黃璐云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從明星真人秀節目看我國傳媒娛樂化
黃璐云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當前,大眾傳媒娛樂化現象愈演愈烈,真人秀節目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成為當下最受觀眾喜愛的電視節目形態之一。新舊媒體大變革迎來了多媒體時代,電視媒介的競爭與日俱增,引進真人秀節目已成為各大衛視爭奪收視率最有效的方法。
真人秀;大眾傳媒;泛娛樂化
“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在歷經十年的發展后,終于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包圍下,步入到一個娛樂盛行的年代。如今的電視熒屏,已經被各種各樣的電視娛樂節目所充斥。
談到我國傳媒娛樂化現象,不能不提到目前在各大電視臺火熱上演的明星真人秀節目。從帥氣老爸帶著萌娃參加的《爸爸去哪了》,到后來的《爸爸回來了》《十二道鋒味》,再到現在的大型游戲類綜藝《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挑戰者聯盟》等多檔節目,因其娛樂化程度高、有大牌明星助陣而備受觀眾喜愛。明星真人秀是按照特定的規則所進行的競賽行為的真實記錄和藝術加工。它以真實性與虛擬性相結合為特點,通過體現真實性、競技性、參與性、沖突性等來吸引受眾的眼球,成為目前關注度最高的節目形式之一。
但是,縱觀國內外電視節目,我們會發現此類真人秀節目在國外的發展遠早于國內,甚至很多國內節目是購買版權后照搬節目模式,缺乏新意和趣味。最典型的應屬《奔跑吧兄弟》,早在2010年《Running Man》首播后就在亞洲擁有了大批忠實粉,后由浙江衛視引進播出后也是紅遍了大江南北,興起全民“撕名牌”的熱潮。但隨著節目播出到第三季,許多觀眾反映節目越來越沒有看點和笑點,游戲變得冗長而單一。此類綜藝節目就是娛樂大家,并沒有實質性的內涵,看似豐富多彩實質上卻是大眾媒介為觀眾批量生產的復制品,并不能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需求。
2.1大眾文化的流行,為泛娛樂化提供條件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大眾文化憑借其獨特優勢吞并了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它是需要傳播才能共享、需要批量復制才會滿足消費的文化現象。大眾傳媒為了順應時代潮流而降低了受眾的審美,在大眾文化所提供的世界中,娛樂是主要內容,它追求平面化、趣味化,恰到好處地迎合了受眾的精神需求。同時,也不同程度地緩解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生存壓力,因而倍受大眾喜愛。
2.2注重觀眾需求,引發傳播理念的變革
市場經濟體制下,觀眾無疑成為了消費者。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人們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人們除了關注政治信息以外,還渴望獲得經濟、文化、娛樂等各類信息,希望從媒體中獲得娛樂消遣。電視娛樂節目恰恰用一種平民化的搞笑和煽情滿足了受眾需求,人們在進入電視娛樂所提供的“虛擬空間”后,可以盡情地去哭去笑去釋放,可以暫時忘卻現實生活中的苦悶和煩惱,獲得瞬間的愉悅。但是,這樣一味地注重觀眾的需求,認定“娛樂最大化”就能吸引觀眾,必然會讓大眾傳媒走上泛娛樂化的道路。
2.3市場化運作下,媒體有盈利需求
20世紀80年代,我國政府開始分批對大媒體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新政策,面臨成本上漲,財政補貼驟減的情況,如何吸引市場,如何最大化贏利成為了媒介發展的重心。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的不斷深入,電視節目擁有了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雙重性質。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電視節目收視率的重要性,沒有收視率的節目是無法擔當起文化傳承的重任的。另外,將“收視率至上”作為經營理念,無視電視節目的精神文化,向純娛樂化、淺薄化、空洞化的方向發展,這無疑助長了中國傳媒的泛娛樂化。
如今“真人秀”一詞,不再具體指向某種節目或者某個人,它只是作為某些類似節目形態的代名詞。當一個泛真人秀時代到來的時候,我們不禁開始思考“真人秀”熱潮究竟意味著什么。新的大眾傳播時代已經到來,媒介數量日益增多以及媒介形式的多樣化,使中國的媒介傳播由之前的受眾追逐媒介已然演變為媒介適應受眾的需求,而一味滿足受眾“娛樂”需求的同時,節目的同質化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進而暴露出中國電視傳媒長期以來缺少創新能力的問題。如果說,沒有傳播的文化是死文化,那么,沒有文化的傳播就是死傳播。大眾傳媒應該承載起社會瞭望和文化傳播的責任,對于娛樂節目而言,要致力于知識含量、藝術元素、真善美的統一以及本土化的文化背景等方面,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
[1]孟希娟.中國電視傳媒“泛娛樂化”現象的解析與批判[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5).
黃璐云(1992-),女,江蘇泰州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