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瑞萍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廣播電視臺)
“對農村廣播”節目的服務性分析
魚瑞萍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廣播電視臺)
服務性是新聞本身具有的屬性之一,特別是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這種服務性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大形勢下,廣播本身作為一種具有伴隨性和服務性較強的媒體,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取得優勢,提升其服務性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廣播新聞只有在提高其服務性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取勝,并永葆活力。
農村廣播;與時俱進;服務性
成立于1952年的甘肅省岷縣人民廣播電臺,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自辦節目中就開始辦起了“對農村廣播”專欄節目,經歷了從摸索創辦到逐漸成長再到慢慢成熟的漫長歷程,發展到今天“對農村廣播”節目以其“貼近農村生活、傳播科技知識、提供致富信息、弘揚致富典型、農民知心朋友”而成了該縣新聞節目中的一個品牌欄目。回顧多年的創辦歷程,農村廣播節目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是因為其有穩定的受眾群體,能夠把握好對象、與時俱進、通俗易懂且服務群眾。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的比例相當大,中國的文化傳統更多積淀在農民的身上,農民的性格、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智慧,改革開放以來,變化最大的就是農村和農民。當今,市場經濟下的農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所作所為及農村農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新聞的源頭活水和取之不盡的素材,把視角對準“農村、農業、農民”,用關注的神情俯下身子,沉下去就大有文章可做,從每年的春耕生產開始,報道春耕備耕,做種植向導,提供農資信息,公布農資價格,農資打假,紅盾護農,再到田間管理,用藥施肥,一直到收割打碾,貯藏收購,緊貼時令,跟隨農時,全程報道,貼近農民生活,廣播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官方發布的消息,用來指導農業生產,農民就會信賴,就特別關注,地膜種植、間作套種、塑料大棚和暖棚養殖等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推廣運用,用身邊事,身邊人現身說法,典型引路,群眾就能自覺接受。總之,只要把握好農民這個受眾群體,關注農民,說農民的事,農民就愛聽,就會當你節目忠實的聽眾,并配合你把節目辦得更好。
新聞節目突出的就是新,作為新聞節目一個重要欄目的“對農村廣播”也不例外,要體現時代氣息,堅持與時俱進是節目永葆青春活力的關鍵所在,對農村廣播節目不僅在內容上要反映新農村的新生活、新氣象,新時代新型農民的新風貌,在采寫報道的形式及節目的編排上也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翻新花樣,讓受眾有耳目一新之感。例如,有一期對農村廣播節目里播出了一篇《打鐵先要自身硬》的專稿,報道的是岷縣十里鎮北小路鐵器加工專業村支書柴馬平如何發揮專業村社優勢,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利用黨的政策,帶領鄉親們做大做強鐵器加工產業,打造名牌鐵器具,打入國內外市場,讓鄉親們蓋起了洋樓過上了幸福生活的典型事跡,這期節目從內容到報道的形勢都體現時代特征比較新穎,節目播出后在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廣播媒體以聲音傳遞信息,口語特征突出,再加上節目特定的受眾群體決定了對農村節目一定要辦得通俗易懂,喜聞樂見,對農村廣播節目不是要向農民朋友講多么高深的道理,而是要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細枝末節,甚至生活中的一個小事例,反映出一個大變化,提供一個有用信息。因此,要學習農民樸實生動的語言并在稿件中加以運用,要充分發揮廣播的優勢,運用同期聲,讓農民自己說自己的事情,表達自己的心聲。現代社會,隨著電話的普及,通過廣播與聽眾朋友交流已經變為現實。對農村廣播節目更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放下“架子”,深入群眾、貼近社會、參與生活,與群眾互動,這樣辦出來的節目才會更加生動、鮮活,才會吸引受眾。
農村廣播節目的目的就是服務農民,辦好節目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聽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摸清聽眾的收聽習慣和心理,以此為導向掌握節目編播的內容、風格、節奏的變化。聽眾需要大量的信息和實用技術來指導他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在節目中,要針對他們的需要來安排節目內容。例如,在節目里要及時為聽眾提供一些發家致富的最新信息和農牧科技成果;在專題節目里介紹一些國外種養、加工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成果、新項目;在文藝節目里多選播一些適宜農民欣賞的戲曲、歌曲和樂曲等,只有把服務工作搞好了,節目才會喜聞樂見,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