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邦 夏興儉
(作者單位:灌云縣文廣體局)
用互聯網思維搶占輿論制高點
——灌云縣實踐探索之舉
徐云邦 夏興儉
(作者單位:灌云縣文廣體局)
多媒體、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三駕馬車”并存的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必須迅速轉型,發揮主流媒體的主導作用,走“媒體融合”之路。
互聯網思維;輿情;制高點
2015年11月7日,在今冬供暖季首周后,以沈陽為代表的東北地區爆發巨霾,PM2.5一度達到1400以上,援引一位專家的說法“已經不能僅僅用爆表來形容”。然而,就是這樣引起全社會群體高度關注的群體事件,傳媒界、環保主管部門等官方主導力量出現罕見的集體失語或缺位(引自《環球時報》評論),以至于在以微信、微博、微視等為主體的“草根媒體”上各類猜測、懷疑肆意蔓延,一度引起社會的恐慌。連京、蘇、滬的社會各界都引發關注:是否會對當地生產生活造成影響?好在當地官方媒體迅速作出正面反應。
黨管媒體是我黨在長期治國理政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根本原則,事關黨的執政地位和事業的興衰成敗,“東北巨霾事件”或許只是個例。相比較“一報兩臺”(報紙、電臺、電視臺)打天下的傳統媒體時代而言,互聯網的介入、發展使媒體迅速邁進多媒體、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三駕馬車”并存的新媒體時代,這為黨管媒體提出新命題,如何搶占輿論制高點迫在眉睫。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根據形勢發展需要,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時隔一年,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小組第四次會議鮮明提出了“媒體融合”的破解之路。
近兩年來,就江蘇省灌云縣而言,在傳統的“一報兩臺”受沖擊的情況下,基于電信、移動、聯通“三網”的各類網絡媒體及微信、微博、微視等為主體的掌上媒體呈爆發性增勢,對輿情的控制力和社會影響力更是不可小覷。相比較而言,以官方為主導的新媒體發展仍有較大空間,今年下半年以來,灌云縣發揮民智,整合資源,以省網絡傳媒公司成立為契機,重抓以下工作。
新媒體時代,在“主流媒體輿論場”之外,還存在著以微博、微信、微視、推特等為主導的“草根輿論場”,主流媒體缺位,勢必讓草根媒體盛行。作為黨和政府喉舌部門的從業人員,必須準確研判輿情面臨的新形勢,深刻認識到新媒體時代,新聞產品由單向發布正跨入向“屏讀”時代,“感官化”、時效性、鏈接式、大數據傳播要求從業人員必須盡快適應傳媒新生態,克服網絡“本領恐慌”,學會使用“網絡語言”,切實提升采編人員素養和善待、善管、善用新媒體的能力,打造一支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能深入實際、貼近生活、深受群眾喜愛的新聞工作者隊伍。今年以來,灌云縣文廣體局通過組織“好記者講好故事”、遠程教育和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省市媒體掛職學習及開設個人微博、微信、微視“三微”活動等方式,引導采編人員不斷適應、主動對接傳媒新生態。
今年以來,我們以開設的“政風行風建設電視評議活動”為契機,在熱線新聞策劃上狠下功夫,用平民化的視角,策劃報道更接近“地氣”、更傳遞“民聲”、更指導“行政”的獨家、專題、深度新聞,很多“苗頭性”新聞的報道,讓傳統主流媒體始終站在輿情的“上風口”,從而達到輿情可測、可控、可化解。一是聚焦百姓話題,從交通出行、街頭餐飲、小區車位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既為政府決策提供預警信號和決策依據,又讓群眾回歸對媒體的關注;二是切中社會熱點,新媒體時代的“互動”讓新聞本位回歸“受眾主體”;三是體現平民化風格,我們的做法是堅持“用小問題來做大文章”。截至12月底,開設評議活動近20場次,專題新聞策劃近50檔次,涉及征地拆遷、執法管理、民計民生等10余個主題。
除了要強化對網絡社會、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的日常監管,還要切實注意網絡新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去年以來,在原網絡公司與省網合并后,我們相繼開發了廣電微信公共賬號、APP、官方微博等一批新資源,并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打造本土特色新媒。一是抓核心、精原創,進一步發揮內容優勢。對有影響力的新聞事件,還通過二次開發,讓受眾知曉更多的新聞背后的背景、故事和細節;二是重需求、強互動,進一步讀懂受眾需求。在“三微”的用戶客戶端,我們都定制了類似“粉絲社區”的話題平臺,使一次新聞變成新聞“裂變”,從而也引發受眾對新聞本身更多的關注;三是年輕化、本土化,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凇叭ⅰ钡谋姸嘈侣劗a品的開發,我們將受眾基本鎖定在年輕人群中,更關注產品的品質和公信力。
除了以上技術層面的注意點外,新媒體時代,對負面新聞的報道、受眾情緒的把控和輿情擴散的引導等,更需要新聞從業人員在發揮輿論監督功能的同時,強化自身業務素養、職業道德素養和從業自律意識,徹底向“有償新聞”“虛假新聞”“人情新聞”等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