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雷
(北京市石景山醫院醫務部,北京 石景山區 100043)
心搏驟停一旦發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時地搶救復蘇,4~6min后會造成患者腦和其他人體重要器官組織的不可逆的損害,因此心搏驟停后必須立即施行心肺復蘇[1],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對呼吸、心搏驟停患者采用人工方法建立和恢復循環、呼吸功能,使大腦功能完全恢復的系列急救措施,是護理人員配合搶救治療中必須掌握的技術之一。在我國,心肺復蘇近些年來取得很大的突破[2],院內心肺復蘇的自主循環恢復率高于院外心肺復蘇的自主循環恢復率,但由于心肺復蘇存在黃金搶救時間限制,院內的自主循環復蘇成功率仍不及30%,本研究在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實施心肺復蘇的患者中選取復蘇成功患者和復蘇失敗患者各100例,分析導致心搏驟停的病因及臨床資料和影響心肺復蘇效果的疾病因素,為更好地提高心搏驟停患者搶救成功率和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急診手術室因發生心臟驟停行PCR術的患者共200例,按照疾病轉歸選取復蘇成功患者100例,復蘇失敗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臟驟停標準,其中男性患者107例,女性患者93例,復蘇成功組男性56例,女性44例,復蘇失敗組男性51例,女性48例,患者組間和組內在男女性別比例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除顫率、各類型心律失常差異和心肺復蘇持續時間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急診患者符合呼吸驟停的診斷條件。②患者資料記錄完整。排除標準:①收治前已出現不可逆的死亡體征如尸斑、尸僵。②終末期疾病患者。③病例資料不完善。心臟驟停判斷:①心臟停搏。②大動脈搏動消失。③患者失去意識。④心電圖為室顫,無脈搏性電活動。分組標準:①復蘇成功組:經心肺復蘇后能建立自主循環恢復,出現生命跡象轉歸且能夠持續的為復蘇成功組。②復蘇失敗組:經心肺復蘇后不能自主循環恢復以致死亡或生命跡象暫時轉歸后再次深度昏迷、腦干反射消失和停止自主呼吸。
1.2 方 法
1.2.1 心肺復蘇方法:參照國際心肺復蘇2010指南實施心肺復蘇[3]。心肺復蘇成功標準:①心跳恢復,心臟在自主心律或起搏心律下能維持血壓≥90/60mmHg或平均動脈壓≥60mmHg。②面色由發紺轉為紅潤;③出現自主呼吸,血氧飽和度>95%;④瞳孔由大變小,并有對光反應或眼球活動。⑤腦功能的格拉斯哥-匹茲堡腦功能表現計分(CPC)≤3級。
1.2.2 病例選取:為了方便統計及有效對照,本研究放棄回顧性分析和所有病例隨即選取等方法,采用復蘇成功組和復蘇失敗組組內隨機選取患者各100例,記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和統計其原發病因。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的統計,探究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與患者自身身體狀況的關系;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PCR實施方案,比較兩組患者在心肺復蘇起始時間、是否氣管插管和心電監護方面的差異;觀察兩組患者原發性疾病差異,確定疾病譜對心肺復蘇后患者的的生存狀況的影響。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結果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一般資料比較:患者組間和組內在男女性別比例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除顫率、各類型心律失常差異和心肺復蘇持續時間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將患者按20歲為一個年齡段進行分組,其中復蘇成功組患者的年齡主要為20~40歲,復蘇失敗組患者主要為>60歲年齡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2.619 P=0.000;χ2=16.230,P=0.000)。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年齡分布情況n(%)
2.2 復蘇治療比較:由臨床資料記錄結果中可知,復蘇成功組在心臟驟停前4min實施心肺復蘇的有83例(83%),復蘇失敗組有47例(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2.829,P=0.000);復蘇成功組在心肺復蘇過程中有進行心肺復蘇和心電監護的患者分別為(100例/100例,100%;91例/100例,91%),復蘇失敗組結果為(17例/100例,17%;32例/100例,32%),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025,P=0.000;χ2=4.982,P=0.000)。

表2 兩組復蘇起始時間、氣管插管和心電監護比較情況n(%)
2.3 患者原發性疾病比較:從實驗結果來看,心肺復蘇的主要原發性疾病為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腦出血與梗死和呼吸衰竭,在患者的疾病分布中,復蘇成功組和復蘇失敗組的分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原發性疾病對心肺復蘇自主循環恢復率具有一定的意義。

表3 兩組患者原發性疾病比較情況n(%)
心跳呼吸驟停是急救醫學中的急危重癥,大多是由于心臟疾病及腦疾病引起[4],心臟驟停引起心臟失去泵血能力,對機體產生不可逆的嚴重影響。早期識別和迅速準確判斷心臟驟停,對急救患者盡早行心肺復蘇能提高患者生存狀況,近些年雖然心肺復蘇術取得了較大成功,但在操作過程中其復雜多變的因素,仍對復蘇效果產生著巨大的影響[5]。本研究對我院100例心肺復蘇成功患者和100例心肺復蘇失敗患者的疾病譜進行分析[6],探討PCR術成功率的影響因素,以期指導臨床PCR術的實施。
本研究發現,年齡是影響心肺復蘇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復蘇成功多為青年中年患者,而復蘇失敗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以上結果提示,高齡患者可能因心腦等重要器管功能減退或并存其他基礎病變,會導致心肺復蘇困難或因老年人對心臟按壓、除顫等復蘇措施承受能力較差難以建立自主循環恢復,男女患者的比例并無統計學差異,這有可能是因為性別并不是患者心肺復蘇建立自主循環恢復率的影響因素,但本研究為了方便統計,數據的選取是分別在心肺復蘇成功患者和心肺復蘇失敗患者中隨機選取等數量患者,總體上的隨機度并不高,也有可能對研究結果成功組和失敗組性別分布產生影響,其具體意義仍有待臨床研究證明。
盡早實施心肺復蘇是復蘇成功的關鍵。心跳驟停10s患者出現意識喪失,1min自主呼吸逐漸停止,一般認為心肺復蘇的救命黃金時間是4min以內,因為腦組織在缺氧4min后即可發生不可逆損傷,所以為了提高復蘇成功率和減少復蘇成功后患者的神經系統損傷應在心搏停止4min內實施心肺復蘇,復蘇開始時間越晚,復蘇成功率就越低,復蘇成功后存留神經系統損傷的可能也越大。本研究結果中,復蘇成功組100位患者均在心臟停搏4min內得到有效的心肺復蘇,復蘇失敗組100例患者只有17例得到有效心肺復蘇,說明能否及時得到有效的心肺復蘇是影響自主循環恢復率的重要因素。
正確實施心肺復蘇也是影響自主循環恢復率的重要因素,從實驗結果來看,是否得到心電監護和氣管插管對患者的心肺復蘇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我國現階段院外心肺復蘇成功率比院內心肺復蘇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院外復蘇雖能保證及時復蘇,但復蘇設備多不完備,且實施復蘇者一般為非專業醫療工作者,沒有接受過心肺復蘇的專業培訓,知識來源多不是醫院或專業途徑,對心肺復蘇的注意事項及總體把握不夠,這對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有一定的影響。
原發性疾病的種類也能影響對心肺復蘇患者生存狀況,由實驗結果可知,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腦梗腦出血和呼吸衰竭發生心搏驟停的機率較大,且復蘇失敗率高,這對以上疾病患者的監護具有一定的意義。綜上所述,由疾病譜分析可知,患者年齡、心肺復蘇的起始時間、實施心肺復蘇的過程和患者原發性疾病均是影響急救患者心肺復蘇自主循環恢復率的因素,認真實施心肺復蘇和對老年患者和易發心搏驟停患者實施有效監護,加強第一目擊者的急救技能培訓,讓普通民眾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才能使復蘇成功率明顯提高。
[1] Nolan JP,Soar J,Wenzel V.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rdiac arrest[J].Nat Rev Cardiol,2012,(9):499~511.
[2] 李春盛,龔平.我國心肺復蘇的近10年研究進展[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2,(1):5~8.
[3] 金金花.心肺復蘇流程記錄單的設計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7):625~626.
[4] Joshua C,Reynolds,Michael C.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update[J].Emergency Medicin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2,(1):35~49.
[5] 張艷利,王海珠,周景霞,等.承德市中心醫院院內心肺復蘇成敗因素分析[J].河北醫學,2013,19(5):718~719.
[6] 劉暢,孫宏,申捷.39865例急診外科就診病例的疾病譜構成及特點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2,(11):1283~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