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翔,張 爽
(1.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四川 內江 641000 2.四川省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圍手術期患者因胃癌疾病本身及術后疼痛等多種因素,常伴有負性情緒,如焦慮、抑郁等。由于患者術后幽門括約肌失去效用,因此常常導致術后出現膽汁反流性胃、傾倒綜合征等術后并發癥,這些并發癥會進一步導致患者出現如: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會誘發胃癌,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操作驗證的負面印象[1]。胃癌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影響術后臨床療效,本文通過對圍手術期胃癌患者采取了一系列護理措施,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入組標準:①術前病理證實為早期胃癌;②意識清楚,語言功能正常,能有效交流;③具備完成量表調查的能力;④同意進入本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②出現惡病質、貧血、凝血功能障礙等;③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系統性疾病者;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⑤腫瘤廣泛侵犯,無法行根治術者。
1.2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間收治的,符合上述標準的胃癌患者85例,并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2例)。其中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 42~70 歲,平均(55.87±8.19)歲,文化程度統計:小學6例、初中15例、高中或中專13例、大專及以上9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40~71歲,平均(55.96±8.24)歲,文化程度統計:小學 5 例、初中 16例、高中或中專12例、大專及以上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P>0.05,無統計學意義。
1.3 護理方法:對兩組患者均首先采用我院常規護理措施,如:入院宣教、術前準備、術后監測生命體征、術后肛門排氣前禁止飲食、留置胃管及導尿管的護理、切口護理,預防切口、泌尿系統及呼吸道感染等[2]。觀察組加用護理干預:①認知干預。術前向患者講解胃癌的相關知識以及治療方法,尤其是目前治療的效果,讓患者看到生存的希望。②心理干預: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挖掘其心中存在的矛盾和渴望解決的問題,從心理診斷階段、領悟階段、修通階段及強化階段四個階段,讓患者內心與錯誤想法進行辯論,將錯誤觀點消失在萌芽狀態,從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樹立治療的信心[3]。③行為干預。選取患者平日較為喜歡的電影與音樂等,在病房為患者播放,確保患者能夠在優美的藝術環境中舒展自己的情緒,防止患者抑郁的發生,得到全身放松,保持松軟狀態[4]。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進行自理能力訓練和體能訓練。④情感干預。加強家屬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建立家屬支持系統,使家屬參與到積極支持患者的治療中,使患者感受愛的溫暖。⑤飲食干預。手術麻醉清醒6h后口服500mL生理鹽水,術后第1d給予500~1000mL清流質,第2d給予1000~2000mL流質或半流質,注意選擇低脂、低鈉、高優質蛋白、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如給予米湯、果汁、稀粥、藕粉等,逐漸恢復到正常飲食[5]。
1.4 效果評價:①不良情緒。在患者入院與出院時,均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患者抑郁與焦慮程度,評分越高表明焦慮或抑郁越重[6]。②生活質量。采用胃癌患者生活質量調查問卷(OLQ-STO22)進行評價,越高分值表示生活質量越差[7]。
1.5 統計學處理:本文采用SPSS1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良情緒對比:兩組患者入院時SAS和SDS量表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院時SAS和SDS量表評分較入院時(P均<0.05),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下降幅度較對照組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比較:觀察組患者出院時OLQ-STO22中胃部疼痛、吞咽困難、飲食受限、呃逆、焦慮和口干分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味覺、身體外觀及掉頭發評分兩組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SAS和SDS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胃癌作為臨床常發消化道腫瘤,多發于40~60歲,其并發率與死亡率均為消化道腫瘤第一位。資料顯示[8],每年我國有40萬胃癌患者,約占世界上胃癌總發生率的42%,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的精神心理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研究表明[9],70%以上的腫瘤患者存在著焦慮、抑郁。生活質量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胃癌患者生活質量受多種因素影響,護理干預對穩定患者身心狀況、提高身心素質、改善軀體癥狀都有較大的幫助,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10]。本研究對胃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實施護理干預,患者SAS和SDS量表評分較對照組明顯下降。護理干預能明顯緩解胃癌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主要因為通過各種護理干預措施,患者及家屬了解了疾病的相關知識,澄清錯誤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更加配合治療,減少了對疾病的恐懼,增加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心理護理的作用在于通過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對患者的心理保健影響和改變患者的行為[11]。如心理干預使胃癌患者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得到宣泄,減輕負性情緒狀態,還可避免免疫功能急劇降低,做到心身松弛,情緒樂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當前醫院對于胃癌患者的治療應不僅局限于患者的術后生存狀況,還要改善生活質量。OLQ-STO22是針對于胃癌患者的臨床治療特征專門設計的術后生活質量調查量表,其條目設置較為合理,調查結果更具權威性[7]。胃癌根治術后常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情緒,本研究對胃癌根治術圍術期實施護理干預,出院時患者OLQ-STO22中胃部疼痛、吞咽困難、飲食受限、呃逆、焦慮和口干分量表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如飲食干預,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進食,保證了術后的營養,促進傷口早日愈合,同時還刺激了胃腸功能恢復,防止了胃腸道黏膜萎縮,保護了正常菌群[12];術后早日運動可促進腹腔內的血液循環,改善腹腔胃腸道血液灌注與氧供給,促進腸蠕動,增加了消化液的分泌,提高食欲。
[1] 胡祥,曹亮,于藝,等.保留幽門和迷走神經的胃部分切除手術對早期胃癌的療效觀察[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0,13(12):907~909.
[2] 袁群秀.舒適護理在胃癌圍術期的應用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0(4):171~172.
[3] 賀忱.護理干預對胃大部分切除患者領悟社會支持和生活質量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療前沿,2010,5(5):78~79.
[4] 韓賽月.護理干預對胃癌術后患者自尊及生活質量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0):59~60.
[5] 屈清榮,石偉玲,李惠東.早期經口進食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0):2041~2042.
[6]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2(增刊):88~100.
[7] 全衛濤.保留迷走神經的胃部分切除術治療早期遠端胃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4):2684~2685.
[8] 韓鴻彬,韓保衛,李朝輝,等.快速康復外科在胃癌患者圍術期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1):2514~2516.
[9] 寇孝莉.心理護理干預對胃癌術后患者負性情緒、疼痛的影響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2,33(5):134.
[10] 周云,劉靜,謝健.心理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人格特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1,32(10):1363~1364.
[11] 孫小娟.心理干預對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壓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7):116~117.
[12] 錢迪迪,孫閱暢.早期鍛煉活動對老年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指標影響[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1,9(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