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興友
作為“三農”工作決策者和從事“三農”工作的人們,只有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科學對待新常態帶來的問題與挑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三農”工作才能不斷發展,創造新的輝煌。
“十二五”已進入閉關之年,我國經濟發展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在經濟速度放緩的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破解“三農”問題的一個重大任務。
進入新常態,對于每個地區、行業、企業和個人都有花團錦簇、充滿挑戰的機會,更有荊棘叢生、險象環生的“陷阱”。但誰能最終把握機遇,主動應對,完全取決于以什么樣的態度去應對新常態。作為“三農”工作決策者和從事“三農”工作的人們,只有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科學對待新常態帶來的問題與挑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三農”工作才能不斷發展,創造新的輝煌。
2014年,我省“三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省各族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成效顯著、亮點紛呈:一是糧食產量達到1138.5萬噸,增長10.5%,為“十二五”以來產量最高的一年。二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高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農業增加值增長6.5%,增幅位居全國前列。三是全省減少貧困人口170萬人(按2736元新標準計算),11個重點縣、159個貧困鄉“減貧摘帽”。四是“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小康行動計劃效果明顯。五是全省茶園面積達到652萬畝,居全國第一位。六是完成造林4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9%。七是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增加到213個,2160家企業入駐園區。全年園區招商引資實現到位資金170億元。八是“誠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實現全省覆蓋。九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水平提高,參合率達到98.9%。農村低保年人均補助水平提高到2125元,增幅達15.4%等。

圖為作者(右二)在基層調研(省農委宣傳處供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省級財政在收入放緩的情況下,還增加了農、林、水支出7.32億元,達到71.4億元,累計支出完成391.55億元。足額兌現強農、惠農、富農補貼38.19億元。金融支持“三農”工作力度加大,全省涉農貸款余額4803.3億元,較年初增加933.1億元,增長24.1%。供銷系統實現購銷兩旺,全年購銷總額有望突破350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0%。
雖然我省“三農”工作在奮力拼搏中彰顯了成就,但在加快發展中也凸現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農業自身來看,農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既受土地和經營規模的限制,又存在不可抗御的自然風險。在我省主要表現為:糧食生產綜合能力不強;農業結構調整不到位;生態環境退化,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不高;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不強;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水土流失日趨嚴重,農業生態治理效果有待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資源能力不足。加之我省科技隊伍結構不合理,綜合素質不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
從農民角度來講,突出表現為數量太多、素質不高,既造成人均資源緊缺、人地關系緊張,又存在“人滿為患”、“盲多之患”(文盲、科盲、法盲)。我省有農業人口2400萬,占總人口的60%,且存在逐年增加之勢。龐大的農村人口超越了大自然的承載能力,影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緊迫的問題就是就業難、脫貧難、提高素質難、保持穩定難。
從農村的情況來分析,以貴陽市為中心,市州所在地為軸點,縣(市)為集群的城市(鎮)集中了主要的政治、經濟和科技資源,聚集了全省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和大量財富。農村生活上無憂,但經濟弱勢;政治上有靠,但民主缺失;管理上有規,但文化落后。目前農村的主要功能就是為城市提供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
總之,在成績面前不能止步,在困難面前不能低頭。我們要科學分析,勇于面對,做好迎接新挑戰的全面準備。
貴州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農村現代化,難點在“三農”、重點在“三農”、關鍵在“三農”,我們必須比任何時候都要重視“三農”。在省委、省政府“兩加一推”主戰略下,通過“三化”興“三農”,為新時期貴州解決“三農”問題創造了前提和條件,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隨著全省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農、城鄉關系逐步得到改善。農業不僅不再是受擠壓的部門,而且成了接受“補助”的部門,獲得了與工業平等的發展機會與權利。隨著農民土地的依法有序流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加快、工業反哺農業力度加大,將逐步使我省工農業平衡增長,城鄉之間協調發展進入最佳時期。
農村城鎮化的發展,使大量農民從低生產力的傳統農業向高生產力的現代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轉移。直接從事農業的人口正逐步減少,相應地提升了人均土地資源水平,加快了農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進程和農產品市場化、商品化步伐,對從根本上解決交織在一起的城鄉各種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正形成互通、互補、互促新格局。
在主基調、主戰略和“三化”興“三農”的引領下,我省傳統農業正走向現代農業,城鄉正由分離走向融合。作為從事“三農”工作的人們,不僅看到了問題的本質,也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和途徑,看到了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希望。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適度放緩的背景下,我們應當不辱使命,認準前進的方向,抓住歷史機遇,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毫不猶豫地肩負起時代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三個必須”是總書記“三農”情結的真切流露。當然,懷有重農情結的不能僅僅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最關鍵的是各級掌握決策權力的黨政主要領導。
首先,要樹立重農思想,培養重農感情。要做到親農、愛農、扶農和助農,認認真真關注農村、清清楚楚了解農業、情真意切關愛農民,與農民走得近一點,理解農民的心更透一點,體驗農民的生活更實一點。全省各級領導干部要像省委書記趙克志和省長陳敏爾那樣,深入基層,走進農家,既訪貧問苦,又問計、問需、問政于民。做到哪里黑,哪里住,夜宿農家不言累。動腦筋、動感情、動真格,真扶貧、扶真貧。
其次,要把重農思想轉化為新的重農決策。具體地說,就是要在發展農村經濟上把致富農村與轉移農民、減少農民結合起來,做到藏富于農、長富于農。把歷史上長期對農民的索取變為對農民的補償;在政治上善待農民、尊重農民,把農民的力量集聚起來,“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在思想文化上把教育農民與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結合起來,增強農民民主、科學、講公德的現代文明意識。
再次,要把重農決策化為具體措施和行動,創新現代農村制度。不能把農業當作農村發展的唯一途徑,更不能把農村與城市隔離開來,進一步拉大城鄉差距。著名的城市規劃學奠基人、英國社會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曾說:城市與農村必須結成夫婦。這樣的結合將會萌生新的希望、煥發新的生機、孕育新的文明。因此,我們必須跳出“三農”言“三農”,從戰略總體上把握,統籌安排。在具體措施上突破,帶動全局。總體而言,還是要持之以恒地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
最后,提高資源利用率,保障農業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省人均耕地1.67畝,略高于全國人均1.52畝,但耕地質量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加之長期的分散經營缺陷,“魚缸里養不出大魚”。同時,由于分散經營具有天然的封閉性,小農戶、大市場,很難對接起來。當然,隨著農村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轉速度加快,特別是我省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加快推進,農業在GDP中所占比例可能繼續下降,但需要我們引起高度重視的不是農業的比重,而是要選擇什么樣的農村發展路子。
總之,“三農”問題中,農民是核心、農村是根本、農業是基礎。我省“三農”工作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迎接新挑戰,需要做出新的抉擇,需要抓緊培養一代新農民、加快建設一個新農村、奮力發展一個新農業。(作者系省委農工委專職副書記、省農委副主任 責任編輯/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