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志祥
當前,面對經濟發展“三期疊加”的新常態,水城縣面臨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入關鍵時期。要實現力爭2018年,確保2019年與全市、全省、全力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必須采取超常規、強有力的措施。具體來說,就是要在堅持主基調、落實主戰略的基礎上,結合實際,以“大生態”為載體,著力打造同步小康建設的“六大新引擎”,引領同步小康提速提質。
強化全民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教育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社會、進單位、進項目、進市場、進監所、進家庭“十進活動”,增強全民法治意識,使知法守法成為全縣人民的自覺行動。
強化依法行政意識。圍繞建設法治政府目標,牢固樹立依法行政就是依法服務的理念,堅持用法治思維推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為領導干部的常用語,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
強化公正執法意識。堅持陽光執法,嚴格執法程序,規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征收、行政收費、行政檢查等執法行為,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現象,堅決整治以權謀私、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強化弘揚法治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努力向社會傳播信仰和崇尚法律的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引導全縣人民自覺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全面營造“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良好社會氛圍。
著力構建紀律嚴明的政治環境。認真落實“十嚴禁”、“十不準”等各項要求,確保各級黨員干部思想上、行動上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政治原則、政治立場、政治觀點上始終保持清醒和堅定。
著力構建民主團結的干事環境。認真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度,建立完善黨委會的職責范圍、議事規則、決策程序等制度,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著力構建干凈干事的從政環境。認真落實好“兩個責任”,堅持從嚴管理干部,成立黨風廉政建設督察專員辦公室,明確具體編制和人員,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營造風清氣正環境。
著力構建激情創業的履職環境。堅持以發展論英雄,以干事論英雄,招考一批大學本科生,引進一批碩土以上研究生,招聘一批中級以上職稱專業技術人員,培養選拔一批35歲以下的正科級干部和30歲以下的副科級干部,激活全縣改革發展“活水”。
在路徑選擇上:始終堅持主基調、落實主戰略,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建設“四個更加”經濟強市、打造國際標準旅游休閑度假城市、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等一系列目標,堅持不懈地推進轉方式調結構,推動和促進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全面構建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態,積極探索出一條經濟強縣的新路子。
在產業發展上:按照“把產業做成生態,把生態做成產業”的要求,大力發展茶葉、獼猴桃、核桃、刺梨、中藥材、蔬菜等生態農業,鼓勵、扶持發展以黑山羊養殖為主的養殖業,繼續發展壯大烤煙產業。按照“做精、做大、做強”的要求,大力發展以煤炭為主的現代工業,同步推進新興產業發展,不斷延長產業鏈,拓寬產業幅,推動二產升級。按照“兩高一航”到來的新需求,抓好以旅游業和金融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推動三產優化。按照“三地同城”發展要求,統籌推進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功能完善、公共服務,重點打造10個特色小城鎮、10個特色鮮明的民族村寨。
在空間布局上:以水城經開區為引擎,大力發展現代工業,輻射帶動董地、老鷹山、濫壩、陡箐、紅巖等鄉鎮。以發耳工業園區為龍頭,大力發展以煤為主體的循環經濟,輻射帶動發耳、雞場、都格、比德、化樂等鄉鎮。以南開、順場無公害蔬菜園區為龍頭,大力發展蔬菜、中藥村、干果等現代農業,輻射帶動青林、金盆、木果、保華、發箐等鄉鎮。以水城富硒茶產業園區為龍頭,三年內種植茶葉12萬畝,做大、做強“水城春”品牌,帶動龍場、順場、新街、楊梅、花戛等鄉鎮。以水城獼猴桃產業園區為龍頭,成立獼猴桃科研所,加快推動冷鏈廠建設,擴大紅心獼猴桃種植規模,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以野玉海景區建設為龍頭,以北盤江大峽谷、大地縫為支撐,大力發展運動、休閑、度假、養生等旅游業,輻射帶動坪寨、玉舍、勺米、紙廠、野種、營盤、果布嘎等鄉鎮。以百車河統籌城鄉轉型發展綜合體為龍頭,加快推進體育公園、溫泉酒店建設步伐,輻射帶動蟠龍、阿戛、猴場、鹽井等鄉鎮城鄉一體化發展。
切實打造“水城農民畫”品牌。
通過3至5年時間,培訓5000至10000名農民畫作者和愛好者,并在此基礎上建設水城農民畫文化園區,使水城農民畫在培訓、創作、展示等方面形成基地,形成產業。
切實打造海坪彝族火把節等特色活動。結合承辦六盤水第二屆旅發大會,把彝族火把節辦成影響廣泛、水平較高的品牌活動。充分利用野雞坪亞高原訓練基地平臺,爭取支持舉辦大型體育賽事。
切實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創作一批思想內涵豐富、藝術質量上乘、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佳作,培育一批體現水城縣文化水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名人和名品。
切實發展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
利用水城縣的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加強對民間藝術帶頭人、傳承人的培訓和保護,在旅發大會舉辦前,開發苗族蘆笙、布依族五等裝等一批民族民間工藝品。
進一步優化民生保障環境。認真落實農村低保對象季節性缺糧戶糧食救助制度,規范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完善城鎮困難群眾重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水平,建立健全針對流浪人員、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社會基本救助體系。
進一步優化城鄉教育環境。深入實施教育“9+3”計劃,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大學前教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基礎建設力度,加強中心鄉鎮和城市周邊重點鄉鎮學校建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進一步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建立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認真落實“3個15萬元”政策,加大對大學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群體創業就業的支持力度,深入實施萬戶小老板產業行動計劃,促進城鄉群眾增收致富。

作者(左二)在野玉海旅游景區調研(水城縣委辦供圖)
進一步優化衛生服務環境。逐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進一步優化社會和諧環境。設立信訪督察專員辦公室,深入開展矛盾糾紛集中排查化解活動,爭取用一年時間,把影響全縣社會穩定較大的矛盾糾紛化解完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天網工程”建設,深入推進平安水城建設。
進一步優化城鄉人居環境。按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型城鎮化要求,著力構建空間優化、要素聚集、產業發展、環境優美、人文和諧、山水田園的宜居城鎮體系,著力打造10個特色小城鎮、10個特色鮮明的民族村寨。
深入開展生態資源普查。做好森林資源普查、野生獼猴桃調查、野生紅豆杉資源調查、名貴珍稀生物資源調查和保護登記,為全面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合理開發利用生態資源提供依據和支撐。
深入推進自然生態修復。大力實施河流治污、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礦山復綠等工程,加大對阿勒河、巴浪河等縣內主要污染河流的治污整治力度,在公路沿線房屋四周種花種草,精心打造“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的人文景觀。
深入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強化自然保護區、重點水源區、生態脆弱區的保護和管理力度,加大山體保護、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節水管理、石漠化治理、扶貧生態移民投入,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
深入推進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北盤江大峽谷、玉舍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生態資源,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整體協調、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作者系六盤水市委常委、水城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