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9)
關于2型糖尿病運動干預療法分析
孫青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揚州225009)
摘 要:目的:分析干預療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作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均保證合理飲食和既有藥物治療,而觀察組則在該基礎上予以科學的運動干預,于6個月后對他們的空腹血糖(FBG)等一系列代謝指標予以測定。結果:空腹血糖(FBG,mmol/L):觀察組VS對照組=6.15±0.86VS7.84±1.47(P<0.05);餐后2h血糖(PBG,mmol/L):觀察組VS對照組=7.84±1.31VS9.93±1.94(P<0.05);糖化血紅蛋白(HbAicSs,mmol/L):觀察組VS對照組=6.97±0.61 VS8.03±1.42(P<0.05)。結論: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在保證合理飲食和既有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予以科學的運動干預具有相當積極的臨床意義,有助于病情的穩定控制。
關鍵詞:2型糖尿病運動干預血糖水平分析方法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糖尿病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對于糖尿病患者,合理的運動鍛煉能夠發揮出積極的治療作用,因而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在臨床治療實踐中,患者普遍能夠堅持藥物治療,且表現出良好的依從性,然而運動干預療法的應用卻不容樂觀,主要問題是缺乏專業的監督和指導,患者容易盲從,甚至采用不正確的方法,最終導致運動干預療法難以開展或者收效甚微。相關資料顯示,現階段能夠堅持規則運動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多[1]。有鑒于此,該文選取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揭示和總結運動干預療法具有的治療效果,現將詳情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就診于我院的12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美國ADA糖尿病的診斷標準(1997年)[2],且不存在運動禁忌癥,隨機分作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觀察組:男、女性患者分別為34例和26例,年齡32.5~71.5歲,平均(50.3±3.2)歲,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紅蛋白(HbAic)分別為10.13±2.18、14.31±2.56、10.11±2.38(單位:mmol/L);對照組:男、女性患者分別為35例和25例,年齡33.5~70.5歲,平均(51.2±3.4)歲,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紅蛋白(HbAic)分別為10.74±2.75、14.11±2.38、10.51±3.07(單位:mmol/L)。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紅蛋白(HbAic)等一般資料上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原用治療方案均保持不變,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而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科學的運動干預,分析和比較兩組6個月后的三大代謝指標,以觀察和了解運動干預療法在糖尿病臨床治療中的確切療效。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即每周安排2節糖尿病教育課程(一般選擇在下午),重點培訓兩大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如何觀察低血糖的表現,另一個是相關的應急處理措施。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科學的運動干預治療:(1)參考患者年齡、病情以及愛好等,為其選擇適宜的、科學的耐力型有氧運動方式,常見的如快步走、慢跑以及爬樓梯等。(2)運動頻率通常為1~2次/d,運動時間通常為30~60 min/次,一般安排在中餐后或者晚餐后1h進行,值得一提的是,應避開患者生理性激素大量分泌的高峰期,另外,無論是運動前,還是運動后,均需要留置5~10 min的熱身運動時間。(3)運動強度。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經過若干天的逐步適應之,最終采用患者能夠適應的中等負荷的運動強度,具體而言,以最大耗氧量60%的脈率為度,通過簡易法(170—年齡)進行計算[3],在運動過程中采用自測橈動脈脈搏的方法,當脈率增加至相應要求之后繼續運動15~30 min即可。(4)最佳的運動狀態。患者運動鍛煉之后,自覺精神狀態以及睡眠質量有所改善,不容易感到疲勞,不僅如此,還有再次運動的欲望。(5)運動時應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所有患者不僅要隨身攜帶餅干之類的食物以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同時還應準備一個糖尿病日記本,以便隨時記錄整個運動過程中的自我感覺以及心率變化等信息,如果出現呼吸困難、頭暈以及出冷汗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則需要馬上停止運動,選擇就地休息,若情況比較嚴重,應立即就醫。
1.3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共計三個,分別是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ic)。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本研究的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表1 運動干預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和對照組FBG、PBG、HbAic比較(mmol/L)
由表1可知,經過6個月的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的FBG、PBG、HbAic水平更為理想,和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運動干預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
2型糖尿病患者在合理飲食和科學用藥的基礎上,進行適度不間斷地運動干預治療,有助于病情控制和改善,由此可見,運動干預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有著一定的治療作用。與此同時,進行一段時間的運動干預療法治療之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以及血壓水平均有明顯下降。運動干預療法的機理可能是:(1)長期適度鍛煉能夠促進患者機體內胰島素、胰島素受體的有機結合,與此同時,能夠提高肌肉對糖的攝取、氧化以及利用,降低患者血糖水平,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2)提高患者機體對游離脂肪酸的有效利用,降低甘油三脂以及膽固醇水平,提高脂蛋白酶的生物活性。(3)改善患者的血凝機制,強化心臟和肺部功能,降低體重,削弱甚至消除應激反應,優化神經內分泌的調節機制等。
由研究結果可知,經過6個月的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的FBG、PBG、HbAic水平更為理想,和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運動干預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另外,隨著各項代謝指標的逐漸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實際用藥量慢慢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明顯提高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以及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徐劃萍,陸大江.2型糖尿病患者有氧踏車運動干預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11):1982-1983.
[2]史波英,張明君,吳靜雅,等.2型糖尿病社區運動干預效果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35):4079-4081.
[3]黃雪蘭.飲食與運動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1(34):90-92.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a)-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