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袁 剛
江口縣緊扣省委、省政府扶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部署要求,堅守兩條底線,積極探索發展的新路、脫貧的出路、小康的道路,實現全省首批“整縣減貧摘帽”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發出了全面同步小康的總號令。江口縣作為地處武陵山區主峰梵凈山下,“兩欠”程度最深,扶貧開發和同步小康任務最艱巨的縣份之一,是國家旅游局和貴州省扶貧辦幫扶縣。
近年來,江口縣緊扣省委、省政府扶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部署要求,堅守兩條底線,積極探索發展的新路、脫貧的出路、小康的道路,實現全省首批“整縣減貧摘帽”目標,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93022人減少到2014年的47803人,貧困發生率下降22.32個百分點,2014年小康實現程度達87.8%以上,有望提前兩年實現全面小康。

作者(左二)在閔孝鎮提溪土司城鄉村旅游景區建設現場調研(江口縣委宣傳部供圖)
對江口縣而言,貧窮是最大的現狀,生態是最大的優勢,發展是最大的希望。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全縣進一步準確定位,突出生態環保特色,重點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業和生態休閑旅游業,走出一條具有江口特色的發展新路子。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生態茶葉、生態草畜、精品水果、冷涼蔬菜、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積極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著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堅持大力發展旅游業,樹立大旅游理念,科學規劃,完善設施,提高檔次,加強外聯合作,加大旅游資源的整合和深度開發,把自然景觀與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融合起來,加快旅游配套產業發展,打造“紅色江口、生態江口、避暑勝地”旅游品牌。
立足縣情,大力實施以梵凈山為龍頭的文化旅游產業,帶動農業產業化、工業新型化、城鎮園林化的“一業帶三化”發展戰略,以這“四個輪子”的轉動,謀求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大跨越,攻克貧窮落后這個“主要矛盾”,掃除實現同步小康的“絆腳石”。全縣GDP總量從2011年的17.67億元增加2014年的33.43億元,年均增長23.6%。農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3918元增加到2014年的6162元。2014年在全省10個生態保護重點縣中綜合排名第二,在全省50個國家級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經濟社會發展實效考核中排名第六。2013年和2014年人民群眾對經濟社會發展滿意度均排銅仁市第一。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扶貧開發要上新臺階。結合縣情,江口在精準扶貧上下工夫,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都做到精準識別,把幫扶措施落實到村、到戶、到人,特別是要兼顧好特困群眾的利益,不能讓一個貧困戶掉隊。在整體推進上下工夫,用好中央和省里關于扶貧開發及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注重產業聚集,在現有特色產業基礎上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在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上下工夫,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潛力發揮出來,依靠自身努力擺脫貧困、勤勞致富。對生態移民工作要堅持實事求是、以人為本,不搞一刀切,不急于求成,切實解決移民群眾的脫貧致富問題。
同時,探索推行“找、分、幫、核”精準扶貧“四步工作法”。
把貧困對象找出來。建立貧困戶“兩評三審兩公示一公告”精準識別制度,結合“民心黨建”和干部駐村·同步小康工作,由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鄉村干部進村入戶調查摸底,通過精準識別“四看法”和“以支定收法”,摸清群眾收支底數,結合扶貧標準采用“排序法”精準識別出貧困戶14623戶47803人,貧困發生率為22.38%。
把貧困類別分出來。認真落實時任省委書記趙克志在銅仁市調研時對貧困戶和低保戶“雙線合一”的要求,采取“一事一表、一戶一檔、一組一冊、一村一庫”辦法,結合區域發展現狀、家庭實際情況,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戶分類建檔立卡,并按照“四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進行精準幫扶。全縣共識別出一、二類低保戶3721戶6803人,適合轉成產業工人的有6858人、轉到城鎮發展的有5956人、從事鄉村旅游的有4921人、從事傳統農業的有17648人,生產生活條件惡劣,需要生態移民扶貧的有5463人。
把幫扶政策落實好。按照“以精準扶貧為抓手,大力實施旅游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和生態扶貧”的扶貧模式,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
旅游扶貧方面,按照“全域旅游”理念,重點在梵凈山太平河景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旅游產業帶動、扶貧項目幫扶、扶貧資金貼息撬動金融資本,建成梵凈山旅游大道、污水處理廠等一批旅游基礎設施,打造了寨沙侗寨、云舍、提溪土司城等一批鄉村旅游示范點,帶動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共享旅游發展紅利。與2011年相比,全縣入境游客從244萬人次增加到43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從16.5億元增加到36億元,酒店賓館從73家增加到183家;農家樂從89家增加到256家;直接旅游從業人員從4800人增加到1.2萬人,通過旅游脫貧0.24萬人,輻射帶動6萬人。
產業扶貧方面,按照“山下果蔬,山上茶藥”規劃,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獎補政策,采用“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基地”經營模式,大力發展果蔬產業、茶葉產業和群眾增收項目。與2011年相比,新增果蔬5萬畝、中藥材4萬畝,茶園從零發展到10萬畝,新建成魚糧、駱象2個省級農業園區,新增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8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2個,帶動8.1萬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帶0.91萬戶3.6萬名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金融扶貧方面,建立“群眾貸款、政府擔保、銀行放貸、財政貼息”的金融扶貧模式,切實解決產業無錢投入、群眾無錢發展的瓶頸問題。2011以來,全縣利用扶貧資金貼息撬動貸款1.7億元,整合部門資金3.5億元,激活民間資金13億元,促進了產業發展和群眾收入增長,成為2013年全國開發性金融扶貧現場會和全國扶貧辦主任現場會觀摩地。
生態扶貧方面,圍繞“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標,統籌園區建設和生態扶貧。對生存條件惡劣、無發展空間的貧困戶,開展扶貧生態移民,將生態移民安置點建在園區周邊,既幫助貧困戶“挪窮窩、拔窮根”,又解決園區用工需求。三年時間內,全縣實施生態扶貧搬遷的794戶33334人貧困群眾全部實現脫貧。
把扶貧成效核實清。建立精準扶貧跟蹤考核機制和進退審查機制,定期核查幫扶政策是否到位、幫扶措施是否有效、幫扶力度是否持之以恒,對于扶貧脫貧的進行跟蹤幫扶,對于脫貧返貧的及時納入精準扶貧對象,實現精準扶貧管理常態化。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要全面,生態是關鍵。
多年來,江口縣緊緊圍繞“把江口建設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國內外旅游目的地和生態文化魅力城市”目標,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堅持破解資源環境約束、保障群眾身心健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求各級各部門不僅要繼續清償環境生態欠賬,更要努力做到不欠新賬。2014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8.37%,在全省88個縣中排名第六,全市排名第一。先后獲得“國家林業綠化百佳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域”、“貴州長壽之鄉”、“省級生態縣”等稱號。
實施嚴格的保護措施。建立項目評審生態審查機制,凡涉及城市規劃區和景區規劃區的項目,必須經城規委和旅規委審查通過才能實施;凡涉及農村建房、產業發展,必須經鄉規委審查通過才能實施。從2012年開始,對梵凈山所屬的太平鎮全面禁伐,從2013年起,對全縣進行全面禁伐,并大力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人工造林,成功申創為國家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國家濕地公園示范縣,下一步將努力打造中國最美景區、中國最美鄉村、中國最美高速。
執行嚴厲的問責辦法。出臺生態環境損害、生態紅線保護黨政領導干部問責辦法,對鄉鎮街道、部門履行環境保護不力的,嚴格問責;2012年縣法院組建了生態保護法庭,對盜伐、濫伐林木,藥魚、炸魚等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嚴厲打擊,嚴格懲處。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同步小康的創建中,通過堅守兩條底線,堅持“既要快發展,又要保生態,寧可慢發展,不要新污染”理念,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既保護綠水青山,又贏得金山銀山,讓群眾享受生態美,切實爭創生態小康的新典范,努力把江口打造成山清水秀、氣爽人和的國家級旅游圣地。
(作者系江口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