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淺談當前銀行卡收單行業中“二清”風險及防范對策
□張春華
隨著銀行卡的普及,其隱含的巨大金融風險也日益暴露,亟需引起政府相關部門及金融管理機構的高度重視。本文結合銀行卡收單業務中“二清”風險分析,探索如何防范此類風險。
銀行卡收單業務屬于互聯網金融支付結算手段的一種,它和網絡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都屬于“第三方支付”的范疇。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銀行卡收單業務是指收單機構與特約商戶簽訂銀行卡受理協議,在特約商戶按約定受理銀行卡并與持卡人達成交易后,為特約商戶提供交易資金結算服務的行為。該辦法第三條規定,本辦法所稱的收單機構,包括從事銀行卡收單業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銀行卡收單業務許可、為實體特約商戶提供銀行卡受理并完成資金結算服務的支付機構,以及獲得網絡支付業務許可,為網絡特約商戶提供銀行卡受理并完成資金結算服務的支付機構。由于最初的收單業務由中國銀聯以及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承擔,收單業務主體較為單一,但隨著網絡金融井噴式發展,從事銀行卡收單業務的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收單業務外包的基礎上逐步出現。
自2011年央行頒發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以來,除銀行業金融機構外,中國人民銀行已向46家企業頒發了銀行卡收單業務許可證,形成了中國銀聯、銀行業金融機構、其他收單機構構成的收單業務主體,分享收單業務“蛋糕”。業內發卡行、收單機構、銀聯按7:2:1分成的模式對收取的銀行卡交易費用進行分成。隨著銀行卡業務的迅猛發展,支付結算業務成幾何增長,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他收單機構,相繼出現了將部分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專業服務機構的情況,外包業務主要是發展商戶、系統維護等。一些外包服務機構發展壯大后,利用其人才和市場優勢,和收單機構合作開始實際上的收單業務,采用租用或者購買收單機構或者銀聯成員單位的資金結算通道,以自己的名義、打出自己的品牌發展POS機商戶,并自己開立支付結算賬戶,將從資金通道方結算過來的資金向POS機商戶進行第二層次的清算、支付,這就是業內所稱的“二清”。目前無支付許可資格但從事POS機推廣和間接從事收單業務的所謂“二清”企業眾多,尚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保守估計有數百家,而“支付聯盟Anypay”近日則爆出已經突破千家的報道。近期,我市公安部門發現的某公司租用其它專業資金結算通道,以自己的名義發展POS機商戶,并自己開立資金結算賬戶為所發展的POS機商戶進行二次清算的案例,就是典型的“二清”。
目前,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其他支付機構支付結算及銀行卡收單的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和《銀行卡收單管理辦法》兩部規章。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收單業務為支付業務;第三條規定,非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服務,應當依據本辦法規定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成為支付機構。對支付機構的申請和許可、監督和管理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對于支付備付金賬戶的監管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同時第四十七條規定,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擅自從事或者變相從事支付業務的,中國人民銀行責令其終止支付業務,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根據《銀行卡收單管理辦法》第二條的規定,收單機構必須獲得收單業務許可。根據銀行卡收單管理辦法的規定,收單機構應當和POS機特約商戶簽訂協議,必須在一家金融機構開立專門備付金賬戶,備付金賬戶資金只能用于結算支付,不得挪作他用;如果有收單外包業務的,資金支付結算業務不得由外包機構進行,和商戶簽訂協議也應該以收單機構的名義簽訂。
從事“二清”業務的機構主體未獲得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不具備銀行卡收單資格;“二清”機構用自己的品牌發展特約商戶,擅自在銀行開立結算賬戶從事二次清算和支付,違反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和《銀行卡收單管理辦法》的規定,由于為這些機構提供資金結算通道的都是有支付資質的企業和機構,大多都有合作協議,監管部門對該項業務的性質認定長期未能統一,因此“二清”業務一直存在和發展,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存在的風險隱患日益突顯。一是妨害金融秩序。對“二清”機構如不依法依規加以規范,任其發展,勢必擾亂了支付市場秩序,對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危害。二是危及資金安全。由于“二清”機構用于結算的備付金賬戶無主管部門監管,基本處于失控狀態,完全靠企業自律來保證特約商戶備付金的安全,少數“二清”機構還推出延長結算期限減低POS費用的所謂“T+W”服務,這樣將會造成備付金賬戶資金大量沉淀,如果“二清”機構挪用沉淀資金,甚至攜款跑路,商家和消費者的損失將難以估量。三是引發矛盾糾紛。由于“二清”機構無證經營收單業務,游離于監管之外,無論是發展商戶的質量還是提供的服務手段缺乏嚴格和規范的標準,各自為政,五花八門,經常引起各種矛盾和問題。目前規模較大的“二清”機構,往往在全國發展代理商,涉及的特約商戶有數十萬,一旦出現問題,極有可能造成全國性的群體性事件。
一是迅速完善銀行卡收單業務相關法律法規。目前規范銀行卡收單行業的規章的實施對象為獲得從事銀行卡收單許可的機構,而對于未獲得許可從事銀行卡收單業務的情況,只是在《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四十七條規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責令其終止支付業務,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原則規定,沒有具體處置的細則,操作性不強。同時對于從被許可機構獲取資金結算通道以“二清”形式從事銀行卡收單的性質認定上出現不同意見,但大部分認為在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情況下,應采取行政法規調整,不宜采取刑事調整。上述問題法律法規上沒有明確規定,造成要么對“二清”無行政法規可依、要么就構成犯罪的現象。相關部門應當順應金融形勢發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維護銀行卡收單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開展對“二清”收單行業的清理整頓。對于目前業已存在的“二清”市場,行業主管部門應迅速拿出整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堵疏并用。對于規模小、資質差的堅決責令停止經營,對于信譽度高、規模大、經營規范的,建議采取發證、合作等方式規范經營,最大限度地減低風險。
三是規范行業準入制度,加強對收單業務的監管。目前,由于我國在該方面的準入條件高,造成大量從事該業務的機構無法獲取收單許可。在金融行業逐步開發的大背景下,行業主管部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準入門檻,使得一些資質較好的“二清”機構在整改后獲取收單許可,緩解壓力。建立健全與現代金融監管相適應的監管工作體制,增加行政執法力量,加強對有證機構的監管,嚴厲查處收單外包過程中出現的違規現象,對于有牌機構出售、租用資金結算通道的行為,要嚴格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給予處理。
四是加大“二清”中違法犯罪行為打擊力度,維護金融秩序穩定。相關司法部門應協同人民銀行,時刻掌握“二清”收單行業的動態,分析研究轄區“二清”收單機構的經營模式和特點,會同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對違法違規情況予以處理。對于“二清”收單機構無證經營、情節嚴重涉嫌非法經營罪以及在經營過程中有侵占挪用備付資金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堅決依法打擊,為銀行卡收單行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南通崇川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