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課題組
淺議存款保險制度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課題組
存款保險制度實行在即,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會促進銀行間公平競爭和銀行經營模式的轉變,認真研討存款保險制度實施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以及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條件已經具備。2015年3月,《存款保險條例》經國務院第67次常務會議通過,決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金融機構向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繳納保費,形成存款保險基金,在金融機構面臨經營困難或者破產危機時,存款基金管理機構向存款人支付存款保險,以保護存款人的資金安全和維持金融秩序穩定的一種制度。美國是最早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國家,該制度對美國的經濟穩定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1993年的《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基金,直到2015年3月《存款保險條例》正式頒布,才宣告存款保險制度在中國塵埃落定。《條例》對保險償付限額做出了規定,規定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即同一個存款人在同一家銀行所有被保險存款賬戶的本金和利息之和在50萬元以內將獲得賠償,超出最高償付限額的部分,從銀行清算財產中獲得賠償。當然,這一限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家相關部門也會隨之調整這一限額。
(一)資金由商業銀行向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流動
中國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這與一般經濟增長規律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在強勁增長的同時,會伴隨著儲蓄率的下降,原因在于人們對未來的經濟狀況有良好的預期而把資金用于現在的消費。然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并沒有帶來儲蓄率的下降,儲蓄率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這一現象的產生,固然與中國人傳統的儲蓄習慣和不愿舉債的心理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同時投資渠道有限。
在中國,儲戶從不擔心銀行存款會受到損失,因為背后有政府在支撐,即使銀行破產倒閉,政府也會站出來保護公眾利益。而商業銀行知道最終政府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可能會引發盲目進行信貸擴張等逐利行為。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會讓儲戶對商業銀行風險和銀行存款安全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也會促進商業銀行穩健經營,在風險和收益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除此之外,存款保險制度通過影響儲戶行為、銀行行為,逐步讓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發揮導向職能,引導更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到公平競爭中來。民營資本等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加入增加了金融機構的活力,有利于促進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逐步發展和完善,會進一步拓寬儲戶的投資渠道,引導資金流向資本市場。
(二)促進商業銀行公平競爭
保險分為隱性存款保險和顯性存款保險兩種。現階段的中國便是典型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國家,國家沒有在法律或者制度上對存款保險做出明確的規定,但是在銀行倒閉時,政府會出面干預保護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損害。普通公眾認為資金有國家信譽作為保證,對資金安全預期較高。在隱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國家里,政府對儲戶的存款進行隱性擔保,對金融體系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隱性存款制度有其明顯的弊端,因為政府承擔著銀行破產后的清償風險和賠付職能,一定程度上會形成商業銀行因缺乏約束而進行盲目擴張和高風險投機行為。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使得商業銀行能夠公平競爭,同時存款保險制度中的風險處置職能,有助于商業銀行建立完善的退出機制。當銀行經營失敗時,存款保險制度能發揮存款保險基金的杠桿作用,引導市場力量,促成健康銀行與倒閉銀行之間的資產收購與債務重組,促進金融體系的結構優化。
(三)促進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變
在存款保險制度下,各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通過繳納保費,使其在經營困難或者發生債務危機時可以獲得資金支付儲戶存款,保護存款人的利益。在存款保險基金的支持下,儲戶對中小銀行的未來經營狀況更加有信心。中小銀行逐步加入到國有商業銀行公平競爭中來,銀行間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過去單一的信貸業務擴張帶動銀行利潤增長的模式,不再適應新的經濟環境,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轉變迫在眉睫。由單一的信貸業務發展向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的轉變將是大勢所驅,中間業務的發展主要集中在產品的創新和服務精細上。商業銀行將加大產品創新的投入力度,創新的著眼點將會從傳統業務向表外業務過渡。經營模式的增長勢必會引起銀行利潤結構的變化,中間業務收入將成為利潤的主要增長點。隨著業務和產品的不斷創新,客戶對與之配套的服務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未來,產品和服務會成為銀行核心競爭力。
(一)完善產品創新機制
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格局發生了變化。競爭焦點不再集中在信貸業務上,而是產品對客戶需求的契合度,產品的創新性和綜合性是否滿足客戶的需求。相對于傳統信貸業務,中間業務具有覆蓋面廣、產品差異性大、復制難度高和增長力大等特點。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可以有效地促進商業銀行經營結構和盈利模式的轉型。商業銀行要不斷完善產品創新機制,加快金融產品的研發和推出。產品經理掌握著客戶需求的第一手資料,在產品創新上,要充分發揮產品經理源頭作用,使產品經理成為產品需求的收集者和提供者。產品推向市場后,要配套建立價值創造導向的考核機制,通過激勵產品營銷人員,始終保持產品創新的動力和執行力。
(二)提升服務品質
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商業銀行間的競爭加劇,銀行經營模式由傳統的信貸業務向中間業務發展轉變。中間業務和零售業務的發展離不開產品的創新,更離不開優質的服務與之配套。銀行工作人員應根據不同的產品,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提供全方位的差異化服務。商業銀行不僅將服務貫穿于顧客進入網點到離開整個過程,還應延伸到非工作時間電子產品和自助設備等服務方面。讓顧客不僅在柜面上得到規范化服務,在服務信息的及時性和自助設備的穩定性方面也獲得優質服務。每一位銀行員工是服務的重要載體,優質的服務不是流于表面,而是由內心散發出來的意識。這種“發自內心”的服務,僅僅靠規章制度的規定是不夠的,它需要長時間的熏陶和培養。商業銀行應大力倡導“服務品質至上”的理念,讓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的信念深植于每一位員工心中。
(三)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能力方面還存在不足。從外部看,外部監管環境不夠成熟,監管體系不夠完善。從銀行內部看,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技術和方法相對落后。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對商業銀行的外部監管,這種監管環境的變化將倒逼銀行加強風險管理意識、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否則將會在利率市場化的大浪潮中“優勝劣汰”。商業銀行應加快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積極應對利率市場化環境下的各種風險。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明確每一位職員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職責和作用。加強對風險管理流程的控制,使風險評估、風險監督等流程規范化。要引進風險管理方面的人才、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為風險管理注入新鮮血液,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
(課題組成員:楊蕾馬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