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久偉
金融創新服務新型農業現代化的思考
——以如皋市農業發展現狀和農行服務情況取樣淺析
□田久偉
現代金融在資源配置方面有著天然的創新性和推動型,將金融創新服務于新型農業現代化,必將使兩者大有作為,相得益彰。本文選取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如皋市為例,探討農業銀行金融創新對于新型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
當前,我國正積極推動以綠色生態安全、集約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程度高為標準的新型農業現代化,促進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的同步發展。農業銀行秉承“面向‘三農’,服務城鄉”的歷史使命,與農業現代化道路同頻共振,其在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上有著內生的需求,也有著獨特的優勢,兩者結合,必將前景廣闊,相得益彰。
如皋地處長江、黃海交匯處,氣候溫潤,土質優良,河網稠密,有1600年的建縣史,自古以來是農業富庶之地,現今更是全國商品糧重要基地。近年來,如皋緊緊抓住“長江”、“長綠”、“長壽”三張城市名片,深度開發現代農業資源,延伸農業產業鏈條,2010年獲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命名,2012年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市)”稱號,2014年列全國百強縣市第39位,縣域經濟不斷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亮點紛呈。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該市民富村強夢想正逐步實現。2014年該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達1.24億元,收入超50萬元的村達79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21元,同比增長10.88%;整理土地384畝,整合置換新型集居土地138.2畝,復墾宅基地444.1畝;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正有序開展,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已順利籌建推進,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正試點實施,農村活力得到持續激發。
目前,如皋市農業現代化正全力向綠色生態高效的新型現代化穩步邁進,但發展過程中尤其是金融需求方面仍存在較多困難,主要表現如下:
(一)農村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隨著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勞動力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原有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逐步流散,務農勞動力老齡化和農業兼業化副業化日益普遍,原有農村加工企業等產業單元存在發展相對粗放、特色不夠明顯、集約能力不足、品牌創建不快等現象。農村實體經濟迫切需要解決好“誰來種地”、“種多少地”、“怎么種地”問題。
(二)農村實體經濟發展壓力不斷加大。近幾年如皋在持續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中,雖然在現代規模農業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復雜多變的大背景下,農村實體經濟發展不斷受到土地資源、生態環境、農業成本、國際農產品價格等瓶頸制約,后續發展壓力不斷加大。
(三)城鄉二元結構仍未打破。從當前情況看,盡管近年來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但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根本破除。農村基礎設施、環境面貌和社會事業等均滯后于城鎮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比較大。據統計資料表明,2014年如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821元,僅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4%。
(四)農村改革政策落地尚有時差。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2年聚焦“三農”問題,要求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但目前如皋市農村集體土地和城鎮國有土地尚未實現“同地同權”、“同地同價”。農村金融體系也有待完善,農村資金凈流出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貸款難、貸款貴”現象普遍存在,亟需通過農村改革破解“三農”問題。
(一)構建“三資”平臺,助力農村資源集約高效管理。當前,隨著新型農業現代化的持續推進,通過集體資源開發、集體資產盤活、集體資金經營等途徑,村鎮經濟得到飛快發展,農村“三資”管理急需高效集約管理。而早在2006年,財政部、農業部就分別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鄉鎮財政管理工作的暫行辦法》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暫行辦法》,明確要求加強鄉村財務規范管理。針對當前鄉村財務管理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嚴格、違規賬外賬、規避財務監管等現象,農行縣域支行可重點推動農村“三資“管理信息化平臺,該平臺可實現資金管理,資產管理、資源管理,承包土地合同、經濟合同管理,以及財務公開、監管查詢、觸摸屏系統管理等,同時具備實時監控、遠程查詢、在線分析和上級匯總功能,將有效推動農村資源集約高效管理,發揮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以農行如皋市支行為例,該行2011年8月成功獨家代理如皋市農村“三資”平臺業務,通過現金管理系統對如皋市農工辦和鎮、村經濟合作社實現賬戶實時監管、資金實時歸集、賬戶實時結算,同時為各鎮、區農經服務中心免費開設網上銀行、轉賬電話、POS機等,滿足了客戶資金管理和支付需求。截至目前,該行已為全市11個鎮、3個街道、333個村經濟合作社開設了銀行監管賬戶,監管資金金額近億元,留存資金日均余額約7000萬元。
(二)打造供應鏈融資,完善產業服務新模式。
新型農業現代化,突出表現在農業的綠色生態可持續性,傳統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已逐步延伸為種養結合、產業園循環發展的新模式。產業鏈的延伸,必然促進整個供應鏈的延伸,進而推動金融服務鏈的延伸。根據農總行制定下發的《供應鏈融資管理辦法》,縣域支行在服務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可跳出傳統單戶、單體授用信模式,創新采用核心企業擔保、同業互保,以及應收賬款質押、存貨質押等方式,重點推廣如國內單保理、國內雙保理、國內發票融資、國內信用證及其項下融資等多種融資品種,切實滿足新型農業現代化融資需求,完善產業服務新模式。
(三)助力惠農工程,延伸金融服務渠道。當前,農村地區尤其是距離城鎮偏遠的地區,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與當地偏少的金融服務能力之間的矛盾已成為農村金融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必將使這一矛盾更為突出。縣域支行在注重城鎮業務發展同時,更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投入,對于縣域重點鄉鎮可通過新增網點或網點布局調整,對于一般鄉鎮可通過設立自助銀行、金融便利點等加以解決,對于偏遠的村級單元,可結合“村村通”惠農工程,采取布點轉賬電話、POS機、便民服務點、村級金融聯絡員等方式。同時,通過定期不定期開展金融知識進鄉村、進企業等活動,提高農村電子銀行、網上銀行使用效率,延伸金融服務觸角。
(四)強化科技創新,打造新型農業化信息服務新平臺。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同時也包括農業資源配置的現代化。在當前互聯網經濟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的今天,新型農業現代化又有更深的含義,那就是農業服務信息化。突破傳統的供銷模式,新型農業已形成網上交易、網上信息共享等新特點。縣域支行在服務新型農業現代化工程中,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通過發展E商管家、現金管理系統、中小企業“銀企通”等,尤其是“E商管家”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著力為企業提供一個含在線展示、交易在線撮合、資金在線結算為一體,并配套一攬子金融服務的新型綜合性服務平臺,打造銀企渠道共建、共享的新平臺。
(五)做實擔保創新,激發農業經濟新活力。當前農村金融服務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等現象,究其主要原因為農村資產目前存在未確權、難流通、市場認可度低等現狀,同時加上商業銀行的對中小企業天生的風險厭惡疊加所致。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可通過創新擔保方式尋找突破口,主要途徑包括在農村流轉土地確權的基礎上,辦理相關抵押擔保或引入政府性擔保公司對部分優質客戶提供融資性擔保,或引入保險機構對特定標的借款進行整體投保,一旦出現風險由保險公司先行賠付等。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如皋市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