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農業技術植保站
紅(胡)蘿卜“兩增五改”配套栽培技術
楊潔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農業技術植保站
察右中度通過各級科技部門的精心研究、實地操作、現場指導等,結合該旗的實際,總結出適合當地紅(胡)蘿卜種植的“兩增五改”配套技術,這一技術的實施對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節約成本、減少工作量、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兩增五改 技術 推廣應用 意義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紅蘿卜播種面積達8萬畝左右,現已成為該旗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為了進一步提高單產,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拉動相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2011年在各級科技部門的精心研究、實地操作、現場指導下,推廣了“兩增五改”配套栽培技術,現將關鍵技術歸納如下:
1.增施有機肥
有機肥的施用量不足,是廣大農民在紅蘿卜種植過程中普遍存在問題,再加上盲目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當等,制約著紅蘿卜的產量、品質以及經濟效益的提高。因此,2011年開始要求必須在施足有機肥的基層上,實施合理精量配方施肥。(由原來的平均每畝施純羊糞500~1000千克左右,增加到2000千克,并配方施入25~50千克的氮磷鉀復合肥及一定數量的鈣鎂鋅等中微肥)。通過增施有機肥不僅增加了土壤養分,而且改善了土壤環境,降低了褐斑病、根結線蟲病的發生及早期黃葉、中后期早衰等生理性病害的發生。使單產增加15%~20%,商品率增加了10%以上。技術要點:應將有機肥充分腐熟后施入,以防發生蟲害、燒苗等造成分叉、畸形等劣根,降低產品品質和商品率。
2.增大播種密度
紅蘿卜的種植密度直接影響其產品的品質、產量及經濟效益。一般品種種植密度每畝2.8萬~3.0萬株為宜,植株較小的品種密度要適當增大,如紅映二號每畝要保持在3.0萬~3.2萬株。而且每株的營養面積要均勻,否則會造成產品大小不均勻,產生超大根、叉根、裂根等劣質根,使產品品質、商品率下降,嚴重影響種植效益。
方法上要從選用優良品種(播種量每畝0.20~0.25千克)、合理施肥、提高機播技術、及時除草、澆水,合理有效防治病蟲害等技術入手,確保苗全、苗壯、苗勻以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
合理的種植密度,不僅僅決定產量的多少,同時還決定了商品率的高低,密度合理了,0.125~0.250千克的標準商品根就多,商品率高效益就好。合理的種植密度可以使商品率提高到85%以上。這項技術是種植技術中的關鍵,沒有合理的種植密度,水肥氣熱等條件再好都是徒勞。
1.改經驗施肥為配方施肥
通過近幾年衛星定位測土化驗,農技人員根據每片地的養分豐缺情況,結合紅蘿卜的需肥規律和需肥特點,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配方和施肥方法。并制定成冊直接提供給農戶,將方中的有機肥、50%的氮肥和鉀肥做底肥,磷肥做種肥,其余50%的氮肥和中、微量肥做追肥。使每畝節約化肥10~20千克,商品率提高10%左右。操作方便,既節約成本又提高產品質量與安全,同時實現了施肥效益的最高化。
通過配方施肥技術的實施,徹底克服了農民為追求高產,盲目過量施肥(特別是過量施入氮肥),和缺鉀、鎂、鋅等造成的氮污染,植株抗性差,病害嚴重,減產,品質下降,投入產出比低等弊端。
2.改人工播種為全機械化種植
通過開展三種不同機型紅蘿卜精量播種試驗示范(意大利Agrico公司SNT290蔬菜播種機、黑龍江德沃科技開發有限公司2BQS-8型蔬菜播種機、察右中旗興農農機公司興農2BLB-5紅蘿卜播種機),根據植株戶植株規模的大小,從中選出種適合自己、便于操作、種植均勻的精量播種機。通過全機械播種技術的推廣,不但提高了播種質量,提高了出苗率,可節約種子20%左右、減少間苗兩次、降低了勞動成本、每畝節約種子和人工投入300元左右。同時機械作業也實現了紅蘿卜的規模化種植,促進了紅蘿卜產業的發展,達到了農民增收的目的。
3.改原來的溝灌,大水漫灌為軟管微噴技術
通過幾年的試驗摸索,選擇推廣了適合紅蘿卜種植的灌溉方式,軟管微噴灌溉技術。這項技術的推廣,不但克服了過去溝灌和大水漫灌造成的沖籽沖苗,導致缺苗斷壟現象;避免了因摟畦刮堰造成土地浪費和邊行效應造成的產品大小不均勻、商品率下降,以及水肥流失和地下污染等,試驗證明該項技術的推廣可節水40%、節肥30%、同時也節約了人工,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使紅蘿卜的單產提高了15%,商品率提高了12%,實現了節能、環保、增效的目的。
4.改人工除草為藥劑防草
紅蘿卜人工除草是一件比較繁瑣的工作,每畝需要花費3~4個人工來完成,嚴重制約著紅蘿卜產業的發展。為節本增效,從1994年起,我旗一直在自治區農科院的指導下開展紅蘿卜低殘留、無污染、安全綠色除草劑,田普除草劑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2000年全面推廣以來,使2~3個勞力的農戶,戶播種面積由幾畝到幾十畝、幾百畝,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使本地紅蘿卜的大面積種植成為現實,產業壯大有了保障。
5.改病蟲害化學防治為綜合防治
過去以化學藥劑防治為主的防治技術,不僅增加了種植成本,而且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造成了對環境污染。從2000年推廣綜合防治以來,不但有效提高了防治病蟲害效果,降低了防治成本的投入,還提升了產品的綠色標準,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并大大降低了在種植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
采用以農業防治為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方法。通過輪作倒茬,選最適合紅蘿卜的茬口洋蔥實行兩年以上輪作,其根系分泌物可以有效抑制褐斑病、根結線蟲等多種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合理深耕、清理田間雜草、選用高抗病品種、推廣頻振式殺蟲燈、生物藥劑等技術將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指數降到最低。低毒低殘留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為輔的綜合防治方法。
“兩增五改”配套技術,在察右中旗紅蘿卜種植上的綜合應用與推廣,使該旗紅蘿卜種植單產平均提高到4895千克,比前幾年單產平均增加505千克,(如按正常年份,商品每千克0.8元計算)畝增效(加節約人工)約800元左右,也使該旗的紅蘿卜種出了“安全”與”放心”。并實現了節水、節肥、節工、提高水肥利用率等目的,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產品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