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勇 郝慧雯 宋捷
錫林郭勒盟種子管理站
淺談馬鈴薯豐產栽培技術
宋志勇 郝慧雯 宋捷
錫林郭勒盟種子管理站
馬鈴薯是錫盟主體作物之一,年播種100萬畝以上,產量達到28.8萬噸。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我盟馬鈴薯產量不平衡,總產量尚未達到應有的水平。自2008年起,作者對全盟馬鈴薯高產田塊進行了調查,并結合自身實踐,總結出了全盟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旨在能夠對全盟馬鈴薯生產提供一些技術上的支撐。
馬鈴薯 栽培 技術
馬鈴薯是錫盟的傳統優勢作物,以抗旱、高產、優質、高效、全營養等特點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特色產業之一,是提高錫盟糧食產量的主要農作物。
錫盟地處高原,氣候冷涼,傳毒媒介少,日照充足,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十分有利于馬鈴薯的生長,是全國最適宜馬鈴薯生長、種植的地區之一。隨著馬鈴薯規模化種植,錫盟馬鈴薯種植面積在逐年增加,從上世紀80年代的20余萬畝發展到2014年,已達110萬畝,且產量也由上世紀80年代的畝產不足幾百千克(旱地),發展到目前的畝產3000千克左右(噴灌圈),由全部旱地種植發展到以水澆地種植為主,利用也從以食用為主,向市場外銷和加工為主轉變。筆者經幾年來對全盟馬鈴薯高產田塊進行調查,并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總結出馬鈴薯豐產栽培技術,具體如下:
馬鈴薯不宜連作,不宜在茄科作物茬種植。其良好前茬作物是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及綠肥作物。馬鈴薯連作年限一般不超過3年,最好一年一輪,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土傳病害和草害的發生。
馬鈴薯整個生育期需水量大,忌水澇,應選擇水源好,具有噴灌圈設施的灌溉條件和排水能力較高的地塊。
馬鈴薯種植要求土層深厚,土壤疏松。選擇沙壤土為宜,要求地塊相對平整地力一致,有機質含量在1.2%以上,pH值5.4~7.5最好,測土配方也是提高產量的主要措施。
應用旋轉犁耕地,深度30~35厘米為宜,有利于起壟中耕培土,如果土地不泛風最好采取秋翻地,播前施底肥、旋地,如墑情差,要匯地保墑,最好使土壤墑情保持在75%為好,用撒肥機拋施馬鈴薯專用復合肥80~100千克,播前一次性施入,如果分二次施入,第一次播施50~70千克,第二次中耕施入30千克,同時畝施磷酸二銨10千克,硫酸鋅2千克,硫酸鎂3千克,硝酸鈣鎂10千克,拋肥時避開大風天氣,保證拋撒均勻一致。施肥后立即耱和旋耕、旋耕時保持機器勻速、慢速、二幅之間要重疊25厘米左右,使化肥均勻混入0~20厘米土層內。
1.選種
種子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產量和效益,品種可選夏波蒂、大西洋等,直接供應市場的可選夏波蒂、荷十五、克新等,無論選擇哪些品種,種薯都應保證在二級以上原種。
2.出庫催芽
播前10~15天,氣溫升至10~12℃時,種薯出庫(窯)晾曬催芽,剔除病爛薯,表皮老化,芽眼突出,長有細芽及畸形的塊莖予以淘汰,注意保溫防寒通氣,堆高不超過7層(網代),當芽眼冒出白點(芽長1~2毫米)時可以切種。
3.切種
(1)切塊大小。切塊大小在40~50克,并保證有1~2個健全的芽眼,切面與個體差異越小越好。
(2)切刀消毒。刀具用75%的酒精或0.5%高錳酸鉀水溶液消毒,要求每切一個薯切刀消毒一次,每人兩把刀交替使用,防止切種過程中傳播病害。切種時發現病薯、爛薯、劣薯和種薯內部變色時及時淘汰,切到爛薯時要把切刀擦干凈后再放入消毒器皿中消毒,切種時最好用塑料板,戴橡膠手套,這樣便于每天清洗、消毒。同時要求增加酒精濃度的檢查頻率,保持酒精濃度達到75%,高錳酸鉀易氧化,換液頻率更要高。
(3)切塊方法。薯塊40~60克不需切種,但要把尾部削去;70~100克種薯縱向一切兩瓣;100~150克種薯縱斜切法一切三開;150克以上種薯從尾部的芽眼螺旋排列縱斜向頂斜切成立體三角形若干塊,也可先縱切一刀,后依芽眼橫切即可,切塊時應在靠近芽眼的地方下刀,利于發芽,盡量保留頂芽,突出頂端優勢。有條件的最好選用小整薯做種(40~50克),除可防止切刀傳染病毒外,還具有增產效果,小整薯做種子增產20%左右。
可分為三種方案,方案一:5千克70%甲基托布津+5千克科愽,均勻拌入100千克滑石粉成為粉劑,拌種10000千克。方案二:4千克70%甲基托布津+ 2.5千克72%農用鏈霉素均勻拌入100千克滑石粉成為粉劑拌種10000千克。方案三:5千克克露十4千克多菌靈均勻拌入100千克滑石粉成為粉劑,拌種10000千克。
切種后30分鐘內拌種(防止切面水分干燥不易粘藥),將配好的藥劑均勻拌于切面,拌種后不積堆應裝袋立放,置于陰涼處晾曬待播種,如果48小時后播種應積小堆,堆層不能太高。建議使用拌種劑拌種。
當土壤10厘米地溫穩定在8℃時即可播種。錫盟地區播期應在4月25日~5月10日進行為宜。
商品薯的播量及播種密度一般每畝種量150~160千克,行距90厘米,株距20厘米,畝保苗3700株左右,原種生產株距15厘米,畝保苗5000株左右。機械間隔壟距離95厘米。
薯塊的播種深度以地面以下7~8厘米左右為宜,沙壤土8~10厘米,粘土6~8厘米,培土厚度15~17厘米。
多次調整播種機使播種深度和密度盡可能達到所需的要求。調整好藥罐壓力和肥箱流量,使溝施農藥和種肥均勻灑到壟溝內,種肥一般帶磷酸二銨10千克。
檢查電力設施,管道系統、水井動力系統,測試噴灌出水量、水壓、行走速度等。播種后每隔5天調查一次出苗情況,發現種薯存在問題,采取應急措施。播種后發現土壤墑情不能保證馬鈴薯出苗時,及時補灌出苗水,第一次灌溉時,澆水不超過12毫米的水量,分兩次補給為好。
1.苗前中耕
播后3~4周,為保墑、提溫、滅草,須中耕起壟。當田間出苗5%左右時,開始苗前悶耕起壟,分次施基肥的在悶耕前第二次施基肥30千克/畝,中耕時需及時檢查指導機手注意中耕深度,防止偏壟。根據所需,調整覆土。調整中耕抓繞角度,壟面三面相加長度為110厘米最好。要求壟臺盡可能大,防止露薯,深度控制在18~20厘米(種薯上方距壟臺頂部的距離)。
2.除草
中耕后視田間雜草出苗情況應該及時除草。當雜草長到2~3葉時及時采用化學方法除草。出苗前可用金都爾、田普等,出苗后采用杜邦寶成,高效蓋草能等效果較好。
3.灌溉澆水
馬鈴薯整個生育期需水量較大,共約需水400~ 500毫米以上,灌溉時期和灌溉水量依據土壤墑情、自然降水,水分蒸騰,品種、植株生長階段等因素適時調整。從出苗期、現蕾期、始花期、盛花期、塊莖膨大期水量逐漸增加,盛花期達到最大值,其后逐漸減少,收獲前10天左右停止澆水,注意中耕24小時內不宜灌溉,噴藥后36小時盡量避免灌溉,打藥后不足4小時遇雨水,應于第二日補打藥。
4.追肥
堅持磷肥播前補足,鉀肥早施,氮肥勤施的原則,含鉀的肥在7月底前全部施入,純氮肥在收獲前1個月結束。
5.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采用全程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全生育期噴施殺菌、殺蟲劑至少9次。種薯至少11次,防治可采用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并舉。
(1)農業防治。秋翻、秋耙,破壞大量幼蟲和蛹,減少越冬基數,除草滅蟲。
(2)藥劑防治。40%甲基異柳磷播前土壤噴施200克/畝,然后混到土層20厘米左右。在馬鈴薯整個生育期要密切觀測,如有病蟲害的發生要根據情況有針對性的及時正確的進行防治。
馬鈴薯的病害較多,常見的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瘡痂病、癌腫病、黑莖病等。主要蟲害有瓢蟲、土蠶、蚜蟲、蠐螬、螻蛄、金針蟲等。用藥主要有大生、克露、噴克、科愽、金雷、賽深,可殺得、抑快凈、科佳、阿克白、銀法利、敵殺死、吡蟲啉、福帥得等,根據實際情況按排用藥方案。
6.去雜去劣
生產田和種薯田都應在現蕾期、始花期、塊莖膨大期各進行一次去雜去劣,拔除病株,雜株和有疑問的植株,連同地下莖一起帶出田外銷毀。
7.防霜凍
出苗后,第一次噴尿素可適當加白糖1斤/畝左右可防晚霜凍。如果預測有早霜凍的可能應適時補水,同時噴施磷酸二氫鉀150~200克/畝,可減輕早霜。
1.殺秧
生育后期,植株抗病能力下降,為防止病株上寄生的病原菌擴繁侵染塊莖,同時為加速薯皮木栓化,推薦化學殺秧,秧子完全枯死后,開始收獲。也可機械殺秧,提前7天殺秧。
2.收獲
收獲前調整好收獲機,使深度適合,減少機械損傷馬鈴薯,同時盡力減輕收獲,分選,裝卸過程中的創傷,按計劃進行銷售和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