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張廣和
內蒙古赤峰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
赤峰市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普查的做法與建議
王軍 張廣和
內蒙古赤峰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
文章是在赤峰地區開展了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普查工作的基礎上,總結了工作經驗,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且針對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農產品 地理標志 資源普查 赤峰市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性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按照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普查工作要求,本文總結了赤峰市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普查工作的做法及經驗,提出了相關建議。
赤峰市總面積9萬平方公里,8000多年的人文歷史,出現過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家店下層文化,積淀了深厚的人文歷史。按農業部要求,為掌握全市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現狀,為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和利用水平,赤峰市歷時6個月完成了全市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普查工作。
1.主要做法
(1)分工明確。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普查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對此由市農牧業局負責全市普查工作的組織協調,由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負責普查實施的技術指導和結果匯總工作,由各旗縣區農牧業局負責本地區相關行業資源普查工作的組織協調,由各旗縣區相關站所具體承擔資源普查實施與結果報送工作。
(2)分步進行。確定責任的同時,按工作程序分5步進行。(1)印發實施方案,召開動員大會,進行人員培訓。(2)各旗縣區工作機構對納入范圍的資源進行逐一調查,填寫報表。(3)經過行業專家和主管部門論證后,形成擬上報產品目錄;(4)擬上報產品的普查資料完善后,由旗縣區政府進行確認。(5)匯總全市普查結果后,上報自治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中心。
2.普查結果
通過資源普查,共有73個產品擬列入普查名錄。其中種植業產品55個,畜牧業產品14個,漁業產品4個。其中12個產品已在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或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被認定或注冊為地理標志農產品。
從普查結果看,種植業產品占75.3%,畜牧業產品占19.1%,漁業產品占5.5%。具體類別為:糧食22個,蔬菜17個,肉類產品14個,果品8個,水產動物4個,食用菌4個,藥材2個,糖料1個,其他植物1個。糧食占此次普查產品總數的30.1%,占種植業產品總數的40%,且糧食中大部分為小米。
最終,赤峰市47個農畜水產品被納入全國地域特色農產品普查備案名錄。通過普查加大了對地區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識,普及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有關知識,對提升品牌、保證質量、增加效益和增加收入有重要的作用。
1.缺乏認識
農業部首次進行農產品地理標志普查,時間緊,任務重,方案的指導性不強,導致各個單位普查效率低,只能在普查過程探索思路和方法,個別領導重視程度不夠,個別普查人員沒有弄清楚農產品地理標志普查的真正意義所在,不知道如何下手,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費現象。
2.普查力度不夠
普查的時間緊,各個單位并不能把轄區內的全部產品都挖掘出來,通過半年的時間只能普查到產品名錄和概況。
3.效果不明顯
此次農產品地理標志普查,農業部門去做,其他部門并沒有參與進來,影響力不夠,只有農業部門知道,并沒有與其他部門聯合普查、溝通。縱觀歷次全國性的普查,影響力都很大,都得到很多部門的支持和配合。
1.正確認識農產品地理標志普查的意義
在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普查和登記過程中,要注重以下幾點:(1)正確認識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意義。它是一個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地域品牌,不屬于個人和企業,只屬于當地所有勞動人民。政府必須把好關,不要讓個別企業和個人享有。(2)把本地符合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產品真正挖掘出來。符合條件的登記,不符合條件的一定要剔除。只有符合特異性、地域性、歷史性三方面才能登記,并不是本地區主導產業就可以登記。
2.科學制定普查制度
農產品地理標志普查應該形成普查制度。(1)普查周期要合理,定期進行普查,符合條件的進行登記,條件發生變化的定期剔除。(2)普查指標要科學,普查的產品必須要有地域特色和人文歷史,應該以縣域經濟為地域保護范圍,并把握好產業發展情況。(3)程序要完善。加大普查宣傳力度,要以農業系統、工商系統、質檢系統三部委聯合下文普查,以農業系統為主導,其他單位輔助,加大普查力度,把實施方案和技術路線做細。
3.保障經費
沒有資金做保障,基層開展工作很難,根本保障不了普查的結果全面性、可靠性。
[1]張樂、郝建強、歐陽喜輝.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普查的實踐與思考.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4,(1):65-67.
[2]高芳.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4,(1):34-36.
[3]楊永.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產業現狀與對策.貴州大學學報,2013,31(3):31-32.
[4]尚旭東,李秉龍.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運行特征、趨勢與問題-基于農業部、質檢總局、工商總局的分析.生態經濟,2013(4):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