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文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
國外媒介體制及其文化保護思維探究
張金文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
2014年10月,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了一項法律草案,該草案規定外國投資者占的市場份額不得超過20%,同時,俄羅斯境內的大眾傳媒組織中,外國人的個人所占投資份額不可以超過20%。無獨有偶,2002年美國《標準公司法》和2006年英國新《公司法》規定,特定股東在股息、表決以及清算等方面享有特別權利。英國的《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還有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著名上市媒體,都采取了特殊管理股制度,防止外資惡意收購。本文針對各國紛紛采取措施限制外資進入媒體,加強對本國文化產業的保護這一現象出發,列舉一些國家的案例并進行分析。
1.1 把控輿論導向
為防止外國資本影響本國輿論而決定修改有關法律,從而加強對外資持有本國傳媒股份的限制,國家可以任命和免除傳媒組織的高級管理人員,從而把握輿論導向,加強對媒介組織的控制。各類黨報、電視臺等都具有一定政治傾向性,是黨和政府宣傳的喉舌。如果媒介組織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受到外國的掌控,國家會失去宣傳主導地位。除此之外,外國資本必然會宣傳對自己有利的立場,對媒體進行滲透,掌握主導,從而形成對別國的文化滲透和擴張。
例如,在印度,雖然近幾年互聯網發展速度直線上升,但是印度的居民大多數仍通過報紙、雜志和電視來進行信息傳播。如果外國資本控制本國媒體,一定會對本國文化造成沖擊,使輿論導向發生偏移,所以印度政府對這一趨勢十分警惕。
1.2 保護國內產業,維護國家主權,確保國家安全
政府擔心本國傳媒被外國進入的資本滲透,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減少對本國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從而保護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各國紛紛制定政策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并且很多人擔心外國進入的資金會加強對某國敏感行業的控制,以實現自己的經濟目的、政治擴張和文化霸權主義,因此,通過限制外資進入媒體來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的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安全和根本利益,也紛紛通過制定法律、法規,采取措施來加強對廣播電影電視行業的控制。
1.3 加強國家對傳媒業的實際控制
一些控制國民經濟命脈或影響輿論導向的行業往往面臨被兼并或破產被外國收購,各國政府紛紛采取措施保護這些行業,限制外資進入。新加坡經濟發展比較迅速,然而政治卻并不開放,新加坡一方面保護本國文化產業,另一方面,加大資本的開放程度,加強媒體影響力。此外,新加坡也對外國人對媒介機構的經營設立嚴格的限制,新加坡政府采取措施加強對媒介的控制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輿論導向,加強國家對傳媒業的控制。
1.4 為了保證各國媒介組織豐富多樣,減少壟斷
起初,澳大利亞為了減少壟斷的發生而加強對媒介的控制。當時,澳大利亞政府對媒介所有權的控制無法處理當時媒介所有權越來越集中的局面。然而,澳大利亞加強對所有權的控制卻限制了大眾傳媒的發展。規模化生產可以形成生產、經營等的規模效應,然而從長遠看,規模受控于許可證,這也制約大眾傳媒行業在澳大利亞的繁榮。
2.1 比例上,大多數國家對外資進入媒體的比例限制在25%左右。但有的國家比例偏高,如新加坡傳播公司中,外人所持有的股份不得超過49%;加拿大則規定外國持股人不得擁有加拿大任何大眾傳播企業46.7%的股份。有的國家比例偏低,限制更為嚴格,如澳大利亞規定外商可以擁有廣播電視公司的股份,但不能超過15%。
2.2 行業上,對外國資本的限制涉及范圍較廣。報紙、廣播、電視、電影傳媒公司,甚至電視具體到綜合、新聞節目的比例,有線電視公司和衛星電視公司的頻道總數,部分時段節目數量比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2.3 部分國家成立專門機構或組織來加強對外資的管理和審查。例如,在印度,媒介機構都必須要進行個案審批,如果公司成立或者想進行股東的換屆,一定要經過相關機構的準許和備案。韓國廣播委員會對外資進行必要的事后監督檢查;在新加坡如需轉讓管理股,新聞及藝術部也會進行審核。
2.4 除此之外,許多國家新聞機構股東或工作人員國籍也有所限制,體現了對本國的保護主義傾向。如印度傳媒機構的CEO和新聞的編輯要求在印度境內長久居住;新加坡半數以上的董事席次,嚴格要求必須具有新加坡籍。
以韓國電影業為例,韓國電影的振興可以說是在政府與電影人的雙重努力下取得的:一方面政府保護(配額制度),另一方面提高韓國電影的品質。
20世紀90年代,韓國確立了文化在國家的重要地位,從而把低消耗、無污染、立足于創新創意的文化產業作為在新的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支柱,加大扶持力度。近幾年電影在韓國越來越受到重視,配額制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國好萊塢電影在市場的霸主地位,同時韓國電影人也加大了對本土片質量的提高:一方面加大對電影技術的發展,大量電影人到美國學習先進的電影理念與技術;另一方面對韓國文化的電影化,質量的提高又
進一步促進韓國電影發展。韓國是一個文化強國,韓國的文化,特別是流行文化可以說席卷了全世界,韓國對本國的文化產業與其說是保護,不如說是積極向海外擴展。在這個過程中,韓國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賣點,東方傳統文化對西方國家來說異域風情十足的,韓國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積極擴展海外市場,其對傳統文化的大力發掘、發展特色的東西,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韓國電影有“義務上映制”,為了保護本國電影免受外國電影,尤其是好萊塢大制作電影的沖擊,實施院線的保護制度,要求電影院每年各廳至少有146天放映韓國本土出品影片。然而美韓貿易合作推進階段,美國對此政策頗為不滿。因此韓政府將取消此制度的決議提上日程,遭到韓國電影人的反對,一度爆發了大范圍的抗議活動,使這一政策得以保留。抗議活動后韓國電影爆發了創作潮,不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產生了飛躍式的突破。
韓國中央地方各級政府采取措施加大對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發揚和保護。韓國政府倡導居民居住在古老的房屋、草屋等建筑里,并且不可隨便改動房屋的構造,所以在韓國有許多充滿民俗風情的村落。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組織團體還經常組織保護文化遺產、振興旅游的各種活動,眾所周知的“泡菜節”等許多慶典活動也被用來進一步保護優秀歷史文化遺產。
為了傳承韓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韓國政府經常將專家學者研討并確定需要保護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傳統文化。例如傳統的說唱、假面舞、造紙以及手工制造品、宮廷御膳、禮儀、傳統風俗節慶、傳統醫藥等在韓國都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正是這種傳統特色元素+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的模式為韓國的娛樂傳媒產品在國際特別是亞洲地區創造了一片獨特的天地。
從文化的角度來講,文化不是商業,不是誰能取得最高的收視率、廣告收入就是贏家,就能把經濟效益不好的文化PK出局。文化產品背后是不同的文明,文明沒有優劣,甚至不分先進或落后,每一種文明都是值得全人類尊重的,每一種文明都需要其根植的文化共同體的有意保護與維持。
由此可見,各國紛紛采取措施限制外資進入媒體本質屬于文化保護政策。文化保護政策有利于減弱外國力量對本國的文化產業和產品的沖擊和影響,維護自身利益,從而使其有較好的發展。但政策保護并非促進本國文化產品發展的唯一途徑,文化產品的發展依靠的是從業者自身能力和整體文化水平的真正提升,而不是僅靠政策強行擠出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