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龍 姜文博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電視數據新聞中的兩種基本形態
周振龍 姜文博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電視新聞報道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各種新形態。從報道內容上來看,電視新聞開始從新聞宣傳片到更專業的新聞播報;從報道語態上來看,電視新聞經歷了從播音員坐著播新聞,到站著播報新聞,再到人性化的說新聞;從報道方式上來看,1997年香港回歸由央視組織的現場直播,標志著電視新聞直播手段的形成,此后直播開始常態化。
順著中國電視新聞報道的發展思路,下一個電視新聞報道的基本形態的拐點又將出現在哪里?筆者認為,互聯網的日新月異,尤其是新媒體的跨越式發展,足以窺探到中國未來電視新聞的基本形態必將會結合互聯網這一重要媒介。央視對大數據的應用逐漸被統合至綜合頻道、新聞頻道、經濟頻道等多個強檔品牌新聞欄目中去,開創了國內電視媒體大數據新聞之先河[1]。
大數據給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帶來了更多機遇,比如電視數據新聞。被譽為“大數據時代的預言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說,“世界的本質就是數據”。隨著“互聯網+”觀念的深入推廣,在似乎一切皆可被量化的時代,人們擁抱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新式新聞報道成為可能。數據新聞是中國電視未來發展歷程中不可避開的一環,其發展趨勢也應當是常態化的。
所謂數據新聞,又稱數據驅動新聞,由精確新聞發展而來。近兩年來,央視在春運和兩會報道當中,都利用了數據來分析新聞內容、解說新聞事實、報道新聞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業界也將2014年央視推出的“‘據’說春運”看成我國數據電視新聞的發端之作,而其隨后推出的“兩會大數據”和“‘據’說兩會”報道,則成為數據新聞的升級之作。
1.1 真實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能否實現其自身價值的決定因素。而數據新聞發源于精確新聞,倘若排除任何人為因素的影響,比如人為數據造假,那么數據本身的真實性、客觀性就可以直接反映到電視新聞當中。在娛樂至死的時代,電視新聞依然保持自身真實、準確的本質特征是難能可貴的。在娛樂化和市場化的強烈沖擊下,真實、準確對于電視新聞而言顯得格外寶貴。
1.2 參與性。就目前的數據新聞而言,受眾的參與度還是比較小的,一方面是因為新聞從業者在挖掘和收集數據時,尚未建立一種受眾調查的意識,另一方面是因為受眾尚未具備參與媒介傳播過程的意識。但是受眾參與到數據新聞的創作過程當中,是未來數據新聞發展的重要一環。與早前的電視新聞的單向傳播不同,互聯網時代,傳播者與受眾的雙向傳播成為可能。而數據新聞也在新聞的數據采集、數據整理,以及數據背后的故事等方面,給廣大公眾提供了參與新聞報道的機會。
1.3 直觀性。電視區別于報紙和廣播的重要特點之一,就在于其可視化。電視最主要的媒介符號是畫面,這就要求電視數據新聞報道必須進行可視化處理。因此,在電視熒屏上報道數據新聞,我們就應該充分運用圖表、表格、柱狀圖、地圖等數據表現形式,當然我們要進行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加工過程,這樣才能讓電視觀眾對枯燥冰冷的數據一下子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以央視2014年《“據”說兩會》為例,這次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可視化形象——“數據哥”,這是央視史上第一次出現基于大數據而生成的可視化三維人形圖像[2]。
總之,一方面,從新聞自身特征來看,電視數據新聞讓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得以放大,避開了新聞娛樂化的現象;另一方面,從電視媒介特征來看,電視數據新聞讓電視的現場感、動態感得以放大,重歸電視本質。
就目前出現的電視數據新聞而言,可以分為兩種基本形態:一類是以《據說春運》為代表的結構性數據新聞;另一類是以《兩會大數據》為代表的非結構性數據新聞。確切地講,結構性數據新聞就是確立選題之后,先找大量的數據,然后在數據的基礎上報道新聞;而非結構性數據新聞是有了新聞事實或者新聞輿論,然后再去對應著事實和輿情,通過數據來印證和分析新聞事實。
2.1 數據驅動新聞:結構性數據新聞
目前,對于結構性數據新聞,學界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早期的數據新聞一般情況下而言都是結構性數據,是大量數字的堆砌,而現在數據新聞要求傳播者不能單純的羅列數字,為了數據而報道數據,應該是可以在數據上進行處理、推測和進一步深度挖掘和報道。
2014年1月25日,央視新聞開設的《據說春運》板塊通過與百度地圖LBS開放平臺的合作,根據2億部智能手機用戶每天發出的50億次定位請求,實時繪制出中國大版圖上的春運動態遷徙圖,可視化地呈現在電視屏幕上,以及填充數據背后的故事,給觀眾帶來全面、直觀、形象的視覺感受。根據CNNIC最新數據,我國有近5億手機用戶。在這近5億部手機上,“百度LBS開放平臺的定位服務覆蓋了數十萬款APP,每天的位置請求數量超過數十億”[3]。
再比如,在《鐵路每天延長六公里》的節目中,在描述我國鐵路運輸能力提高時舉例說,“2012年春運期間40天我國鐵路總共運輸了2.35億人次,相當于4個法國的總人口”[3]。
結構性數據新聞的特征在于客觀、準確和科學。第一,結構性數據是海量化、普遍性的數據,因而這些數字是客觀存在的,除非進行人為更改,一般情況下可信度較高,而在報道過程當中,這些客觀數據則會成為報道的對象和出發點。第二,結構性數據是準確的,它不僅準確地反映了事實本身,也反映了事實背后隱藏的真實本質,因此結構性數據新聞讓新聞報道更加準確,具有公信力。第三,結構性數據是建立一張數據網,是通過計算機系統化后呈現的成果,因而數據是通過計算機輔助完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排除了人為因素的干擾,因此新聞報道自身也是科學的。
要做好結構性數據新聞報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我們應
該明確新聞價值的衡量標準是依然存在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數據新聞的選題上還是要根據新聞價值去選擇我們報道的對象和內容。其次,做好數據的收集、挖掘和整理,在數據的基礎上能夠帶有新聞敏感度,善于發現新聞點,并且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做好進一步的分析和推測。再次,作為電視新聞報道,視覺化、可視化的呈現過程也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我們要做好可視化的呈現過程,不能放松對數據新聞畫面感、形象感和視覺沖擊力的要求。
2.2 新聞調動數據:非結構性數據新聞
非結構性數據新聞與結構性數據新聞的最大區別在于二者的出發點不一樣。非結構性數據新聞的出發點在于新聞話題的選擇,最大特色在于輿情選擇。而結構性數據新聞的選題點未必是當下的輿情或熱點,或者就是“春運”這樣每年都會發生的司空見慣的事情,只不過賦予其數據化的新樣式。總之,二者在議程設置上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關鍵詞非結構性數據新聞是有議程設置的新聞熱點,先有一個、熱門話題等,再去搜尋相關的數據。
2014年“兩會”期間,央視新聞與百度、騰訊等單位合作,共播出9期《兩會大數據》,其中6期在《新聞聯播》中播出。這則數據新聞是通過搜索關鍵詞、熱門話題等指標,分析并展現“兩會”期間的輿論關注焦點。[4]
什么是老百姓最關注的話題?老百姓對該話題的反饋又是什么?“霧霾”“房價”“治堵”等社會問題中,都是公眾欲知而未解決的難題。通過對網絡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更直觀地反映輿情,進而把控輿情。央視《兩會大數據》欄目得到的結論是“收入分配”這個焦點兩年來反復被網絡媒體提及,但被缺乏參照系的一些傳統電視媒體一再忽視。
對于電視媒體的傳播效果評估有一個硬性指標:收視率,但收視率能辨度偏低,它只能說明有多少人在觀看,卻無法說明觀看的人的具體態度和思考的內容。那么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數據新聞是否能夠補充電視難以表達觀點的弱勢呢?
做好非結構性數據新聞報道,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我們應該緊跟社會上出現的或依然存在的熱點話題或最新輿情,做好輿情監測工作是非結構性數據新聞報道的第一步,比如房價問題、霧霾問題。其次,要做好民意調查、收集數據,做好數據的挖掘和整理,最重要的是通過可視化呈現過程,再引入獨立的個案,或稱為新聞小故事。再次,通過數據整理后的結論來印證先前我們可能提出來的種種假設,也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做出分析,比如分析為何公眾的態度是這樣的,可以讓專家學者進行分析。
總之,“數據驅動新聞”和“新聞調動數據”,是數據新聞的兩種基本形態。一則好的電視數據新聞報道其實就是一個好的電視深度調查。
參考文獻:
[1]徐琦,宋祺靈.國內電視媒體大數據新聞實踐探析——以央視新聞為例[J].新聞界,2014,(14).
[2]鄭瀟,張堯.大數據時代電視數據新聞的可視化發展[J].青年記者,2014,(12).
[3]段紅彪.央視攜手百度看春運:大數據下的中國人口遷徙[N/OL].中國新聞網,(2014-01-26).http:finance.chinanews. com/it/2014/01-26/5782141.shtml.
[4]付曉光,曾祥敏.數據新聞節目創新路徑研究——電視媒體數據應用前沿分析[J].電視研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