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作者單位:鹿邑縣電視臺)
從受眾角度探討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編輯技巧
陳 晨
(作者單位:鹿邑縣電視臺)
摘 要:現代社會網絡發達,消息傳播迅速,無時間、地域與形式的限制,加上信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言論自由、互動性強、貼近受眾心理,更容易吸引廣大受眾的關注,更易為廣大受眾所接受。在這種嚴峻的形式下,要讓電視新聞節目不被網絡取代,同時還要搶占更大的市場,電視新聞節目的編輯與播報十分重要,尤其是消息類新聞的編輯。本文通過分析受眾的心理,結合電視新聞消息的特點,探討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的編輯技巧,以增強電視新聞節目的競爭力。
關鍵詞:受眾心理;電視新聞消息;新聞節目編輯
消息類電視新聞,也叫電視新聞消息,是電視新聞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人們接受新聞消息的主要形式,它基于事實、尊重事實、反應迅速、篇幅短小、表達精煉,具有很大的可靠性。據統計,在電視臺的新聞稿件中,新聞消息稿件占的份額高達三分之二。然而,相比網絡,電視播報的形式更容易受到受眾的影響,因為網絡具有互動平臺與互動環節,人們在接受信息的時候可以選擇主動參與,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而電視播報,人們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所以,研究受眾心理、研究如何吸引受眾的關注是電視新聞節目發展的必經之路。
1.1 受眾的偏好心理
受眾主要通過接收各種信息來認識與了解社會,特別是客觀可靠的電視新聞消息。由于電視新聞消息的傳播不具有強制性,受眾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接受與傳播新聞消息,具有比較明顯的偏好心理。
1.2 受眾的互動心理
人類社會的活動是互動的,是需要來往與交流的,人們通過互動可以解決各種問題,方便快捷地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所以,電視新聞節目的受眾也具有互動心理。然而,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是被動的,缺乏互動的途徑。雖然電視新聞消息具有真實性與客觀性,但是篇幅短小使它具有不完整性,受眾在接收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疑問,而這些疑問都不可能通過電視解決,因為解決過程比網絡形式要復雜更多、耗時更長、花費更大。
1.3 受眾的表達心理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最終的需求是自我實現需求,這是最高等級需求,是屬于精神層面的需求,主要通過感情的表達來實現。所以,作為電視節目受眾的廣大群眾,也具有非常明顯的表達心理,其中,追求言論自由就是人們表達感情的重要體現。由于電視新聞節目必須直面廣大群眾,所以傳達的精神必須是樂觀、積極、美好的,長此以往,很容易讓受眾覺得枯燥無味。
1.4 受眾的窺視心理
弗洛伊德曾說過,窺視欲是人的本能。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與窺視欲望,“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種現象說明人類對他人的隱私與不光彩面別有興趣。馬克思告訴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事物,但是電視新聞節目傳播的信息大都是正面、積極的,人們在審美疲勞之后,出于窺探心理,會希望了解更多真實的黑暗面,這是電視新聞節目難以滿足的,因為它必須保持客觀性。
2.1 精選題材與內容
新聞消息主要對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事件迅速客觀地報道,這需要保證題材新穎、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否則,受眾就難以得到全面的社會信息,在現在信息發達的時代,嚴重阻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并且,內容單調容易使受眾產生視聽疲勞,進而產生厭惡心理,排斥電視新聞節目,所以如何獲取與挑選合適的題材與內容進行及時報道是新聞消息成功傳播的關鍵。
2.2 優化結構與排版
結構與排版就是電視新聞節目的“門面”,要想抓住受眾的眼球,優化結構與排版是必要的。結構雜亂會使受眾暈頭轉向、找不到重點,就像在沙子里找沙子一樣毫無頭緒;無序排版容易使受眾曲解新聞、忽略消息的嚴重性,例如報道嚴肅類型新聞時插播具有娛樂性質的新聞,這會破壞前者的嚴肅性,有損新聞消息的客觀性。
2.3 新穎的角度與思路
因為受眾具有窺探心理,所以報道角度與思路過于老套的消息最終都會被拋棄。新聞消息要保證其客觀性就注定它不會有華麗與夸張的辭藻,所以,只能通過新穎的報道角度與思路來吸引受眾。新穎的角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滿足受眾的互動心理與表達心理,而創新的思路則更易滿足受眾的窺探心理,給受眾“眼前一亮”的感覺,讓受眾有繼續觀看節目的欲望。
2.4 當地文化特色
新聞消息的首要任務是積極傳播有用信息,促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有必要結合當地文化來傳播,這樣才更易被當地人們接受,滿足當地觀眾的偏好心理。我國所有地區都存在歧視外地文化的現象,對于這種地域保護的心理,新聞消息可以順勢利用,在傳播消息的同時宣傳本地文化、保護當地文化。
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對我國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必須給以足夠的重視。由于現代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上充斥各種虛假信息,人們在過于追求自由的同時失去了方向,而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就是指引人們方向的燈塔,因為消息類電視節目具有客觀性與權威性,是虛浮的信息中的“定海神針”。
參考文獻:
[1]劉志強.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精品制作探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