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君
(作者單位:海口經濟學院傳媒學院)
電視節目制作與受眾心理關系探析
李曉君
(作者單位:海口經濟學院傳媒學院)
摘 要:當受眾不再被動選擇自己所觀看的電視節目時,電視節目的制作應充分考率受眾的心理需求以及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時易產生的心理效應,通過抓取受眾的心理提高電視節目制作的收視率。
關鍵詞:電視節目制作;受眾心理需求;受眾心理效應
電視節目制作分為三部分,即策劃與選題,拍攝以及后期制作。在這一制作流程中,吸引觀眾注意是主要目的,通過吸引觀眾注意力調動觀眾一系列的心理動因,如記憶、聯想、想象、靈感等,引發情感共鳴,最終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因此,節目制作是否成功,關鍵在于能否準確把握受眾的心理。
在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策劃和選題時,需要明確節目的定位,不同社會層次的受眾呈現出來的欣賞特性和心理需求也有所不同。
1.1 受眾的求知心理需求
受眾接觸媒介時都有求知的心理需求,美國著名的信息論之父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博士曾提出“凡是在一種情況下能減少不確定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面對不確定的、隨機的事物時,受眾渴望獲得明確的信息,這就是受眾求知心理需求的源泉。受眾在求知的過程中分為“應知”“欲知”。“應知”,即人類生存需要認識大自然、生產活動的基本規律,表現為對日常生活知識的獲取,如對天氣情況的了解,對物價信息的了解;對國內外重大的政治經濟事件的了解,如對國內重大的政治經濟民生的政策調整或頒布的關注,對重大災難事件、體育事件等的了解。“欲知”表現為對與自己的興趣、工作、專業研究相關知識的獲取。
1.2 受眾的娛樂心理需求
在所授課的五個班級里做過調查,有60%的調查者表示看電視節目時更多傾向于選擇輕松、搞笑類型的節目,目的是娛樂、放松。由于現代生活的快節奏、高壓力,導致大多受眾都有娛樂、放松的需要,受眾通過輕松、搞笑,甚至刺激的節目來宣泄、釋放壓力和情緒。
1.3 受眾的情感心理需求
當受眾帶著放松、消遣的心理需求去觀看電視節目時,也是希望將生活中的壓力在電視節目釋放,這是情緒情感轉移的一種表現,而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情感常常來自人的潛意識,所以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時,沒有刻意地表現出情感的需求。
1.4 受眾的社會化心理需求
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電視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兒童從父母、老師、同伴處獲得的社會化信息非常有限,兒童在觀看電視節目時,對社會有了直觀的認識,通過動畫形象生動地接受社會規范和道德;青少年處于人生的叛逆期,相對父母、老師的教育教導,青少年更愿意接受電視節目中的思想和觀點。
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心理效應,這些心理效應會影響到電視節目的傳播過程和效果。
2.1 威信效應
電視節目的權威性、可信性能提高受眾的接受度、認可度,從而影響電視節目的收視率。當受眾把一個節目放在高權威性、高信任性的位置上,會相信其傳遞出來的信息和觀點,這與人的“安全需求”有關。
2.2 從眾效應
從眾,即一個人在某些情境下,選擇自己本身不情愿但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在電視節目傳播過程中,受眾常會出現從眾心理效應,原本并不感興趣的節目,但考慮到身邊的人都在觀看,為了不被看作離群或欲增進與他人的交流,進而加入觀眾該節目的行列,從而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2.3 逆反效應
逆反效應是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過程中,產生于制作者愿望相反的一種心理現象。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受眾能輕易獲取公眾人物的信息,有些主持人、嘉賓、記者在職業操守、個人私生活上出現違背社會規范和道德的行為,以致受到受眾的批評或反感,進而對其主持或參與的節目產生厭惡情緒,這種心理效應影響了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
現今,同類型的電視節目之間的競爭已呈現白熱化,受眾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也更具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在策劃和選題時,應將媒體的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放在首位,盡量避開低俗、色情、暴力等內容,拒絕以個人隱私來獲取高收視率;受眾定位要清晰,盡量多地呈現該層次受眾所需要的信息內容、情感呈現、社會化需要的知識。拍攝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策劃和劇本進行,構圖或色彩的運用,都應考慮受眾觀看的接受度。在媒介競爭激烈的時代,電視節目的后期制作已經成為很多電視節目競爭的法寶,通過精美的后期制作和包裝,打造節目的形象,呈現特殊的效果,如輕松、搞笑、高雅、大氣、刺激等,使電視節目在傳播過程中,能帶給受眾深刻的印象。但一檔優秀的電視節目,要想牢牢抓住受眾的心,在后期制作上萬不可跟風,也不可脫離前期的定位,應密切配合前期的策劃稿,充分發揮藝術再創作的功能,符合整部作品的風格和藝術表達。一檔好的電視節目應使觀眾在欣賞時能滿足各種心理需求,情感得到滿足和轉移,視覺享受升華為精神享受。
參考文獻:
[1]彭玲.影視心理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謝毅,張毅平.電視節目制作[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