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航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
輿論監督的“舍”與“取”
劉曉航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
摘 要:輿論監督是黨、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相互溝通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反映輿論、引導輿論、監督權力、懲治腐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年來,輿論監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新聞媒體在開展輿論監督過程中,由于把關不嚴,運用不當,產生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偏概全、斷章取義、扭曲事實和過分集中等幾個方面。本文就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作簡要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舍”與“取”
開展輿論監督是每個新聞媒體的使命和責任。在新聞實踐過程中,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應該從新聞輿論監督的特點著手,把握好“取”和“舍”之間的度,恰到好處地做到四“取”和四“舍”。
我們黨歷來重視輿論的導向作用。毛澤東同志對于黨的工作,十分重視輿論的作用,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精辟的論述。1943年,國民黨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并開動輿論宣傳機器,準備進攻陜甘寧根據地。毛澤東及時果斷地采用“動員當地輿論”制止國民黨發動的內戰。后來,毛澤東在總結這次打退國民黨這次反共高潮時,談到了輿論的力量:“僅因國內外輿論的反對,才把這一陰謀暫時擱下。”在這其中,毛澤東注重輿論的“舍”與“取”,以大局為重,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在國共合作期間,與國民黨在輿論的斗爭中,在保證共同團結抗日的原則基礎上,及時揭露國民黨的反共、反人民的反動本質。贏得了廣大愛國進步人士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毛澤東在多年的革命實踐基礎上,提出了多項輿論宣傳工作應當遵循的原則和方法,體現出了高超的宣傳工作藝術,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新形勢下做好輿論宣傳工作具有啟迪意義。
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要求新聞工作者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想問題、辦事情,輿論監督也是如此,必須從有利于社會和諧的大局出發。首先,要求新聞工作者嚴格遵守新聞紀律,以法律為準繩,以政策為原則,實施正確的新聞輿論監督,而不能為了某種目的或圖一時之快,甚至是為了迎合個別人,做出不負責的、虛假的,甚至錯誤的報道,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其次,輿論監督從大局出發,要求新聞工作者要選準批評對象,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抓住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事例,使受眾看到黨和政府對這類消極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的正確政策和鮮明態度,能夠從中受到深刻而生動的法制、政策、紀律和作風教育。
新聞的真實性要求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合乎客觀實際。即表現在新聞報道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原因和經過都經得起核對。新聞輿論監督也不例外。新聞媒體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黨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不良社會現象和反面典型為輿論監督的突破口,確保輿論監督的正確導向。輿論監督報道要做到事實準確、立場鮮明,用事實說話,通過事實本身的力量來教育人、引導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輿論監督的有理有據、深入人心、引導受眾的社會效果。新聞輿論監督中引起糾紛的原因往往是事實不夠準確,即使報道事件有九分是準確的,有一分與實際情況有出入,也會使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因此,輿論監督只有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實準確,才能真正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
憑臆測而下的決斷來引導輿論顯然是唯心的。這一現象不僅在新聞界存在,而且到處可見,其危害極大。晉葛洪《抱樸子·微旨》:“世人信其臆斷,仗其短見,自謂所度,事無差錯。”《梁書·文學傳上·庾肩吾》:“故胸馳臆斷之侶,好名忘實之類,方分肉於仁獸,逞郤克於邯鄲,入鮑忘臭,効尤致禍。”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全書的結論》:“有些觀點是錯誤的,最突出的是從打破文字的束縛走到另一個極端,輕視文字的社會性,常常歪曲文字所表達的概念,來迎合自己的主觀臆斷。”
前不久,吃小龍蝦的輿論一出,有人不敢吃小龍蝦了。吃還是不吃,網上開始了大討論。一位養殖小龍蝦的網友無奈地說:好壞說不清(這個可得問專業部門和專家了)在這只能給你臆斷一下了,我是養蝦的,每年4月蝦上市到11月結束我家基本每天都有在吃蝦。多年也沒有什么異常。個人認為想吃你就將就著吃點吧。想太多就什么都不能吃了。是吧???還有吃口香糖的風波也鬧得沸沸揚揚。
可見缺少了正確的輿論導向,社會的穩定性就受到沖擊。輿論的責任就是要告訴廣大人民群眾舍棄臆斷,尊重事實。
由此可見,新聞工作者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要堅持把報道事實同評價事件,嚴格區分開來,受眾是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新聞只需要通過展示不同采訪對象所陳述事實與事實真相的矛盾沖突,讓公眾自己判斷是非曲直,新聞工作者不要急于下結論。對于違反國家的法令、政策的錯誤做法,則要從正面引導,讓當事人發表看法,讓權威人士作結論。
輿論監督還必須做到客觀公正,也就是要求報道不帶有任何偏見,特別是不要把報道記者本人的個人傾向夾雜在新聞報道中。
偏見是指根據一定表象或虛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現象。
偏見是新聞工作的日常工作中經常容易出現的弊端,有很多理論用來解釋偏見的形成。如最常見的社會學習理論,它認為偏見的習得途徑與其他態度和價值觀的習得相同。人們從他們的家庭、伙伴、
大眾媒體以及他們身處的社會中學會了偏見。動機理論用來解釋偏見是如何滿足個體需要的,如有一種動機理論認為,偏見起源于群體間的競爭,是“群體資源或權力必然的結果”,另一種則認為偏見是一種人格障礙。個別記者喜歡在報道中諷刺挖苦人,使當事人出洋相,雖然可以圖一時之快,但由于夾雜了太多的個人傾向,使報道的客觀公正性降低;有些記者面對采訪對象不是傾聽和挖掘有價值的線索,而是采取生硬、偏激和訓斥的態度,結果造成被采訪者惱羞成怒,使采訪無法進行;有的記者先入為主,采訪還沒開始,就已經在腦海中劃定一個框框,設定一個觀點;有的記者則斷章取義,不完整地反映采訪對象的意見,歪曲了采訪對象講話的本意。上述種種現象很難保證輿論監督的客觀公正。因此,在開展輿論監督時一定要明確立場,理智客觀地進行報道。要避免強烈的情緒支配可能出現的思維簡單化傾向,避免將輿論監督打上新聞審判的印記。要通過實地調查、冷靜思考、去偽存真,客觀公正地行使監督職責,同時采寫輿論監督稿件要努力做到行文平和、委婉、客觀,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講究語言藝術,從而維護輿論監督的公正性。
輿論監督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一方面對新聞事件的挖掘不僅僅停留在膚淺的、平面的、輕飄的層面或一般性的曝光上,而要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全方位搜集線索和意見,讓公眾了解孤立事件背后的深層次的原因,給公眾一個明明白白的交待,做到分析問題全面深刻,另一方面,要從積極的方向推動事件的解決,用后續報道等形式,展現政府部門對相關問題的重視程度,以及采取的有力措施,起到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的作用。
新聞輿論導向,在客觀、公正的基礎上,要體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的意愿。要按照新聞報道計劃要求開展工作,所以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這樣,才能做到與時俱進,否則,就會跟不上時代的進步。應該強調的是,輿論監督的作用,絕不是體現在為了一些所謂的聲勢、氣勢而片面追求“轟動效應”。輿論監督需要有一定的聲勢、一定的氛圍、一定的規模,但要把握“分寸”,否則,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可能導致相反的結果,使輿論監督產生不良的負面影響。
總之,輿論監督,任重道遠,只有分清取舍,講究監督的策略,從選題取材、角度、時機、分寸、力度等各個方面認真細致地分析研究,從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方面入手,提出輿論監督的具體工作方案,把原則和策略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把輿論監督工作更好地開展下去,從而取得良好的監督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倩.淺談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社會作用[J].前沿,2013,(11).
[2]拓玲.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現存問題與對策分析[J].今傳媒,2013,(1).
[3]李婷.新聞媒體如何加強輿論監督職能[J].科技傳播,2014,(24).
作者簡介:劉曉航(1958-),男,滿族,大專學歷,遼寧丹東人,丹東廣播電視臺編輯,現任《丹東119》欄目制片人。研究方向:電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