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晉
互聯網+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
陳 晉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新聞部)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媒體也悄然興起,其主要特點是傳播速度快、網絡覆蓋面廣、互動性強以及表現形式相對豐富。人們利用智能手機、社交網絡平臺等新媒體,可以迅速、及時、全方位地接收來自各方面的不同信息,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受眾方式,新媒體這種無孔不入的傳播方式讓媒介業態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下面結合自身的新聞編輯工作淺談一下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媒體在現今的媒體傳播產業中的融合發展。
首先,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在特定的時間內,由信息發布者向受眾傳播信息,受眾被動地接受。傳統媒體具有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特點,信息不具流動性。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信息發布者和受眾可以及時進行互動。手機、APP、微博和社交網絡平臺等新的傳播方式的出現,使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個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增加了信息的個性化。其次,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可以是文字、圖像、聲音,使多媒體化成為一種趨勢。一部手機不僅用來通話、發短信,還可以用來瀏覽新聞、看電視、上網、發郵件,更重要的是可以實時傳播,一條新聞,一個事件,一則信息,輕輕一點,就可以實現全球實時傳播,這一優勢是任何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首先,在內容形式上,互聯網+思想的引入要求傳統媒體跳出單一傳媒理念的圈子,以多業態視角來審視自身的發展,占領信息入口、獲取數量龐大的用戶、加強與用戶間的信息互動等。傳統媒體要正確認識媒體發展更新換代的客觀規律,改變一味等待、不主動尋求改變的態度,以市場、受眾為中心科學選擇傳播形式和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要求。其次,從商業價值上,雖然互聯網思維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但開放平臺、用戶導向、需求驅動、大數據支持和短平化等關鍵詞是被普遍認可的,由此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以前的內容生產和經營模式,只有那些能適應變革的媒體才能存活下去。在過去幾十年里,傳媒業一直在封閉的結構中自給自足,沿襲著先生產內容,然后尋找合適的受眾,爭取付費訂閱,同時靠受眾注意力贏得廣告。而在互聯網思維中,這一切將被徹底顛覆。在互聯網+時代,“免費”似乎已成常態,這就讓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產生變化,以往普通內容低價或免費、優質內容收費的模式在新媒體時代似乎已經不再合時宜。免費優質的內容必然是用戶選擇閱讀、轉發、擴散的首選,網站的流量自然也會因此而增加,這就會給媒體帶來巨大的廣告收入和其他盈利機會。最后,從發展趨勢上來看,媒介融合提速。為了順應互聯網+媒體的發展趨勢,傳統媒體不斷采用新技術,發展終端用戶,運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手機網站,以新技術引領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媒體的融合發展。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泛濫又稀缺,稀缺是因為垃圾信息太多造成受眾難以捕捉有用信息,傳統媒體應該深化在深度報道,線索挖掘,信息求證上的優勢,要細分受眾,為特定群體受眾提供高質量的細分信息。在渠道拓展上,傳統媒體要積極整合品牌優勢,將多年積累下的信息數據資源優勢融入新媒體,發揮傳統媒體的人員素質優勢,增強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做成綜合性的權威媒體,為社會提供正確的輿論導向。目前,一些新媒體每天要從傳統媒體轉載大量的新聞,很多傳統媒體因此逐漸和網絡媒體融合,取長補短,一起發展。例如,新華社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新華網,利用自己的傳統優勢發揮網絡的優勢,已經形成中國的新聞類門戶。網絡媒體的出現無非是給大眾增加了一種閱讀方式的選擇,新媒體時代利用微博時代、APP這樣的網站,把原來人們當天采集編輯的原創行為或突發性新聞,在一個小時甚至半個小時就可以出稿子了,然后坐等官方回應,官方回應之后等到晚上再出詳細的稿子,它是不斷用更新稿件的方式來解決信息更新的往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現在很多媒體都建立了官方網站、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開設官方賬號、開發了自己的APP,但是僅有這些并不足以稱得上是互聯網思維。真正的互聯網思維要求傳統媒體應深刻、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并在內容產生、經營管理、組織架構等層面進行變革,以提升媒體價值和效率。
傳統媒體和互聯網+走媒介融合之路不可否認,但是新舊媒體融合的過程也很艱難。傳統媒體要在新媒體的形勢下,應盡快調整發展方向,依托自身具有各種優勢,找準切合點和突破口,盡快實現與新媒體的融合與發展。正如大江合流,媒體融合的結果是媒體力量的更加強大,為講述中國精彩故事搭建好平臺。媒體融合是現有媒體基礎上的“更新換代”,亦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同的“春天”。融合過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困難和挑戰,但美好的發展前景值得為此而付出。在擁有超過6.68億網友資源的大好背景下,應該搭上互聯網技術、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領域蓬勃發展的時代便車,通過創新信息傳播方式,強化傳統媒體職能,帶著快速、便利等標簽進入媒體融合大潮中,優勢互補,并肩發展,完成新時代下賦予媒體的責任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