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夏
關于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探討
趙 夏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隨著電視“民生”浪潮的盛行,我國電視民生新聞內容瑣碎化、同質化的趨勢日益強勁,給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與進步造成了不利影響。而新媒體的發展與普及則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空間,給民生新聞帶來了巨大發展動力,但另一方面,新媒體也給民生新聞造成了一定壓力,對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將對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給相關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鑒。
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電視新聞
民生新聞堅持以民為本的基本原則,從社會民眾角度出發,通過平民化的關注手段表現與社會人民群眾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的新聞內容,是一種“平面化”的新聞表現。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城市頻道2002年開辦的《南京零距離》節目開創了我國民生新聞節目的先河,此后各種民生新聞節目迅速出現,讓社會民眾目不暇接。但隨著民生新聞節目優勢和特性的逐漸發揮至極致,民生新聞的問題和弊端也隨之不斷顯現。
1.1娛樂化的報道內容
當前,隨著民生新聞問題和弊端的暴露,其吸引力大幅下滑,部分民生新聞為了吸引受眾,在其報道中不斷加入色情、暴力等低俗性內容,使原本簡單的新聞被復雜化和神秘化。還有一些民生新聞運用煽情、特技等方式進行情感渲染,有的通過演員進行情境演繹以還原現場情節,這些都不符合新聞客觀性的基本原則。這些嘩眾取寵、過度獵奇的方式只會讓民生新聞朝著媚俗、庸俗和低俗的方向發展。
1.2瑣碎化的報道
當前,電視民生新聞對平民日常瑣事過于關注,使電視熒屏上充滿了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件,而對于新聞的深度挖掘則十分有限,進而使電視民生新聞內容太過膚淺。這種只注重“小民生”,而忽視“大民生”的民生新聞注定不會有特別大的吸引力和公信力。
1.3同質化的報道
隨著民生新聞節目的快速發展,各級電視臺爭相開通了自己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使同一電視覆蓋范圍內可能存在多檔電視民生新聞類的欄目,而這些新聞節目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疊問題,尤其是同一電視臺下的不同頻道可能會播報相同的民生新聞事件,或者只是稍加修改就進行重復報道。這類人物相同、題材相似、事件雷同的電視民生新聞報道內容很容易讓電視節目受眾產生視覺疲勞。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使觀眾在收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以前可能就已通過網絡觀看過相同的新聞報道,此時,電視民生新聞如果不進行大膽創新,或者充分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就會使自身的民眾吸引力越來越弱,受歡迎程度越來越低。
2.1提升創新意識,挖掘深度新聞
在媒體競爭非常激烈、民生新聞報道同質化嚴重的當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編輯人員必須不斷解放思想,大膽進行新聞創新,在對自身欄目進行精準定位的前提下,逐漸樹立自身節目品牌,為社會受眾打造特色節目,只有這樣才能讓自身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同時,要注重樹立正確的“民生”理念,給予“大民生”更多重視。
2.2站穩立場,做好輿論引導
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是新聞媒體的基本職責,電視民生新聞貼近民眾的特點決定了其更應把握好自身的新聞報道理念。民眾維權新聞的報道在電視民生新聞中占據了很大比例,這使社會民眾對其具有一種非常親切的感情,但在為百姓維權的同時,電視民生新聞也要注意不干涉百姓的日常生活,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進行司法干預,要在二者之間尋求一種穩定的平衡,善于引導受眾的積極情感。
2.3強化新聞互動,注重品牌打造
電視民生新聞主要報道的是普通民眾周邊發生的事情,在這些事情的報道方面他們具有更強的發言權,因此,民生新聞在做好欄目的同時,還可以鼓勵民眾通過熱線電話或微信、微博進行節目互動,提升社會民眾的節目觀看積極性。
2.4利用通俗的語言吸引社會受眾
電視民生新聞想要滿足社會民眾需求,就必須注重編輯的生動性和故事性,在多媒體技術迅速普及的當下,海量的信息資源鋪天蓋地,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很難靜下心里慢慢品味一則較長的民生新聞。因而,電視媒體在民生新聞中要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進行新聞播報,提升自身的民眾親和力。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流行的今天,電視民生新聞要想獲得更好地發展,就必須注重新聞深度的充分挖掘,提升自身創新意識;站穩立場,正確定位做好輿論引導;強化新聞欄目報道的互動性,提升自身品牌價值;在節目報道和互動中注意語言應用,同時,提升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才能獲得更快、更穩定的發展。
[1]翁斌.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5(15).
[2]余敏.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5,(7).
[3]翟超,王耀紅.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新聞論壇.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