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華
從傳播學角度淺析熱播劇《瑯琊榜》
侯瑞華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熱播劇《瑯琊榜》根據(jù)海宴同名網(wǎng)絡小說改編,講述了“麒麟才子”梅長蘇才冠絕倫、以病弱之軀撥開重重迷霧、智博奸佞,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進行的一系列斗爭。而在故事情節(jié)的展現(xiàn)過程中,可以運用傳播學的理論進行更加詳盡的分析,如“知溝”理論、“沉默的螺旋”、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等。
傳播理論;《瑯琊榜》;梅長蘇
熱播劇《瑯琊榜》根據(jù)海宴同名網(wǎng)絡小說改編,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興山河為主線,講述了“麒麟才子”梅長蘇才冠絕倫、以病弱之軀撥開重重迷霧、智博奸佞,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進行的一系列斗爭。該文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一個全新的解讀。
1.1制造輿論
故事開端難局,就是梁帝親手制造的輿論。因赤焰軍功高蓋主,梁帝存疑心,加上奸佞陷害,七萬將士含冤埋骨梅嶺。梁帝利用皇權的威嚴至高無上一手制造了赤焰軍有罪,有異意者不敢言的輿論環(huán)境。
1.2傳播輿論
通過案情的公開審理,有異議的大臣直接當眾誅殺等群體傳播方式,皇帝在朝堂的公開下詔及詔書的公布——組織傳播加上群體傳播的方式;同時,通過人們口口相傳的人際傳播的方式,營造高壓的輿論環(huán)境,有異意的被殺掉,其余的人就感覺自己變成了劣勢意見,保持了沉默,梁帝自己的意見螺旋式擴展最終形成了早期的輿論,出現(xiàn)了“沉默的螺旋現(xiàn)象”。
1.3控制輿論
輿論的控制,主要靠對于人際傳播的控制——皇帝自己很忌諱,當面拒絕聽到不同的聲音。甚至12年已經(jīng)過去了,靖王作為馬上要當上太子的人對于當時的赤焰舊案竟然只是知道只言片語。這種通過組織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營造的輿論環(huán)境——“赤焰軍”要反、誅殺合理、不得有異意,維持了長長的12年,直到梅長蘇的出現(xiàn)。這也證明了信息的傳遞是一個“二級傳播”的過程,在封建社會中,皇帝本身就是一個最強勢的意見領袖,他想傳遞什么信息,不想傳遞什么信息具有極強的自我主動性。但是梅長蘇削骨易容,其目的就是為父親、祁王和赤焰軍昭雪翻案。輿論環(huán)境雖然已經(jīng)形成,但是其中的意志堅定者亦可以改變輿論的方向。而梅長蘇等人就是其中的“中堅分子”。
梅長蘇認識到,如果朝中沒有正氣,不是以真理為中心,而還是以皇上為中心,顯然這樣已經(jīng)形成的輿論環(huán)境是無法改變的。這時顯然需要尋求一個全新的意見領袖,才能改變輿論風向。而在那個封建社會中顯然這個位置只有一個人適合就是太子,未來的皇位繼承者才有這個巨大的能量。梅長蘇選擇了靖王去做未來的太子。梅長蘇分別通過“蘭園枯井藏尸案”“慶國公侵地案”“何文新殺人案”“私炮坊爆炸案”等一系列大案讓譽王折了吏部、刑部;太子折了禮部、戶部。太子和譽王兩敗俱傷,而靖王漁翁得利。
以“何文新殺人案”為例,梅長蘇選擇一個人多口雜的紅樓——妙音坊,作為案發(fā)地,故意讓譽王重臣吏部尚書何敬中之子何文新為心柳和心楊兩位姑娘爭風吃醋,而在宮羽的暗中推助下,于眾目睽睽之下打死文遠伯之子,同時被紀王爺看到,被京兆尹高升緝拿。
最后又通過謝玉案,夏江案,讓“赤焰軍案”的秘密的得以揭露。而在所有的這些案件審理的過程中,讓周圍的人都認識到了“赤焰軍案”就是一件冤案,輿論的方向大為改觀。而梅長蘇的目的是在當朝重新審“赤焰軍案”,給冤死的七萬忠魂一個名正言順的名節(jié)。于是本劇最為高潮的一幕,第53集,群臣請命、重審舊案,一次輿論風向的大轉移出現(xiàn)了。最后一集中,由之前的群臣不敢言,到目前的群臣集體言,再一次顯現(xiàn)出來了“沉默的螺旋”現(xiàn)象,其中很多人知道很多秘密之前是不敢言的,但是當他們感覺到說出這個秘密,堅持這個觀點,自己依然是大多數(shù),依然是安全,他們就會付諸行動,人們的意見表達的過程是存在社會心理因素的。最后梁帝自己也是迫于輿論的壓力,只得接受重申赤焰舊案,承認自己的錯誤。
最后,為什么《瑯琊榜》的故事主角會是梅長蘇,為什么梅長蘇會對每個人的信息把握的這么準確?因為他的父親就是赤焰軍的主帥林燮,他自己就是赤焰軍的少帥林殊,他的父親跟現(xiàn)在的皇帝一同打的天下卻遭猜忌……他這種社會地位顯然比其他社會地位較低的人更容易獲取信息,因而對朝局,皇帝,派別等才有更為詳盡的了解,才能去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知溝”的存在亦是很明顯了。
至此,可以說,從傳播學的角度去看《瑯琊榜》,整體上就是發(fā)生了一次重要的輿論的變化,而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梅長蘇運用了除當時沒有的大眾傳播的其他各種方式進行信息的傳達,最終合理促成了“沉默的螺旋”現(xiàn)象的發(fā)展,轉換了輿論的方向,使冤魂昭雪。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朱天,張誠.概念、形態(tài)、影響:當下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平臺上的圈子傳播現(xiàn)象解析[J].四川大學學報,2014(6).
[3]張洪忠.超女漩渦的傳播模式與傳播效果研究——以北京地區(qū)大學生調(diào)查為例[J].國際新聞界,2006(1).
[4]郝雨.大眾文化時代中國電視劇的文化價值取向略論[J].山東視聽,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