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宏偉
錦州農(nóng)業(yè)科學院
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鮮食大豆已經(jīng)逐漸地走上了百姓的餐桌。因其富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粗纖維、維生素和鐵、磷、鈣等礦物質,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無公害或少污染,被譽為綠色保健蔬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市場也逐漸由南方向北方擴大。因此,采用優(yōu)質的栽培技術,提高鮮食大豆的產(chǎn)量和品質,對增加種植者和加工者經(jīng)濟效益,滿足市場需求有著重要意義。
一般鮮食大豆要求具有茸毛白色, 莢寬粒大、多粒莢比例高和蒸煮香甜柔糯等優(yōu)良性狀。從品性和商品性角度出發(fā),經(jīng)過多年的栽培試驗,適宜遼西地區(qū)種植的鮮食大豆優(yōu)良品種有:遼鮮1、春風早、撫鮮3、臺292 等,這些均以早熟品種為主,株高一般40~60厘米,從出苗到采收鮮莢春播80~90 天。
遼西地區(qū)年平均氣溫6~11℃, 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 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40~180 天,按一年兩茬的種植模式,即上茬為鮮食大豆,下茬為白菜或蘿卜等蔬菜。土地一般選擇光照條件好、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等,土質疏松的地塊種植,做到不重茬、不迎茬。 適合大豆的前茬為禾谷類作物,如小麥、玉米、高粱、谷子等。 春季采用露地地膜覆蓋栽培的3 月中下旬播種,6 月中旬收獲;4 月中旬開始可直播,每穴2~3 粒。 行距0.55 米,株距0.17 雙株,畝保苗1.4 萬株左右,鮮莢上市時間6 月中旬,這樣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復種指數(shù)。同時大豆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又可增加下茬土壤肥力。
鮮食大豆對肥力水平要求較嚴, 土壤肥力過高,植株容易旺長,且常出現(xiàn)授粉不良、花而不實的現(xiàn)象;土壤肥力過低,植株生長發(fā)育不良,鼓粒不飽,產(chǎn)量不高。 鮮食大豆的施肥原則是:施足底肥,重施花莢肥;氮、磷鉀配合使用,提倡施有機肥。底肥可結合整地施入,每畝50~100 千克復合肥或有機肥結合氮磷鉀肥使用。 花莢期是鮮食大豆的需肥高峰期,一般在花蕾期追施一次尿素, 開花后期施磷肥有利于莢保持綠色。
鮮食大豆比普通大豆對環(huán)境條件的反應更敏感。播前遇旱澆底墑水,可保證適期播種,一播全苗。幼苗期,土壤含水量少些,能促進根系下扎,防止后期倒伏,起蹲苗作用,除非過于干旱或苗弱或需要控制線蟲,一般不必澆水。 分枝期遇旱澆水,能增加植株高度,促進花芽分化;結莢鼓粒期遇旱澆水,水分不足會造成大量癟莢和癟粒,降低產(chǎn)量,澆水宜在清晨或傍晚進行, 防止遇風倒伏。 大雨后應及時人工排水。
及時清除田間及周邊的雜草,播種后可通過噴施苗前除草劑預防長草,也可覆蓋地膜壓草。 同時結合中耕進行除草,若進行化學除草,要防止藥害。
防止原則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嚴禁使用中等毒性以上農(nóng)藥。 鮮食大豆主要蟲害有地老虎、蚜蟲、粘蟲等。 農(nóng)藥可選用呋喃丹結合底肥施入,防治地老虎蠐螬;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40%樂果噴施,防治蚜蟲。病害有病毒病、根腐病等,選用1500~2000 倍百菌靈、多菌靈等生物農(nóng)藥防治病害。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鮮食大豆是采食鮮莢,在生長后期不建議使用高濃度農(nóng)藥治蟲,減少農(nóng)藥殘留和環(huán)境污染,可采用太陽能黑光燈捕蟲器或其他辦法捕殺。
當飽滿豆莢達80%以上,籽粒鮮嫩,外觀豆莢色澤由青綠轉淺綠時即可采收上市。采收宜在晴天沒有露水的上午進行,一方面避免下雨天,因雨水對鮮食大豆的口感有較大影響; 另一方面避免高溫和暴曬,否則對產(chǎn)量影響較大,降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