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柱
凌源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農業大國,年用種量在125 億千克左右,巨大的種子需求日趨成為國際種業競爭的焦點。2002 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迅速給我國種業發展帶來了商機,相繼也帶來了巨大挑戰。 如何才能在這種挑戰中站穩腳跟,做大、做強自己的產業,是我國種業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綜觀當今世界, 實力公司發展無不突出三大特點:一是行業高度集中,規模越來越大;二是高新技術和人才是未來種業競爭的焦點;三是兼并重組中小企業,使種子產業越來越向規模化、集團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目標發展。
在發達國家,由于長期的競爭,企業不斷的并購重組,種子行業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 根據國際種子貿易聯合會1998 年統計, 五年前世界種子年營業額超1 億美元的企業有23 家,其中美國有8 家,法國有5 家,荷蘭3 家,日本和德國各2 家,瑞士、瑞典和丹麥各1 家, 這23 家企業當年的營業總額達到了75 億美元, 占世界種子市場份額的50%以上。2000 年國際種子貿易聯合會又發布, 全球有十大種子企業,其中,包括美國的先鋒公司,孟山都公司、圣尼斯公司、保爾公司、荷蘭先正達公司、法國的利馬格蘭公司、德國的KWS 公司、日本龍井株式會社、阪田株式會社、瑞典的SW 公司,美國種業占40%。
而我國2001 年加入WTO 前8700 多家,經過整合到目前突顯并確認較強企業百家,其中,公認規模集團十家(中國種子集團公司、豐樂種業集團公司、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東亞種子集團公司、亞華種子集團公司,長城種子有限公司、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屯玉種業集團公司、泰豐種業集團公司、德農集團種子公司)。跡象表明,未來我國種業的集中程度會越來越高, 將逐漸形成少數或極少數實力公司壟斷生產、經營的格局。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和人才已成為推進各業的主要力量。特別是種業更離不開科學技術和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 誰抓住了技術和人才,誰就在競爭中占據主動。 跨國公司之所以能進入我國市場,主要得益于他們有強大的科學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如:
(1)生物技術。 目前,世界頂尖種業研究已從傳統的常規育種技術進入生物技術育種階段。科學家已從單個基因的測序轉到有計劃、大規模地測繪作物等重要生物體的基因圖譜, 全世界已有6000 多項農作物方面的生物技術研究成果進入田間試驗。 所以,未來世界種子產業競爭的焦點主要是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生物技術向人類展示了種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創造著糧食革命的未來。 許多發達國家已明確提出了“向生物技術要產量”的口號,我國也從種植轉基因大豆、轉基因抗蟲棉中收獲顯著效果。
(2)人才。在當今的經濟時代,種子產業如果能掌握了人才,特別是掌握了高新技術人才,能把科技物化為生產力,是提高種子企業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后勁的關鍵,如我國的水稻專家袁隆平和玉米專家李登海等;另一方面,抓住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即具有企業創新管理理念、能夠根據企業內外環境適時整合企業資源、積極推動企業經營管理、組織機構、管理制度、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管理人才。
目前,由于種業自身價值和經濟效益對農業發展的特殊性和戰略性,世界各國都把種子產業放到突出位置,用種子產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各大跨國公司也紛紛調整戰略, 大肆兼并種子公司,向種子產業進軍。如美國化工巨頭杜邦公司兼并了世界最大玉米種子公司---先鋒種子公司; 總部在瑞士的汽巴加基化工公司兼并了山度士公司、美國NK 公司、羅克斯公司和漢城種苗公司,成為歐洲的種業巨頭;法國最大的種子公司---利瑪格蘭先后重組了蔬菜、花卉、甜菜等五家種子公司,成為歐洲最大的種子公司之一。
2000 年12 月《種子法》實施以來,打破了長期在政府主導下的結構體制,形成了以科研機構、股份公司、私人公司、外國公司為主的種業格局。
目前,在種子科研方面,我國有450 家專門從事主要農作物品種選育和改良的機構,8000 余家種子生產、經營公司。注冊資金超過3000 萬元的種子公司有200 多家;有科研能力的不超100 家。 2009 年,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一份報告,全球種業十強公司占全球種業市場份額的35%, 而我國種業十強公司占全球種業市場份額比例的0.8%, 可想而知,不能賺取大的利潤,怎能投入較大的科研經費?據內部統計,我國現有五家A 股上市公司,2009 年開始在研發上大量投資,計投4400 萬元;而孟山都2008年的研發投入9.8 億美元, 是這五家投資總額的152倍,可見懸殊之大。
(1)從市場容量看,國內商品種子市場銷售額大約在200 億~300 億人民幣左右, 常年種子使用量約在125 億千克; 種子商品率約為30%, 是發達國家的10%~20%。 商品率較低,差距很大。
(2)從經濟效益看,國內大田作物種子的毛利率較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間,美國主要糧食作物種子和糧價比為30∶1,而我國為3∶1,相差10 倍;美國種子成本占種植產值比重的6%, 而我國僅為1.5%,相差4 倍,差距還是相當大。
(3)從社會效益看,我國種子對種植業產量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30%~40%,其產生的社會效益巨大。
(1)產品結構。 從我國種子的商品化程度看,經濟作物如蔬菜、花卉的商品率較高。 而大田作物商品率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小麥,大多數農民種植小麥用種多以自選、自留為主,很少到市場去買。從市場占有率情況看,玉米市場的占有率達到30%以上。
(2)經營機構。 據統計《種子法》實施以后,到2013 年12 月為止,我國種子經營機構(包括銷售網點)多達63000 多家,其中大型規?;N子公司8000多家。如此多的種子經營機構導致了我國種子經營分散,規模小,效益低的問題。因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仍處于不利地位。
我國種業經過了近些年來的整改、兼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由于種業本身還沒有徹底擺脫計劃經濟思維,使得種業缺乏動力,整改不徹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我國種子經營機構數量多,所處環境不一,水平相差懸殊,集中兼并相對較慢,據相關部門不完全統計,至目前超過1 億元的公司不過100 家,上市公司不超10 家。 而美國先鋒種子公司一家銷售收入就遠遠高于我國所有種子公司的銷售之和,差距之大。 每個進入我國的外國公司,都資金雄厚,營銷經驗豐富,運行機制靈活,種子質量好,信譽高,深受農民歡迎。加入WTO 之后,我國又逐步降低關稅,外國公司更加快了進入我國種子市場的速度,沖擊國內規模較小種子公司的壓力迅速加重,如果我們不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種子機構調整, 不但喪失競爭能力,還將很快被國外公司擠垮。
我國多數的種子企業運行機制不靈活,資金規模小,盈利水平低,經營管理手段落后。 許多企業 自身沒有科研人員和育種條件,主要依附科研單位育成的品種,專業化協作水平低,一方面經營品種小而全,另一方面經營領域專而窄, 企業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缺乏躲避市場風險的能力。 另外,我國大部分種子企業還缺乏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這直接影響了企業的運營。
長期以來,我國種子的科研、生產、推廣和銷售是相互分離的,科研經費完全依靠國家投入,科研水平低,成果轉化速度慢,很難形成良性循環。 同時,由于行業分散,規模小,資金有限,不具備科技創新能力,雖然有少數企業自身也從事科研育種, 但其研究條件、科研人員數量和科研成果推廣都因資金不足而落后于其他產業, 這使我國種業科技創新嚴重不足,在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不利地位。 事實告訴我們,科研育種是種子企業的生命,沒有新品種,企業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長期以來,不論是育種者,生產者還是種子經營者都對品種知識產權缺乏足夠的了解,沒有新品種產權保護意識, 給種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雖然,我國已頒布實施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也查處了一些侵權案例,但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科研機構及育種專家在轉讓品種時, 使用單位通常不愿意或不按照要求支付轉讓費,嚴重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后勁; 另一方面,私下交易轉讓、假冒侵權、盜取親本現象嚴重,使得品種權人不能取得培育或轉讓新品種而應得的報酬。三是不能補充研究經費,育種者積極性受挫,造成新品種開發緩慢,后續品種跟不上,嚴重影響了我國種業的協調快速發展。
隨著種業走進國際大舞臺,直面實力雄厚的跨國集團的競爭,我國種業該如何應對,這是擺在所有種子經營者面前的大事。 針對自身突顯的問題,借鑒國外種業發展的經驗,本人認為我國種業發展,應當采取如下策略和應對措施。
(1)確定正確的發展方向,抓住生物技術育種,改變傳統育種模式, 快捷高效的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實施常規育種和生物技術育種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戰略,逐步提高我國種業的科技含量。
(2)種子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長期以來,我國的種子生產習慣于粗放型,對生產過程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指導不到位,這就導致部分商品種子質量不過關,對糧食生產構成了嚴重危害。 所以今后的制種必須采用集約方式,變一家一戶的繁殖為集中大面積繁殖,加強對播種、去雜、抽雄、收獲、晾曬等關鍵環節的管理。
(3)由科研、生產、經營脫節向育繁推、產加銷、直銷、網銷一體化發展,改變分散的、小規模區域經營模式,通過科研成果轉讓、知識產權入股、企業資助科研、資產捆綁重組等方式,實現種業科研、生產、經營的強強聯合,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1)繼續推行種子認證制度,規范種子產業發展。種子認證是指依據特殊程序通過品種合格性的認可、系譜繁殖、 過程控制等方式來證實種子的遺傳質量,通過認可的檢驗室確認種子的物理質量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要求而授予書面證書。 借鑒國外公司經驗,加強種業主體行為規范、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有效保護育種者的合法權益。
(2)樹立品牌意識,完善營銷策略。一個種子企業,要想有競爭實力,必須制定完善的營銷策略,樹立自己的品牌,嚴把質量關,以質取勝,讓廣大用戶接受,讓社會認可,才能對抗跨國種業集團的競爭。
(3)建立完善的營銷網絡和隊伍,加強對自己產品的宣傳。
(4)要為農民提供優質的售后指導和跟蹤服務以及突發事件的處理等,以此贏得民心、占領市場,使我們的種業越來越大、越大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