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山
建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建平縣位于遼寧西部,是以發展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大縣, 隸屬半濕潤半干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光熱資源充足,蒸發量大。總耕地面積276 萬畝,主要種植玉米、雜糧、馬鈴薯等作物。干旱少雨,土壤瘠薄,肥料施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是制約建平縣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是農作物生長和繁育的基地,“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說的就是土壤的重要性。 肥料是作物的糧食,施肥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普遍的增產方式,是維持土壤供肥和產出能力的物質基礎,然而由于肥料施用比例不合理,施用量過大,造成成本增加,效益降低,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農田環境污染,土壤肥力衰退,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受到威脅。為此,農業部2005 年開始逐步在全國范圍啟動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建平縣是2006 年的項目縣。建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緊緊圍繞“測土、 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五個環節,強化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扎實工作,把握實質、敢于創新,努力專研、不斷拓展,全面完成了各項任務指標,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實施至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經覆蓋31 個鄉鎮場街的260 萬畝耕地, 為提高全縣土壤肥力、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減輕肥料污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項目實施10 年來, 共采集土壤樣品12100 個,取得化驗數據14.04 萬個, 完成田間試驗65 個,制定肥料配方80 個,發放施肥卡60 萬張,指定配方肥料生產企業34 家,指定配方肥料定點經銷商56 家,累計推廣配方肥 25.5 萬噸, 累計配方肥施用面積850 萬畝,畝均增產35 千克,畝均節肥2.5 千克 ,畝均增效75 元,總增產29.75 萬噸,總節肥2.125 萬噸,總增效63750 萬元。
一是農技人員服務質量顯著提高。項目實施過程中,縣級技術員多次參加農業部、省農委、省市土肥站舉辦的專業技術培訓班,同時自身不斷加強業務知識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對政策的理解更透切,對技術的掌握更熟練,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的服務質量更高。 不斷加強鄉鎮級農業技術人員的隊伍建設,組織和舉辦各類培訓班95 場, 培訓鄉鎮農技人員5350人次, 縣鄉共同組建一支高素質的農業服務隊伍,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和完成提供了保障。
二是農民科技意識普遍增強。為了轉變農民傳統施肥觀念,普及測土配方施肥知識,共舉辦農民培訓班282 場次, 培訓農民5.3 萬人次, 發放科普資料21.2 萬份,使廣大農民擺脫傳統觀念束縛,提高科技種田意識,形成相信科學、學習科學、應用科學、享受科學的良性循環,促進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和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
三是施肥方式方法趨于合理。 項目實施以前,建平縣農民施肥習慣是重氮磷肥、輕鉀肥,氮肥施用過大,利用率不高,80%以上是“尿素+二銨”的模式。 通過項目的實施,農民懂得了根據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土壤選擇不同的肥料種類、施肥方法和施肥量,形成了“根據土壤養分和作物需求,施足有機肥,氮磷鉀配合使用,適當補充中微量元素”的科學合理的施肥模式,真正實現了節肥增產、節本增效的目標。
四是種植結構不斷改善。 項目實施以前,農民對種植哪種作物概念模糊,多是效仿左鄰右舍,因此導致種植結構雜亂不合理,產值相對較低。 項目實施至今,形成了平原平地玉米、馬鈴薯高產種植區,山腳坡地谷子、雜糧種植區,山腰果樹種植區,幼林帶中草藥種植區,地下水資源豐富的西瓜、烤煙、裸地蔬菜種植區等等,真實現了因地制宜、因土施肥,充分發揮了土地的產能和產值。
一是土壤環境優化。 通過項目的實施,逐年增加有機肥料的施用量,不斷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農田土壤結構,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保水供肥性能,增加有益微生物菌群。
二是土壤養分平衡。 通過項目的實施,逐步優化氮磷鉀及中微量營養元素的施入比例、施入量,不斷平衡土壤養分,提升土壤供肥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流失對土壤、大氣和水分的污染。
三是農產品品質提高。 通過項目的實施,不斷增加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減少農藥和肥料殘留,提高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為建平縣今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的發展奠定基礎。
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投入力度大、覆蓋面廣、受益人多、成效顯著,農技人員吃苦耐勞、深入田間、工作創新,得到了各級領導和農民的充分認可。“測土配方結出累累碩果,科學施肥惠澤萬戶千家”是農戶代表為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組送來的錦旗,真切表達了全縣農民對該項目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