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瑞
忻州市農業種子管理站
在忻州市糧食種植結構中,除玉米外,小雜糧占有絕對的比重。 中國號稱“世界小雜糧王國”,山西小雜糧產量占全國10%以上, 而忻州又是山西小雜糧的主產區。 在山西三大小雜糧主產區晉北、晉西北和晉東南中,忻州所占比例超過1/3。 品質上,忻州市以紅蕓豆為例的小雜糧深受歐盟、日本等國家及地區消費者青睞。
2014 年忻州小雜糧播種面積為233 萬畝, 占糧食播種面積的35.4%。 忻州的小米、燕麥、綠豆、馬鈴薯等品種多年來一直受到國內外市場的青睞; 紅蕓豆、甜糯玉米等品種更是忻州市出口創匯的主要糧食品種;黑小米等傳統小雜糧優質品種多次參加國內各博覽會,獲得較高聲譽,其特點為:
全省14 個縣市區都有種植雜糧的習慣。忻州地處晉西北黃土丘陵區,土地以旱地為主,氣候特點是高寒、干旱少雨,但是光照充足,非常適宜小雜糧的生長。 小雜糧品種多達幾十種,以莜麥、谷子、綠豆、大豆、馬鈴薯等品種為主,占到雜糧產量的80%以上。
由于小雜糧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區, 十年九旱,小雜糧的產量較低, 農民只能采取廣種薄收的方式,產量低而不穩,部分神池地膜覆蓋高產谷子畝產可達千斤以上,但全市谷子平均產量僅為400 多千克。 小雜糧產品除個別品種商品化率較高外,絕大部分是用于自己消費。
目前來看,忻州市小雜糧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由于傳統習慣和思想觀念的束縛,農民商品經濟意識差,小雜糧生產仍然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點多面廣、產量低、科技含量不高等問題十分普遍。 加之小雜糧的生產、加 工、銷售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和區域優勢,市場競爭力不強。二是小雜糧中優質品種、高科技含量品種、名牌產品比較匱 乏,傳統名牌產品也存在加工能力、開發力度、宣傳手段等方面的不足,嚴重制約了小雜糧的發展后勁。 三是龍頭企業在數量上、規模上都十分有限,不能形成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開發格局, 因此形成原糧銷售比例較大,深加工、精加工不足、附加值較低。 四是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有一定規模的銷售場地。 盡管企業和農民經紀人都費了很大的力氣去搞銷售及面對全國的市場, 但是目前還沒有形成具有較大規模的銷售場地,其銷售規模和經濟效益都是有限的。
外向型農業是指一地區面向國際市場,借助于國際分工來實現再生產的農業。 推動外向型農業的發展,不僅是為創匯,它是按國際標準生產的、形成有國際競爭力、有高輻射力、高增值力的農業經濟。研究顯示, 每出口1 萬美元農產品可以直接或間接創造20個就業崗位,農產品出口對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一條不可忽視的途徑。 但就忻州市而言,農產品出口仍是農業的一個短板,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尚需進一步國際競爭優勢轉化。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以國際先進標準和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發展,這是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 而且,作為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理應成為拉動農村經濟發展重要力量。 從現狀看, 忻州市對外向型農業的政策扶持還有待完善,品牌、 人才短缺還是影響農產品走出國門的重要障礙。顯然,以“特色”作為標簽的忻州農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充分發揮地理、氣候以及人文優勢,建立晉西北特色雜糧基地,打造特色農產品出口經濟帶,將忻州市農產品的國際市場進一步拓展,進而推動全市農業轉型,促進農民增收。
集中力量,突出打造忻州紅蕓豆與忻州甜糯玉米兩大特色出口外向型產業,依托紅蕓豆與甜糯玉米兩駕馬車,拓展國際市場,樹立國際形象,形成良好聲譽。 進而提高產品價格,增大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通過兩大產業的良好示范,輻射帶動全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逐漸轉到優質高效的新型軌道上來。
以岢嵐、五寨為中心的晉西北黃土高原旱地區及以代縣為中心的滹沱河流域丘陵地區,打造主要以出口為目的的出口紅蕓豆產業帶。
在忻、定、原、代的盆地平川區,以及五寨平川地區建設區域化布局的優勢特色甜糯玉米產業經濟帶。在西部各縣,打造以谷子、莜麥為主的小雜糧產業帶。
產業支撐。 進一步完善產業化鏈條,扶植大型企業,培育具備直接出口資質的企業,自營出口保效益,加工出口增效益。提高商品附加值,主動走出去,配合雜糧“六個一”工程,全面推進忻州市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壯大。
市場支撐。 主張內外兼修,一方面提高農業自身水平,另一方面堅持走出去戰略,主動需找市場,發掘商機,依據市場需要來調整自身,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要大力探索境外市場,忻州市除紅蕓豆遠銷歐美,甜糯玉米初涉日韓及我國港澳地區,其余產品均尚未發掘,潛力巨大。
技術支撐。 在各大產區推廣良好技術規程《紅蕓豆優質高產種植規程》《甜糯玉米高產技術規程》,尚未建立規程的作物, 要整合現有種植經驗和技術,廣泛推廣,務求高產高效。與此同時,追求高產也要不忘提質,積極引導“三品”認證,提高品質,達到出口標準,為忻州市農產品多元化大批量的進入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品牌支撐。紅蕓豆在國際市場上打造為“忻州紅”這一品牌不遺余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甜糯玉米、特色瓜菜與小雜糧也要向在國際市場上忻州特色品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一個品牌的樹立過程固然艱辛,但是其回報也是十分可觀的,因此,形成品牌效益,完善品牌支撐意義重大,前景輝煌。
政府引導。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引導農業發展向遠看,傳播并樹立“走出去”理念,鼓勵相關企業、合作社和經紀人將忻州市農產品推向國際這個大市場。
企業推動。企業要立足長遠,放眼世界,被譽為雜糧之鄉的忻州, 值得開發和推廣的東西還有很多,企業要在特色產品優質化、 特殊化和精細化上下功夫,通過延伸產業鏈來贏得更大的利潤,推動忻州市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合作社完善。 合作社在農產品由種到收,再到加工,最后走向市場的整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要扭轉之前農業專業合作社種類單一的狀態,建立多元化的農業專業合作社鏈條,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技專業合作社、銷售專業合作社、甚至將來有專門負責出口信息整合和外事洽談的專業合作社。通過完善的合作社體系,保證了農產品各個環節的安全,彌補了農戶、企業、政府還有市場之間的空白,意義巨大。
農戶支持。產業要做大做強,必須上規模,必須走區域化專業化的路子,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種植村,打造一村一品。 這就必須要得到農戶的理解和支持。 所以要通過宣傳,是農戶了解到其所在區域的優勢所在,通過示范帶動,讓廣大農戶見到切實的利益,獲得農戶支持,使其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區域化生產中來。
吸引“外資”。 隨著全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市場因素的影響,工業、商業反哺農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要解放思想,積極吸引外地、外行業的資金支持,出口農產品這一新貴將逐漸彰顯其魅力。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給予相關便利政策,鼓勵招商引資,為吸引“外資”大開綠燈,進而加快忻州市農業市場化、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業外向型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