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宏
梅河口市山城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了農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有效解決了家庭小規模分散經營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重發展,輕規范,重數量,輕質量,重項目安排,輕項目指導的問題。筆者對轄區128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現場調查,從產業分布看,大多分布在第一產業,其中養殖專業合作社16 家,占比為12%,種植專業合作社65 家,占比為51%,農機化生產專業合作社20 家,占比為16%,其它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7 家,占比為21%。
(1)農戶認識不高,部分群眾對農業合作社的性質認識不清,以為加入組織就是簡單的“歸大堆”“合伙干”甚至認為是大集體時代,從而怕失去生產經營自主權。
(2)發起人理解不深,缺乏合作意識,偏離立法初衷, 一些農業合作社設立目的是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套取國家資金, 從而組織當地農民湊數設立合作社,這種合作社只有法律形式,合作社成立后并沒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辦事,更沒有以合作社的名義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活動,合而不作成為空殼合作社。
目前, 農民專業合作社都希望政府資金扶助,由于財政資金補貼過小,20%左右有經濟實力的龍頭合作社, 能夠得到政策補貼,80%規模較小的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只能另謀融資渠道。各類商業銀行基于專業合作社運行的不可預知性, 出于自身資金安全原因,往往不愿意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致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無法上檔次、上規模。
專業技術服務人員是合作社的核心人員和重要財富,是做好專業技術服務的必備條件。 從調研的情況看,大部分合作社的技術人員數量嚴重不足,技術水平普遍偏低。80%以上的技術人員獲取相關技術資料的方式仍是傳統的書籍、報紙等方式,能熟練使用互聯網絡、科研資料數據庫等高科技術獲取技術資料的僅占比重不到5%。 傳統的技術資料獲取方式,使部分技術人員難以及時掌握本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成果,造成了技術人員的知識儲備和技術長期得不到更新,面對新情況和新問題應對乏力的問題。 有些技術人員是當地的農民,全靠經驗指導,遇到新問題就束手無策。
調研發現,部分合作社在服務范疇上狹窄,只能做到在某個產品的某個環節上提供較為有效的服務,無法提供全流程上的有效服務,主要體現為缺乏對產品銷售與深加工的介入。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合作社的市場主體地位還比較薄弱,在交易中的談判地位還有待于增強。 從產品的銷售來看,大部分合作社的“體量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一方面,大部分合作社采用的仍是社員自行分散銷售產品的模式,這使合作社通過簽訂“大合同”的方式來提高銷售價的方式完全無法實現。另一方面,即使采用“統一銷售”模式的合作社,由于對市場信息的掌握不夠及時、為了取得“保底收入”而預先簽訂收購合同、缺乏必要的談判技巧等原因,也往往難以充分實現“最高價成交”的目標,使一部分利潤“外流”。
進一步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理》的宣傳工作,舉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班, 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農民專業合作社隊伍。強化對社員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素質,充分體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宗旨,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的凝聚力,降低組織運行成本,全面提高專業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
首先立足于規范化建設,工商部門需進一步規范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章程, 做到有章可循,其次政府需加快出臺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幫助專業合作社建立一整套企業化管理制度和規模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和內部管理制度,增強專業合作社的吸引力,增加農民入社的積極性。
發展壯大專業合作社,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需在農產品銷售、農資供應、農機具使用、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作好后勤保障服務,進一步建立健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科學評價、獎勵體系,落實好各項優惠政策。充分認識到扶持專業合作社就是扶持農民和農業,切實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當前,部分專業合作社設備落后,如不及時更新設備,長期下去必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通過政府引導,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認識到,缺少必要的硬件設施和先進設備, 就猶如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必須走科學發展道路。
一是要建立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評級制度,制定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管理政策,合理確定信用評級標準, 二是加強銀行信貸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信貸投放激勵機制,在銀行內部建立約束的激勵機制。
各鄉鎮要合理規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區域發展,處理好發展與規范的關系,在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方面要做到推動而不強求,引導而不包辦,參與而不干預,指導而不主導,扶持而不代替,依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積極鼓勵、引導和扶持,穩步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