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安 楊慧艷 田 苗
1.大安市安廣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2.大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近年來,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安市以發展西甜瓜、蔬菜大棚、糧食高產創建等產業為重點,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業投入品增加,農業廢棄物利用率低,以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導致了農業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制約全市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化肥施用不當,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和養分失衡;農藥使用不當,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秸稈資源化利用程度不高,農膜回收率低。 這些情況在大安市農村普遍存在。
據統計,2013 年化肥用量總計73555 噸,2014 年化肥用量達到91852 噸。從近年來化肥使用情況分析,化肥用量在不斷增加, 片面的依賴化肥現象日益突出。調查顯示,在農業生產中,農民過分地追求方便、經濟實惠,大量施用化學肥料,而忽視了化學肥料的不足之處。第一、化肥是單質肥料,長期施用造成土壤養分比例失調,破壞有機質,反過來影響化肥的肥效;第二、使農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過度施入化肥,大量的化學物質進入土壤、空氣和水系;第三、土壤理化性狀惡化。 長期施用化學肥料,土壤有機質破壞殆盡,團粒結構性能降低,土壤板結現象加劇,保水保肥能力降低;第四、土壤微生物區系發生變化,農作物易發生各種病害;第五、農產品品質下降, 化肥部分物質被作物吸收積累到植物體中,影響產品品質;第六,每年都要加大用量增加生產成本。
全市種植業生產重化肥輕農肥傾向非常嚴重。同時在化肥使用上重施氮肥、磷肥,輕視鉀肥、微肥,化肥使用配比不合理。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耕地土壤理化性狀逐漸惡化,降低化肥使用效果,致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不斷下降。 此外,隨著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和不合理的施用,加之有機肥料的長期缺乏,致使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
在農業生產環節,大安市病蟲草害還是以化學防治為主,全市農藥使用總量達到435 噸。 隨意加大用藥量、 混亂配比等不合理使用農藥的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治理, 并對人畜安全、自然生態環境構成極大的威脅,致使土壤、水、大氣等自然資源環境污染加劇,防治成本增高,農產品農藥殘留嚴重超標,直接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地膜覆蓋已成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是一項成熟的農業栽培技術,能夠有效改善和優化栽培條件,抵御不良氣候環境,具有增溫、保墑、抑制雜草生長、促進作物早熟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的作用。但是隨著地膜覆蓋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廢舊地膜量逐步增加,導致了土壤的“白色污染”問題,即廢舊地膜污染。由于土壤中廢舊地膜碎片改變或切斷了土壤孔隙連續性,土壤含水量下降,甚至導致地下水難以下滲,引起土壤次生鹽堿化。另外,廢舊地膜影響土壤物理性狀,若長期滯留在地里,會極大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土壤水肥的調節,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水平。
目前,大安市應用地膜的主要作物有玉米、瓜菜、花生、烤煙等,西甜瓜和蔬菜基本實行全膜覆蓋種植方式,地膜使用量80 千克/公頃。 農用地膜的厚度多數為0.008~0.01 毫米,低于厚度0.008 毫米的地膜已很少見。 2013 年,全市地膜用量是1639 噸,2014 年是2000噸。 據大安市農業環境保護與農村能源管理站調查統計,廢舊地膜回收率只有50%左右,有30%的廢舊地膜被掩埋、焚燒或者被大風刮走,地膜殘留率保守估計在20%以上,降解至少需要200 年以上的時間。 從近年來地膜使用情況分析,大安市地膜用量逐年增加。 治理廢舊地膜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前維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是部分基層領導依然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觀念,片面追求高經濟、高增長,忽視了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二是農民生態環境意識淡薄,一方面一味的追求產量最大化和勞動強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加劇了農業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對已經建好的環保設施管理不善,垃圾亂堆亂放等陋習還不同程度存在。
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首先要對不同地塊的土壤進行化驗,測出不同地塊的養分狀況,然后根據不同作物對土壤營養成分的要求,分析、計算最佳施肥配方和施肥量,能做到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從而達到農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 實踐證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實行測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利用率,還能改善農產品品質,是一項增產、節肥、節支、增收的技術措施。
農家肥含有機質和腐殖質, 能改良土壤機構,協調土壤的水、肥、氣、熱,增強土壤的通氣透水能力和保水、供肥、供水能力,可緩和土壤酸堿性變化,可清除或減輕鹽堿類土壤對作物的危害。
好處是增加土壤養分,減少化肥用量、提高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質地、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秸稈焚燒引起的空氣污染。此外,還可以采取種植綠肥、保護性耕作等技術措施,改良土壤,達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重點是控制污染源。 加強農藥執法監督檢查工作,把高毒有機磷農藥、未登記農藥、假劣農藥作為依法打擊的重點,把鄉(鎮)農藥市場、城鄉結合部農藥市場作為區域監管的重點。督促農藥經營業戶建立經銷檔案,實現可追溯管理,凈化農藥市場,確保農業生產用藥安全。 指導農民科學、合理、安全地使用肥料、土壤調理劑等農業投入品。 做到合理使用農藥,漸進地限制和杜絕激素類農藥對成熟果蔬的使用;杜絕使用未經無害化處理或者經處理后仍不符合國家規定要求的污泥、粉煤灰、城鄉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機廢棄物作為肥料直接施入耕地,防止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污染耕地。
廢舊地膜回收就是將已經用過的地膜從田間清理回收,可以采取人工和機械回收相結合,加大廢舊地膜回收力度。 除適時揭膜外,還可組織人力通過手工或耙子回收殘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種前及收獲后將地膜清理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