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在法治國家的建設過程中,新聞記者作為輿論導向的指引者,在新聞報道中,應該注重以法律為準繩,以法律為基準,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注重新聞事實的客觀性與法理性的統一,同時要注重加強普法宣傳,正確地引導公眾樹立法律觀念,爭取人人學法、人人知法、人人守法。
社會責任感是新聞記者的生命,所謂社會責任感,就是記者的報道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對整個社會負責。在建設法治國家中,新聞記者的責任感還應該體現在普法宣傳、正確價值觀的傳遞等法律教育層面上。
1 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新聞記者的使命是客觀地報道真相,但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新聞記者也應該注意把握合理的價值導向,積極正面地進行新聞報道。當然這并不是要求新聞記者歪曲新聞事實,而是要求新聞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要注重新聞報道方向的把握。特別是在一些重大的法律案件的新聞報道中,新聞記者既要遵循新聞事實進行客觀報道,又要把握一定的尺度,避免太過直面地進行犯罪事實及現場的陳述。比如在內蒙古青年蒙冤執行死刑的翻案新聞報道中,新聞記者如果大規模地報道“死者家屬十幾年來如何翻案”“十幾年冤案為啥處處碰壁”等角度,那么這篇新聞報道很可能會讓受眾對中國的法律產生不信任。針對這類新聞的報道,新聞記者應該牢記自身的使命和責任,特別是在法治建設體系下,新聞記者應該是法治建設的推動者與吶喊者,因此這類新聞報道,可以將人物的個人命運同我國法治進步聯系在一起,通過家屬的翻案歷程來反映我國法律制度、辦案理念上的可喜成就。在建設法治國家中,新聞記者應該積極為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律體系的完備而努力,同時向受眾傳達我國法律的可喜成就,讓受眾對我國的法律建設有一個直觀的認知,提升他們對我國法治的信心,鼓勵他們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提升他們的法律意識。
2 新聞記者應該調低視野關注普通百姓
新聞記者作為輿論監督的主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將自己的視野調低,將目光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關注普通百姓。在社會轉型加劇的情況下,新聞記者要具有人文關懷的意識,調節人們日益失衡的心理空間。弱勢群體的法律意識淡薄,缺乏有效的法律救助渠道,在人身財產受到侵害之后,難以有效地進行維權,在積怨已久后,為了尋求排解的渠道,往往會走上危害社會、報復社會的不歸之路上。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中,應該更多地關注這部分弱勢群體,在新聞報道中要客觀地陳述他們的遭遇,幫助他們找到合理的突破口,幫助他們樹立法律觀念,幫助他們正確地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利益。比如在“某失獨老人不小心掉入下水井蓋”的新聞報道中,失獨老人作為弱勢群體,在遭遇飛來橫禍后,無法找到正確的維權渠道,醫藥費用、日常護理費用等無從索取,往往只能走上自生自滅的道路。新聞記者作為輿論監督的主體,在新聞報道中,應該本著人性關懷的意識來幫助弱勢群體找到合理的維權渠道。新聞記者在報道這起新聞事件時,可以以此為點,由點帶面地進行新聞報道,比如將新聞視角放在“下水道吞人,責任誰負”,通過這樣的新聞引導,能夠提升弱勢群體的法律意識,幫助他們在遇到類似的事件時,能夠及時明確地找到維權的渠道,找到應對的方法。這樣的新聞報道中,新聞記者既維護了法理,又推動了我國的法治建設,提升弱勢群體的法律觀念。
3 新聞記者應該注重普法宣傳提升受眾法律意識
在建設法治國家中,新聞記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新聞道德,杜絕有償新聞、虛假新聞,在新聞報道中應該注重普法宣傳,努力提升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努力提升受眾的法律意識。在新聞報道中,新聞記者應該注重從新聞事件中判斷法理性,并重點從法理性的角度來進行新聞報道。多開設一些法律課堂,在新聞報道中,通過議程設置的方式來進行法治教育,注重從受眾身邊的小事著手,來進行普法宣傳。新聞記者在進行普法宣傳時,應該首先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知識。要想科學地進行普法宣傳,要想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一定的法理性,新聞記者必須自身懂法知法。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事件的報道時,要提升新聞報道語言的貼近性和可讀性,新聞報道不是法律條文,如果新聞記者照本宣科地進行法律知識的教導,無法提升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因此要求新聞記者要用平白樸實的語言進行法律知識的講解,這就要求新聞記者本身是一個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的人。
4 總結
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該注重樹立正確的導向,向受眾宣傳我國法治建設的進步與成就,提升受眾對我國法律實施的信任;要將視野調低,多關注弱勢群體,多給弱勢群體充分自由的空間,提升受眾的法律意識;同時還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法律素質,在新聞報道中積極地進行普法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