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是歌手》是湖南衛視推出的首檔頂級歌手音樂巔峰對決節目,自2013年開播以來,已連續三年牢牢占據同時段收視率第一。本文將從全新的節目模式、懸念的制造和拍攝的新理念、全媒體的宣傳推廣三個角度分析其連續三年大獲成功的因素,以期對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創新有所啟示。
2015年4 月3日,隨著《我是歌手》巔峰會的落幕,《我是歌手》第三季也畫上了句號。節目雖然結束,但關于《我是歌手》的討論卻并未停止,無論是孫楠的意外退賽、汪涵的救場點贊,還是總導演洪濤微博上的發飆,都一直是各大媒體的熱議話題。《我是歌手》是湖南衛視推出的首檔頂級歌手音樂巔峰對決節目,自2013年開播以來,已連續三年牢牢占據同時段收視率第一。本文將從全新的節目模式、懸念的制造和拍攝的新理念、全媒體的宣傳推廣三個角度分析其連續三年大獲成功的因素。
1 全新的節目模式
所謂節目模式,是指電視節目的構成樣式,包括編排方式、規則設計、環節安排、參與人員范圍、主持風格、背景布置、獨特的音樂或口號的使用等一整套節目構思和策劃創意。《我是歌手》延續娛樂的發展方向,提出“非實力唱將,此地危險,非天籟歌喉,無立錐之地”的宣傳語,把此檔節目定位于實力歌手的比拼,回歸音樂的本真。其區別于以往節目的最大特點在于:將以往選秀節目中“草根”的比拼換成成名成家的歌手的比拼,將幾位專業評委決定選手的去留換成500位嚴格篩選的“聽審團”投票決定。此外,《我是歌手》在賽制上亦是全新的突破,在其第三季中賽制采用“3、3、3、4”陣型,共分為4輪,比賽形式包括排位賽、淘汰賽、踢館賽、突圍賽和總決賽5種,帶給受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節目組在歌手的選擇上也是良苦用心,參與節目的歌手分為了首發歌手(資深歌手)、踢館歌手(新生代歌手)和補位歌手(資深歌手)3種,仍以第三季為例,既涵蓋了孫楠、韓紅等大陸頂尖實力唱將,也包括香港流行歌手古巨基、韓國歌王鄭淳元、臺灣金聲蕭煌奇等,歌手風格跨度之大,在于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到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區的受眾。
2 懸念的制造與拍攝的新理念
這里的“懸念”,指的是受眾對綜藝節目中人物的遭遇,未知情節的發展變化所持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懸念的制造,是吸引廣大受眾興趣的重要藝術手段。在《我是歌手》的全程當中都能夠感受到懸念:第一場首發歌手彼此并不知道,上場的次序也不知道,洪濤在宣布比賽結果時也總能吊足每位觀眾和選手的胃口;兩期節目后會淘汰一位歌手,替補歌手是誰又成為了懸念;隨著節目的進行,不斷有新情況發生,賽制也會跟著改變,每期節目從開場到結束懸念重重,但直至結束懸念也沒有全部揭曉并不斷產生新的懸念,吸引受眾下期繼續收看節目。
《我是歌手》在拍攝上也別具一格。在一期節目當中,7位歌手唱歌的時間相加不過半個多小時,可節目硬是拍攝成了2個小時,受眾對此也并不厭煩。原因就在于節目本身新穎的拍攝理念。歌手演唱固然是節目的重頭戲,但關于歌手演唱前后的表現同樣是受眾感興趣的爆點。《我是歌手》打破了前后臺的界限,使得采訪間、休息室、演唱舞臺,乃至走廊和電梯都處于攝像頭的拍攝之下,真實客觀地還原了節目現場的原貌。《我是歌手》還巧妙地運用了畫面的布局,一個屏幕上常常出現幾個畫面,例如一個歌手在演唱時出現另一個歌手的表情,宣布競演結果時特寫7個歌手的表情等,多條線索交織敘事,往往能取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3 全媒體的宣傳推廣
除了節目本身質量以外,《我是歌手》全媒體的宣傳推廣方式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傳統媒體方面,《我是歌手》開播前,湖南衛視就利用自身品牌頻道資源,將其宣傳片在全頻道滾動播出,提前為節目造勢,起到未播先紅之效果。在新媒體方面,《我是歌手》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賬號以及湖南衛視自制的手機客戶端“呼啦”來進行節目的互動;還與騰訊旗下QQ空間、騰訊新聞合作,借助QQ大量用戶群適時推送相關的新聞和視頻;《我是歌手》在各大平臺還經常自己制造話題,第三季巔峰會的廣泛傳播,就與洪濤發飆和沈夢辰借機上位等人們熱議的話題分不開。
從《我是歌手》這三年的火爆收視來看,其之所以能夠收到受眾的廣泛追捧與喜愛,一是在于借鑒國外節目形式,恰好在“草根”選秀審美疲勞的時機,進行本土化而開創了一種新的節目模式;二在于其延續了湖南衛視綜藝節目一貫的理念,講究懸念的制造和拍攝、剪輯手法的創新;最后在于在媒體融合的時代,節目組具備先進的營銷傳播理念,運用多個平臺、多種技巧為自身宣傳造勢。受眾經常是“喜新厭舊”,尤其是在受眾主體地位日益突出的今天,如果一個電視臺的綜藝節目不加以創新而維持原狀,那被受眾所拋棄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