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紀錄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制作團隊,可以說中國紀錄片制作已經初具規模,逐步形成產業化。本文簡要分析了中國紀錄片制作產業化的現狀,并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研究,旨在提高中國紀錄片制作的水平,從而為觀眾獻上高品質的視聽盛宴。
紀錄片作為一種紀實的影像資料,以獨特的視角和真實的畫面向觀眾展現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一個領域的真實面貌,具有極其濃厚的文化價值屬性,被人稱之為“精神的貴族”。中國紀錄片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制作團隊,特別是最近制作尋覓飲食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可以說中國紀錄片的制作已經初具規模,并逐漸開始形成產業化,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1 中國紀錄片制作產業化現狀
2010 年國家廣電總局印發了《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給中國紀錄片制作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中國紀錄片制作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制作主體多元化
由于制作資金和拍攝設備的限制,中央電視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中國紀錄片制作的唯一主體,也是我國紀錄片產業最大的生產基地。隨著國家對紀錄片制作越來越重視,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當前中國紀錄片制作已經擺脫了央視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而是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化發展趨勢。許多地方電視臺開始增設紀錄片頻道,播放自編自制的紀錄片,如上海紀實頻道的《檔案》《眼界》等欄目 [1],同時一些民營紀錄片公司的興起拓寬了紀錄片制作主體的范圍,使紀錄片不再只是電視臺的專屬產品,個人或團體也可以拍攝制作獨立的紀錄片,例如崔永元的《美國轉基因調查》,柴靜的《穹頂之上》等,這對于中國紀錄片制作產業化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1.2 制作題材時代化
以往中國許多紀錄片大多選用謳歌革命偉人、歌唱國家繁榮等帶有極強政治宣傳性的宏大題材,難以滿足觀眾的多種需求,也就無法形成產業化。隨著人們思維素養的不斷覺醒,許多紀錄片開始從日常生活之中取材,極具有時代親和感,拉近了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1.3 制作手法精細化
當前中國紀錄片的制作手法日趨精細化,這是其能夠形成產業化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國紀錄片在圖像、配音以及拍攝角度等方面都顯示出較高的精細化水準,觀眾在觀看記錄故事的同時還能夠被精致的圖像、動人的配音以及高超的拍攝技巧所吸引,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紀錄片的傳播和發展。例如央視拍攝的飲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探尋美食的過程中,用攝像頭記錄了一幕幕細膩的畫面,然后伴以渾厚獨特的配音解說,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完之后仍舊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2 中國紀錄片制作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紀錄片制作還處于產業化的初級階段,其今后的發展趨勢大致有以下幾個方向。
2.1 實行制播分離
目前中國記錄片仍然采用制播合一、自產自銷以及地域隔斷的播放模式,這嚴重阻礙了紀錄片的傳播和交流,不利于其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因此實行制播分離是未來中國記錄片的發展趨勢,將電視紀錄片的制作和運營分開,改變電視臺過去一直執行的采編播一體的制作模式,改變由于過去陳舊的制作體制帶來的發展緩慢、效率低下的局面。電視臺和社會上的影視制作公司進行聯合制作,或電視臺委托影視公司進行制作,進行合理的社會分工,既能夠提高電視臺的效率,節省制作成本,又可以集合人才資源,豐富電視紀錄片內容。
2.2 提高市場化程度
對市場的適應過程是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必經過程,通過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推廣,電視紀錄片可以擁有一個良好的受眾基礎和傳播平臺,擴大對受眾和市場的影響力,可以說,提高市場化程度己經成為電視紀錄片實現產業化轉型的關鍵因素之一 [2]。首先,紀錄片題材要迎合觀眾口味,整個制作團隊應當以受眾的觀賞興趣為基礎來進行作品題材的篩選。其次,紀錄片的表現風格或表現手法要符合受眾的審美需要。電視紀錄片工作者在拍攝前期應該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對于受眾的審美取向要有所掌握,包括畫面色彩、解說風格等方面都要積極調整。最后,在電視紀錄片后期宣傳上應當比以往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拉攏有潛力的收視群體。
2.3 提高制作質量
紀錄片制作質量的提高需要從選材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進行不斷優化,一方面紀錄片的選材要緊貼生活,彰顯人文關懷,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例如,記錄片《幼兒園》從細微出發,以小見大,通過展現老師對孩子們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更多的家庭開始關心幼兒的教育問題。另一方面,紀錄片的表現手法要不斷優化,根據紀錄片類型的不同,制作可以采用講述、旁白以及討論等不同形式的表現手法,從而觀眾在內心深處被紀錄片的魅力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