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青山
(云南政協報,云南 昆明 650032)
文化傳播與媒介發展密切相關。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媒體技術也在不斷革新。當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構成了全新的文化體系,對傳統文化傳播帶來了困境和深遠影響。
新媒體的概念是1967年美國人戈爾德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體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訊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目前,新媒體主要有門戶網站、虛擬社區、網上即時通訊、博客、微博、微信、手機電視、數字電視等,主要有交互性、數字化、容量大、多樣性、多媒體、時效性、全球化等多種特征。
第一,多元化的傳播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溝通和交流方式。第二,依靠騰訊平臺,增加了用戶粘度,使傳播更加精準。第三,人性化功能設計,成為全方位、立體化的社交平臺此后,微信不斷推出了適用于遠距離陌生人交際圈的諸多功 能,如搖一搖、漂流瓶、LBS定位、二維碼等等。第四,朋友圈以及微信公共賬號使得微信也成為紀錄表達的平臺和精準營銷傳播的重要平臺。[1]
第一,傳播內容多樣化。微信的傳播內容可分為用戶原創內容與用戶轉發內容,原創內容指微信用戶創造并在微信中傳播的內容,轉發內容則來自互聯網。第二,聲音信息是微信傳播的亮點與核心競爭力。第三,通過超文本鏈接進入互聯網龐大而多彩的信息世界。微信傳播的內容不僅僅產生于微信內部,也可以通過超文本鏈接進入互聯網龐大而多彩的世界中。[2]
第一,直接形成有力度的社會影響可能性較小。微信傳播雖然易于發生且易于傳播成功,但因其傳播內容多為日常聊天或者娛樂性信息,因而直接形成對社會有巨大影響的沖擊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微信的裂變式傳播讓所有進入微信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可以產生的影響都不可小覷。第二,降低接入互聯網的門檻從而縮小“數字鴻溝”。微信因為其龐大的用戶數量而在一定意義上縮小了“數字鴻溝”的影響,它使得用戶接入互聯網的門檻大大降低。
“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指的是由于地域、教育、經濟和種族差異,不同群體在掌握和運用電腦、網絡等數字化技術及分享信息資源方面存在的差異,其實質就是一種因信息落差而引起的知識分隔和貧富分化,亦可稱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
“新媒體產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就是滿足受眾群體的娛樂性需求。傳統文化的嚴肅性自然大打折扣,對傳統英雄人物的塑造、對傳統價值觀的確立、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宣揚等,都將加人娛樂化的成分,這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扭曲。伴隨新媒體瞬間性、碎片性的傳播方式,對傳統文化的簡化、解構、快餐性消費,使傳統文化成為簡單機構的文化符號復制,難以達到文化傳播的真正效果。
傳統文化本身的諸多特點,使傳統文化傳播依然躺在歷史的長河中靜默,面對新媒體這種發展迅猛、突如其來的傳播媒介,要適應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隔閡。
微信的文化傳播中已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微信的世界里,熟人、朋友之間互加好友由此成為了“朋友圈”,朋友圈之間的各方面信息互通、互動、共享,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眼前。盡管各人又有各人的“朋友圈”,但這個“朋友圈”又可以是交叉的。因此,其影響力毫無疑問是快速和巨大的。微信是新興媒體,傳統媒體與微信融合,其實就是拓寬傳播渠道、順應新的潮流。[3]
即使是微信公眾號,隨著使用的數量越來越多,其中也會良莠不齊,內容過時、可讀性差的也很多。因此,像傳統媒體一樣規范傳播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有公信力著稱的傳統媒體就可以有所作為。像以上說到的群眾關心的養生文化,傳統媒體可以通過采訪相關權威人士,制作自己的微信進行推送,顯然會受到用戶的歡迎。
新媒體時代,網絡、手機等占有極強的優勢,但文化傳播渠道也不能全依賴新媒體。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以新媒體為主陣地的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做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傳播渠道的有機結合。同時,應以內容傳播為基礎,為社會大眾提供有用的文化和信息,在內容上把好關。
時代在發展,新媒體被廣大受眾所接受,人們的學習、閱讀習慣正越來越向新媒體轉變。傳統文化自身要主動迎合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要積極主動占據新媒體空間,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各民族文化中的精華成分,創造出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精品項目,推陳出新,打造適宜新媒體傳播的傳統文化精品項目,
在豐富微信文化內容方面,傳統媒體的微信公眾號可以發揮許多作用。傳統媒體在文化宣傳方面,會有許多積淀,在微時代,可以挖掘各種文化的積淀,充分利用原創內容生產力,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推出具有與傳統媒體一脈相承的特色微信產品,并利用微信互動的媒體屬性,加強與微友的互動,做強做大微信的宣傳報道,由此打造出與受眾互動的新平臺。
通過微信平臺開展的具有正能量的文化活動可以使社會新風微信攝影大賽、微信里的鄉愁攝影大賽、微信作文大賽等等,既可以是官方,也可以是民間,這些文化活動顯然會豐富微友的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弘揚正能量、傳承傳統文化。
加大新媒體的文化傳播,人才是關鍵。微信公眾號,尤其是政務微信的公眾號和傳統媒體的公眾號,需要的是加快培養德才兼備、善于創新、業務水平高的文化人才隊伍。因而傳統媒體的人才就要通過新媒體學習,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創新思維,增強運用新媒體的意識和能力,要在和微友的溝通中得心應手,從而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
全球化的大潮中,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逐漸縮小。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外宣傳交流文化的力度,中國的音像制品、圖書、服裝、藝術等多種文化形式借助新的傳媒技術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甚至世界各地。使多人了解中國文化、關注中國文化、欣賞中國文化。
新媒體是傳統文化重塑、創新的新助力絡傳播的特性決定了它不僅能夠適應時潮流對信息傳遞的要求而且與傳統媒介相比,有其優越。因此,只有重塑中國傳統文化,抓住機遇,利用本民族的優勢和網絡這一新型傳媒,才實現欣欣向榮,走向全國、全世界。[4]
新媒體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用新媒體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就要充分發揮現代傳媒技術的優勢,避免簡單意義上的現代技術與傳統文化的堆砌,要做到在利用當代數字技術語言進行創作時,拒絕盲目地模仿西方,而是回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新體延展的可能,以認真的態度進行創作。
[1]孫英春.跨文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孔枉欽.新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渠道探索[J].編輯之友,2013(8).
[3]程亮,顏復萍.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特征與對策探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0(4).
[4]孫宜君,葛志宏.論新媒體語境下跨文化傳播倫理困境與建構原則[J].現代傳播,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