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霞
(興寧廣播電視臺,廣東 興寧 514500)
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播新聞媒體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廣播新聞內容中,編輯工作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它因其蘊含的語言表達技能和新聞導向直接影響著最終的新聞質量。和電視媒體、報紙媒體相比,廣播媒體的長處在于快捷性和直接性。在核心新聞點上,保有正確的輿論監督,能夠使新聞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在網絡媒體等多種傳播渠道的開拓下,廣播新聞編輯要不斷優化自身的輿論引導方向,充分發揮正確、正面的輿論導向。
在新聞事件發生的最初階段,特別是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會出現新聞信息傳播的“真空期”。在這個階段,廣播新聞編輯的輿論導向作用直接影響到新聞事實、公眾反響、輿論壓力等諸多方面。只有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通過這些廣播公眾急需信息來打消民眾內心的不確定性。
從總體上說,廣播新聞編輯工作主要體現兩個方面。首先,廣播新聞的編輯的工作是對新聞質量、新聞方向的檢驗和把關,確保新聞內容客觀真實,立場中正。另一方面,廣播新聞編輯工作要考慮到語言、意識等傳播形式,保證新聞的輿論督導性是符合行業規章、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
在廣播新聞編輯中,輿論導向的意義可以體現在諸多方面,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中,廣播新聞從業者為了維護廣大聽眾的知情權利,要進行科學高效的輿論督導。
事實是新聞的生命,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要最大限度的維護信息的真實性。以2011年7月23日發生的動車在浙江溫州段相撞事件為例,這是一起重大公共交通事故傷亡事件,隨著救援、事故調查等后續問題,在當時轟動一時。輿論的最初形態就是“個人意見”,當無數個“個人意見”匯集在一起,就會形成“公眾意見”。廣播新聞從業者要在新聞事件發生的最初階段,積極收集采納個人的意見,從中進行理智的分辨,來摘出事故的“公議”。在這一階段的,廣播新聞記者要進行多種形式的證實,在信息尚未坐實的情況下,避免“不負責任”的新聞報道。在“溫州高鐵”事件上,有一些衛視媒體都采用了先公布新聞信息,再加以改正的情況,但這樣的做法容易挫傷新聞受眾的積極性,容易傷害大眾的知情權益。例如,在某衛視對當晚的連接報道時,傳達給大眾的信息是“現場情況并不是很清楚,但是救援已經停止。”然而,隔天,就傳出了“鐵路部門正在爭分奪秒的救援中?!倍谝恍┦軅藬?、具體掩埋車段等方面,前后都存有矛盾,很容易讓受眾產生疑慮。這樣為了搶時間播出的新聞信息在平常新聞事件中容易被人忽視,但一旦存在于公共危機事件中,會產生重要的輿論影響,甚至給聽眾、警方的判斷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廣播新聞編輯中,要堅持真實、準確的輿論導向。在確認相關新聞信息報道上,要代表政府、官方信息發布,發布準確無誤的新聞細節,充分尊重新聞聽眾的知情權。
眾所周知,在廣播新聞編輯工作中,接觸的大多都是密切關系人民群眾的民生類新聞。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中,廣播新聞編輯要切實抓好新聞業務素養和道德基礎的平衡點。新聞編輯中既不能過于突出“悲傷”“煽情”的情感信息,也不能對人民群眾的新聞故事、事件遭遇持淡漠態度。以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三峽移民”事件為例,廣播電視臺擔負著向萬州等地區人民傳遞信息的重要職能。為了真實反映移民的生活情況,宣傳移民理解三峽工程,舍棄家業的奉獻精神,在歷經十年的拆遷、搬遷過程中,廣播新聞媒體充分發揮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新聞風尚。除了三峽移民過程中的進程報道,廣播電視臺還協同當地電視、平面媒體,在不同的時空、密度、強度等方面,對“三峽移民”進行多方面的報道。一方面,廣播電視媒體要讓移民感受到離別故土、親人是國家建設的需要,也是造福千秋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要發動社會、政府等相關部門,對三峽移民的犧牲和奉獻進行正面報道。電視臺及時派出了多位記者,跟對“三峽移民”的真實人物,遷移到福建、上海、江蘇等地,并及時報道了移民在外地的發展情況。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欲望,根據房產、工作、學校等生活環境,讓之后的移民看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一些典型的移民案例中,溪口鄉的移民遷移到上海地區,怎么在當地學習農業種植,發家致富。記者將這之后的發展情況及時播放,形成正確、積極的輿論導向,逐步完成移民的生活希望。
廣播媒體的互動性在眾多媒體中更加便捷深入。為了強化傳播效果,滿足公眾的表達欲望,新聞編輯者要通過多項互動方式,激發聽眾的參與權,在新聞編輯中建立起平等交流的方式,構建和諧的情感基礎。通常情況下,參與廣播電視節目的受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北方冬日取暖、交通道路安全等方面,廣播新聞編輯要融入民生新聞的“親民性”。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在節目中,主持人要創造記者和其他被采訪者之間的互動模式,根據“今天,你家暖了么?”“開車上路,你該注意什么?”等新聞話題,讓聽眾參與到民生話題中,發揮百姓的心聲,讓大眾形成完善的媒體監督。最為常見的就是在廣播中結合微信、微博、QQ等網絡形式,通過與網絡媒體的結合,增加聽眾和廣播媒體的交流性和互動性。在形式策劃上,要借助多項創新模式,擺脫簡單、說教的新聞編輯方式,通過現場連線采訪、新聞橫縱對比等方式,讓大家從新聞編輯中感受到事件的發展脈絡,提高新聞事件的表現活力。特別是在現場音響、畫面的有機結合上,增加廣播新聞的深度、廣度,提高聽眾的興趣度。
在廣播新聞編輯中,正確的立場和導向是新聞傳播交流的基礎。為了強化新聞的準確性,廣大新聞工作者要保持冷靜和客觀的心態,在平日里多注意把握新聞的基本事實和價值觀念,正確引導新聞評論的方向和立場,不斷促進廣播新聞編輯中的輿論引導、輿論監督作用。
[1]薄漢斌.對當前電視新聞媒體輿論導向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