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金
國家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疆),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
新疆于田縣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和發展方向
紅金
國家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疆),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
文章主要分析探討了于田縣五個水土流失治理區域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預期了綠洲生態發展方向。
于田縣 水土流失治理區域 防治措施 發展方向
于田縣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多樣,不同區域水土流失有輕有重,危害程度不一。為了使治理規劃有宏觀上的指導性和微觀上的可操作性,搞好水土保持,保護水土資源,維護良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于田縣是新疆和田地區的一個下轄縣。位于昆侖山中段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
根據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水土流失方式、程度和治理方向,縣域大體上可劃分為南部中高山區凍融侵蝕、水蝕林草保護水源涵養區、南部低山區水蝕農林牧區及坡溝治理保護區、中部前山戈壁中度水蝕風蝕植被保護區、中部綠洲平原輕度風蝕水蝕交錯農林牧綜合開發利用區、北部強度風蝕荒漠植被保護區等五個水土流失治理區域。
本區氣候較寒冷,積溫少,無霜期短,在4200m以上,該區常年積雪,渺無人煙,可作為暫不治理區。應合理規劃草畜比例,嚴禁超量放牧。
防治措施與生產發展方向:1.根據草場界限和所有權,加強草原建設,實行以草定畜。2.改良草場,擴大人工草場,建設圍欄草場,補種優良牧草,灌水施肥,建立飼草料基地。3.調整畜群結構,發展季節性畜牧業。4.合理開發山區水電資源,加強水電站建設,擴大發展人工灌溉草場面積,發展高效畜牧業。5.認真貫徹森林法、草原法和水土保持法,保護林草資源,提高水資源涵養能力。
本區位于海拔高程在2000~2800米之間的低山帶,總面積為2659.1平方公里。氣候干燥,涼爽,四季分明。土質較好,水資源豐富,適宜種植小麥、玉米、青稞、油料和苜蓿等,同時也可種植杏、核桃、蘋果、巴旦木等多種當地適宜經濟林果。低山區水土流失主要方式是水力侵蝕。
防治措施與生產發展方向:1.認真貫徹草原法和水土保持法,保護原有地表植被資源,提高水源涵養能力。2.坡耕地逐步退耕,植樹種草,利用前山區地形條件發展自壓噴灌,建設飼草基地,發展畜牧業。3.建造水土保持林草,增強河床抗沖能力,減輕堤岸沖刷,并在沖刷嚴重的堤岸修建防護堤,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發生。
本區位于前戈壁地帶,海拔1500~2000米之間,氣候條件較好,晝夜溫差較大,地層主要為粗砂戈壁礫石以及綿綿起伏的沙丘,大部分地方植被稀疏,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多風沙。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缺少灌溉水源4)水土保持發展方向本區在保護好現有的綠色植被的基礎上,采取引洪灌溉等積極措施,恢復并擴大林草面積,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防治措施與生產發展方向:1.在克里雅河沿岸兩側以及昆侖總干渠兩側植樹造林,提高植被覆蓋率。2.在平坦土質好的地段利用工程措施引水開荒或利用洪水引洪灌淤及灌溉荒地,恢復植被。3.保護好現有的胡楊林等天然植被。
本區位于中部沖積平原,海拔1360~1500米,總面積2381.33平方公里,氣候溫和,光熱充足。土壤以黃沙壤土為主,耕地熟化程度高,適宜種植玉米、棉花、小麥及多種瓜果。
防治措施與生產發展方向:加強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在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上,應根據灌區續建配套及節水改造規劃,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確保生態用水。1.建好綠洲邊緣和沙漠銜接部的防風阻沙帶,喬、灌、草相結合,有效防止土壤風蝕,阻擋風沙危害。2.水土保持應與防洪規劃及灌區規劃相結合,以工程措施為主,沿河道修建護岸導流和堤防工程,兩岸灘涂植樹種草恢復植被。3.在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的同時,要加大經濟林建設力度.特別是重視大型防風固沙林的建設,繼續完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減少風災。4.加大低產田改造力度,調整作物種植結構,通過改進灌溉技術,加強灌排設施配套建設,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提高水土資源利用率及經濟效益。
本區位于灌區以北,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心地帶,海拔在1360米以下,面積約22162.79平方公里。氣候極度干燥,年降水量僅17毫米,風沙活動頻繁,全年風沙日在150天以上。干旱缺水,沙丘密布。
防治措施與生產發展方向:1.在本區應嚴格控制打柴,合理輪牧,大力保護天然植被。2.上游應嚴格遵守流域規劃所制定的水資源配置方案,提倡節水高效農業,建設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并采取水利工程措施。
高效節水工程的建設和管理要著眼于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水管單位要切實做好農田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內的防護林〔草〕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下游生態用水需要。避免污染水源和破壞生態環境,加強對高效節水工程及周邊區域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
[1]李遠華.節水灌溉理論與技術[M].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1998.
[2]約旦古麗·卡斯木,瓦哈甫·哈力克,劉敬強.于田-且末綠洲空間擴張特征對比分析.水土保持研究[J], 2011,(6)
[3]張靜,任衛新,嚴健.番茄膜下滴灌綜合效益分析.節水灌溉[J],2004,(1)
[4]劉紹民,吳文良.綠洲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綜合調控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2,4.
[5]李遠華.節水灌溉理論與技術[M].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