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欣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國青年報》欄目《冰點》敘事特點實例分析
高可欣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國青年報》欄目《冰點》的文體式樣不同于一般新聞深度報道,《冰點》十分重視細節和場景的描寫,并大量引用直接引語,不僅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信息的損耗,同時也增強了讀者對文章表達內容的信任。只報道事實,不報道意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開頭結尾講究虎頭豹尾,吸引讀者同時余韻悠長。本文主要從《冰點》文章寫作在敘事策略方面做簡單的實例分析,供其他媒體或記者深度報道寫作時做參考。
《冰點》;敘事特點;實例分析
細節和場景是任何紙質媒體都應重視的環節。細節體現在整個編輯流程的方方面面,不僅是對報紙編輯的考驗,更是影響最終的收看效果。讀者有些時候更加注重事實的細節問題,而不喜歡“假大空”的編輯方式。場景同樣重要,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真實發生的事實,才更能讓讀者有接近性。
《冰點》文章常以特寫的形式呈現,在敘事策略上十分注重細節和場景的描繪,以及對人物心理的刻畫,畫面感和現場感十足,因而又被李大同稱之為一篇篇的小故事。故事性增強了,自然會吸引讀者去閱讀,從而增加報紙發行率。
如《冰點》人物周刊《尋找大兵小偉》一文中寫道:侯寶森也被埋壓了,他的下半身被沉重的建筑碎塊卡住,被火炙烤著,而上半身則暴露在冰冷的水和空氣中。憑著最后一絲氣息,這位20歲的消防員對戰友說:“拿水,更多水?!边@樣充滿畫面感的災難場景描述,比一萬句空洞的歌頌更有力。讀者仿佛置身災難現場,看這位消防員在彌留之際仍難舍使命的責任感,揪痛人心并讓人肅然起敬。
此外,如《殺子老人的生死劫難》中的細節描寫,“殺子”老人站在法庭上,“顫顫巍巍地扶著欄桿”,“一下一下地吧咂著牙齒所剩無幾的嘴”,寥寥數語,老人呆滯、漠然、不知所措的模樣躍然紙上。在這里,記者并沒有用任何帶有主觀色彩的詞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這些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無一不細膩地刻畫出老人在經歷“殺子悲劇”后內心的悲哀、辛酸和掙扎,死亡對他來說可能更像是一種解脫,是一個更光明的結局。
《冰點》中常常使用直接引語來表達人物情感、展現人物性格。這種引用并非無原則地將被采訪者的話語大段摘錄,而是有選擇地去摘取能為文章主題服務的語句,形成封閉式的敘事結構,確保文章中的事例不旁逸斜出,與主題并行不悖。
如張國的《犧牲》中,記者通過發掘天津港“8·12”火災爆炸事故中的真實故事,引用經歷喪子之痛的母親撕心裂肺的吶喊,戰友感人至深的呼喚,這種人間至真至誠的親情、兄弟情、戰友情與大火事故的無情形成了最有力的對比。災難面前,更顯人性可貴。例如,“他(犧牲的消防員王琪)的父親王義元咬著牙說:‘中年喪子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我沒有辦法?!毕绬T父親喪子的悲痛、無力和以大局為重的隱忍力透紙背。
同時,直接引語也是減少傳播過程中信息損耗的最簡便易行的方式,《一個家政工的平凡與不凡》中的主人公肖秀珍常年在北京做家政女工,她坦言,“在別人心里,保姆是最低賤的人?!毙ば阏涞呐椭餍那椴缓脮r也曾對她破口大罵,“你算什么東西?你不是個人!”記者在此不做褒貶,讓讀者自行對文中人物的言行做一判斷,最大限度地還原當時的場景,體現了真實性,保證了客觀性。
1702年英國出版的第一家日報《每日新聞》的創辦者馬利特曾說,“報紙的義務在于將事實敘述出來,結論應由讀者來做?!薄侗c》文章的行文過程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只報道事實,不報道意見”。記者常常站在事件第三方的敘述視角,不論是非,自有褒貶,主觀介入的痕跡很少。
2015年7月18日,《冰點》刊發了記者秦珍子采寫的《一個家政工的平凡與不凡》一文,文中講述了一名為別人操持了14年家務的家政女工——肖愛珍的平凡與不凡。14年來,她照顧過呱呱墜地的嬰孩,陪伴過行將就木的病患,她省吃儉用供兒子上學,把兒子培養成一個跨國企業的高級工程師。她這一生都在隱忍,為了兒子,為了生計。
家政女工肖秀珍就住在高檔小區不足三平米的保姆屋內,與寵物狗為伴,走進雇主家上千平方米的別墅客廳時,她會下意識地低頭看一眼自己的鞋子。全文看似只是全程展現肖秀珍一些瑣碎的經歷,其實,底層小人物肖秀珍的“卑微”,在雇主家三平米的保姆屋里,在別墅金碧輝煌的客廳地板上,毫無保留地顯現出來,如此表達更具張力。
《冰點》文章的另一顯著特點就是在文章開頭結尾的設計上別出心裁。
如果說《冰點》文章的開頭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的話,那么《冰點》的結尾則是抓住讀者心靈向主題靠攏的那只手。很多記者采寫的《冰點》稿件都擁有自己別出心裁的開頭和結尾,或懸念十足,或發人深省,常篇幅極簡,余韻卻無窮。
吳鴻業曾在《新聞結尾淺淡》中提到:“技藝高超的記者,會選一個恰到好處的事實放在尾巴上,形成一個‘豹尾’,而懶于動腦或技藝較差的記者,只會按時間順序或重要程度依次排列下來,形成一個‘鼠尾’。”
善用豹尾的記者陳墨在《生命的蹺蹺板》一文當中,曾這樣描寫一個為兒子捐腎的母親。“天黑了,連榮華用一根破木棍頂住一扇沒有鎖的門。轉身蹲下,剁地瓜葉,給雞鴨準備明早的吃食。站起來時,腰往后頂著,腿不自然地向前撇,努力讓身體保持直立。她表情平靜地忙碌著,仿佛習慣了自己只有一個腎。”
簡單的幾句白描,飽含著對這位捐腎母親的關切和深情。結尾處,無需華麗的形容詞和直白的詠嘆調,這位站在生命蹺蹺板兩端的母親,拖著自己殘弱的病體,仍在默默地撐起整個家,她平靜表情下的每一個日常行動,都直擊讀者心靈。有力烘托了主題,溫和而不失力量。
[1] 孫素娟.中青報“特別報道”欄目批評性報道研究[D]. 2010.
[2] 譚惠尹.淺論《冰點》專欄的主要特色[D].廣西大學,2007.
G212.2
A
1674-8883(2015)23-0157-01
高可欣(1995—),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