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京進
(作者單位:黃石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環境下“爛尾新聞”的成因及應對措施
唐京進
(作者單位:黃石廣播電視臺)
摘 要:“爛尾新聞”是指媒體對于熱點、突發事件的報道,開始時聲勢很大,但因種種原因,對事件的發展和結果沒有持續關注,導致對連續發展的新聞事件報道有頭無尾。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爛尾新聞”有了新的特點,社會影響也更大。本文將主要從新媒體環境背景出發,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的“爛尾新聞”的特點及成因,并通過其社會影響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爛尾新聞;應對措施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環境下的“爛尾新聞”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以黃浦江“死豬投江”事件為例,此事件2008年就在當地報紙上報道過,但是由于傳統媒體缺少反饋條件,事件還沒有解決就被人們遺忘了。但是,2013年3月,類似黃浦江死豬事件在微博上曝出后,立即引起網民近百萬條的評論和轉發,質疑相關部門為何一直處于“正在調差”狀態,追問為何死亡這么多豬,是否會影響黃浦江的水質等。可以說,新媒體環境下的“爛尾新聞”,其影響范圍之大、傳播速度之快、受眾參與度之高都是傳統媒體環境下“爛尾新聞”所不能比擬的。
2.1 新聞內容涉及敏感話題
筆者整理了2014年的十大“爛尾新聞”,其中隱射出一系列問題。。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論:有些新聞“爛尾”,是因為涉及到敏感話題,而政府面對這些問題卻“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但又迫于輿論壓力不得不表態、道歉,但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其目的不是為了真正解決問題,而是為了安撫公眾情緒,待公眾注意力轉移,事件就不了了之了。
2.2 受眾媒介素養不高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過于求快、求新,大多數公眾通常處于一種圍觀的狀態,受眾都有這樣一種僥幸心理:反正跟我沒關系,又何必操那么多心呢?什么“塑化劑”、“速成雞”、“苯胺泄露”不過是茶余飯后的談資,都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很少有受眾在熱點事件淡出人們視野之后還能夠做到“極度逼近真相”的追問和調查。這就需要受眾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加強權力意識和責任意識,將“圍觀”心態轉變為“主人翁”心態,追尋事實真相和公平正義的處理結果。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發布,通過微博、博客、微信等平臺進行,這些信息呈現出碎片化特征。然而,人們很難通過碎片化的信息完整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始末,這便留下“爛尾”的契機。同時,碎片化的新聞具有瞬時性、快餐性的特點,導致一般公眾越來越傾向于只滿足于動態新聞中的淺閱讀,不再追求新聞的后續發展以及更深層次的信息,從而促使“爛尾新聞”的出現。
首先,政府公信力受損,事件被曝光,當政府消息封鎖嚴重,人們便會傾向于相信小道消息的流言、謠言,事情真相會越描越黑。其次,媒體公信力受損,無論是不是新媒體,如果只報道新聞本身,不對事件進行探究和追問,那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都會大打折扣,最終導致媒體公信力受損。最后,公眾利益受損,“爛尾新聞”必然關系到民眾的切身利益,若新聞總是“爛尾”,那么保障公眾的權益就無從談起。
5.1 傳統媒體開設微博,提升輿論引導力
傳統媒體應借用新媒體優勢,開設官方微博,引導公眾以更加公正、理性的態度看待敏感新聞,最終促使問題得到妥善處理,防止事件“爛尾”。
5.2 擴大名記者微博影響力,關注“爛尾”新聞
諾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化心理的過程。一些不了解真相的公眾極易跟隨大流,成為沒有思考和辨別能力的“烏合之眾”。所以,在微博上更需要樹立理性的、中堅的意見領袖。與一般網友相比,名記者發布層次較高的意見、觀點、態度會帶有一定的引導性。只有對新聞事件一追到底,新聞事業才會更有活力。
5.3 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制度
歸根結底,治理社會,要靠法律制度,更要靠各級政府的依法行政和決策。依法治國的首要前提是要完善法律制度,有法可依,同樣重要的是行政部門要做到執法必嚴,及時將處理結果公之于眾,“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應對“爛尾新聞”,需要媒體發揮身為黨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責任擔當,以及為了正義公平“不到黃河不死心”的勇氣,也需要健全對權力部門的監督問責機制,紀檢、監察、司法等部門需要形成合力,同時引入社會公眾的力量加強監督。只有這樣,“爛尾新聞”才能得以真正消除。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2).
[2]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4).
[3]曾穎.“爛尾新聞”常有,根在輿論監督外[J].新華社每日電訊,2013,1(22).
[4]謝燕.“爛尾新聞”及應對措施[J].青年記者,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