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少潔
(作者單位:橫縣廣播電視臺)
突發新聞采訪報道中理性意識的應用及問題應對
滕少潔
(作者單位:橫縣廣播電視臺)
摘 要:在一些媒體的新聞報道中普遍存在著一種慣性思維,尤其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更偏向于政治化,缺少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方案和理性的把控。本文針對理性意識在突發新聞采訪中的重要性及實用性展開論述。
關鍵詞:突發新聞;理性意識;問題應對
1.1 泛政治化的慣性思維一直影響著我國一些媒體面對突發新聞的采訪報道,導致缺乏人性而過度理性的失實報道,所以將理性意識融入到突發新聞采訪過程中,是一種必然趨勢。然而理性意識與習慣融入度所產生的不平衡,是制約突發新聞采訪真實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以往的突發新聞采訪報道中,新聞記者一直無法脫離信息本身的負面性進行報道,無論是從突發事件的規模、性質還是民眾需求、反響及對社會的影響角度出發,都無法避免。而涉及到民生大計,如地震、病毒擴散等重特大公共事件和敏感話題的報道時,還要根據國情考慮到其政治敏感度。長此以往,新聞記者面對突發事件做出報道時,謹小慎微,甚至無所適從,很容易產生一些慣性思維和行為,比如“緩報災難”“只報救災不報災情”等經過裝飾過的新聞視角。重特大的突發新聞采訪報道在這種泛政治化的慣性思維和受到自我審查控制的新聞視角下,思維方式勢必會產生難以跨越的障礙。新聞媒體在跟蹤報道重特大突發事件,特別是公共事件時,會不自覺地在慣性思維和行為中過濾報道,導致客觀的事實被誤導、扭曲。為謠言的產生提供時機和時間,給廣大的人民群眾帶來不良的情緒影響,甚至造成恐慌,造成不良的社會輿論,甚至產生民眾對公共媒體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的情況。
1.2 就目前而言,我們一些媒體依然缺少針對突發事件新聞采訪的完整應急方案。雖然國務院已于2006年正式頒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但是一些媒體在面對突發性公共事件時依然沒有成熟的應對模式,從應急預案、視角到方式方法以及采訪技巧上,都有著明顯的不足。突發事件應急采訪中的真實性、客觀性、不過濾不規避負面性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沒有標準的規范和專業的培訓。
2.1 在突發事件中,負面影響的存在在所難免,理性意識更有利于化解不良因素。系統地處理重特大突發事件時,媒體是溝通的橋梁,要擔負起保持政府與社會民眾間良好對話的責任。
2.2 媒體職業化的落實,更需要有理性意識的促進。在當代媒體組織中,記者自身的職業道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員流動性偏大,在采訪和報道中缺乏監督,部門繁多,都在考驗著新聞記者的專業技能及其自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以此來盡量避免不能正確地引導在重特大突發事件的采訪報道中的輿論導向。而面對突發新聞采訪報道時的權責要求,僅憑記者自身的經驗是不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媒體在處理突發新聞采訪報道時的作用,這種方式與要求顯然是相悖的。唯有把個人采訪結合到媒體使命及經驗中,理性、完善、系統地建設應急采訪機制,才能保證媒體報道在突發性新聞中的規范化,才能促進新聞媒體職業化的發展。綜合來看,理性意識在處理突發新聞采訪報道中充分保證了突發事件的客觀性、真實性、公正性,也起到了提高公眾對公共媒體及政府的信任度的作用。
堅持客觀、科學的報道原則,理性地履行職業要求,認真預習專業術語,堅守新聞專業的基本原則,提高新聞記者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整理各方資源,針對突發事件有完整、權威的新聞報道。在面對突發新聞采訪報道時,要用事實說話,不隱瞞、不過濾、不虛造,只講事實,不講故事,用科學、客觀、真實的角度對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進行應急報道。
媒體在公眾面前,要達到在突發新聞采訪報道中理性傳播、正確引導的效果,必須要堅持記者的職業道德性和理性意識,才能保障媒體在處理突發事件時的公信力。而理性意識作為突發新聞采訪報道的基礎,必須整合自身已有的優勢,在民眾與政府之間起到上傳下達的溝通橋梁的作用,完成對突發事件更及時、更客觀、更理性、更權威的新聞報道,達到良性引導的傳播要求。
參考文獻:
[1]董研博.理性意識在突發新聞采訪報道中的應用及問題應對[J].新聞研究導刊,2015,(4):126-127.
[2]彭昆.新浪微博在突發新聞事件中的輿論引導策略[J].新聞與寫作,2012,(7):20-22.
[3]張婷,鐘銘華.突發新聞事件采訪存在的難點及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14,(11):49.
[4]辛香蘭.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技巧[J].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10,(2):64-65.
[5]王瑩.淺析突發新聞的采訪拍攝[J].參花,2014,(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