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采編技巧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李 楠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
摘 要:新聞采編是做好新聞工作的基礎和保障,優秀的新聞采編工作能夠有效地提高新聞的質量。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也為新聞采編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促使更多的新聞采編工作者積極投入到新聞采編工作中,但是沒有很好地掌握新聞采編技巧就容易造成新聞資源的浪費。本文主要論述新聞采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需要注意的技巧和策略。
關鍵詞:新聞采編工作;技巧問題;措施研究
豐富多彩的信息充斥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正確導向、密切聯系群眾的信息是新聞采編工作的重點,如何正確對待當前新聞采編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掌握采編技巧和策略,從眾多信息中提取最有用的信息對新聞采編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聞采編工作需要技巧,同時也要規避一些問題,我國新聞采編工作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新聞采編內容缺乏實質性
既然是面向大眾的新聞,就要具有穿透力,能夠讓社會公眾在獲知新聞的過程,了解到新聞自身所具有的實質特征,但是當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在這方面做得并不夠,面對一些重要的事件新聞,往往都是淺嘗輒止,并不對事件本身所體現的一些問題深入挖掘。另外有些廣播電視臺的新聞采編為了提高競爭力,過分追求新聞的數量,而對質量沒有做更深入的挖掘,致使不同新聞節目出現同樣新聞內容的情況的發生。另外,新聞采編工作者在采編的過程中,缺乏積極創新的意識,在采編的路徑和方式方法上并沒有與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更沒充分考慮到受眾的需求。
1.2 新聞采編方式缺乏新穎性
采編工作的重點就是對新聞信息進行修改和整合,這樣新聞播放的過程中才能一目了然,更能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但是現在許多的新聞采編工作者,尤其是一些地方電視臺的新聞采編工作者的創新力不夠,采編工作完全沒有突破傳統模式的束縛,采編的方法也缺乏新穎性,完全是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接收信息、獲知信息的手段越來越多,如何在眾多的競爭中獲得優勢,是新聞工作者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同時也是新聞采編人員創新工作方法,將工作做出新穎新聞,采寫到與眾不同新聞的契機。
1.3 新聞采編質量不高
新聞采編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新聞的質量,進而影響社會公眾對新聞公眾的評價,因此新聞采編工作者要在數量眾多的信息中篩選出最有用的信息。但是,許多新聞采編工作者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首先是因為新聞采編人員的業務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年輕工作者缺乏經驗,在采編過程中遇到問題很難獨立解決;其次就是新聞采編人員在對新聞主題進行信息篩選以及整合的過程中責任心不夠,由于面向的范圍廣泛,追求信息的深挖仿佛成了一種可為可不為的現象,這也致使新聞采編工作難以達到社會要求的效果的緣由。
新聞采編工作是一項復雜、繁瑣又充滿挑戰性的工作,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和策略,才能充分保證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
2.1 強調采編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工作能力
責任意識就是要求新聞采編人員在工作中要具有責任心,對自己的工作范圍、內容要能夠保證做到最好,每一項工作都反復查驗,在采編工程中對新聞內容都能夠全面考慮和甄別區分。工作能力方面就是要求新聞采編人員有繼續學習不斷提高的意識,主動接觸新事物和新方法,尤其是一些年輕的新聞采編人員,要有創新意識,力爭在采編工作中做出優異的成績,創造出全新、高效的工作方法,進而全面提高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
2.2 注重對新聞采編工作者工作態度的培養
良好的工作態度能夠激發工作者無盡的工作能量,因此,作為21世紀的記者都應該具備求同存異的創新思維,這樣才能對社會上發生的各類事件暢所欲言,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新聞采編的過程包括獲取事實和對事實解讀兩部分。其中,從獲取新聞事實的方面來說,大多數記者在采編工作上沒有差異,一般的差異僅僅表現在新聞的時效性上。但是對新聞事件的解讀則是一個創造過程。現在大同小異的新聞評論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廣大觀眾更希望看到有獨到見解的新聞報道。
2.3 熟練掌握新聞采編、編輯技巧
責任意識和工作態度是改變新聞采編質量的根本,但是也要實際掌握一些新聞采編、編輯技巧,才能更完美地做好新聞工作。在新聞采編方式上,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的“普通人”以民間DV拍攝的形式加入到新聞素材的拍攝隊伍中;在新聞編排內容上,要以新聞內容的重大、重要性及與百姓的關聯度來決定編排的先后順序,同時,突出頭條引領和提要引導作用;在新聞語言的使用上也要靈活多變,針對不同的受眾主體,新聞采編時在語言使用時應當有所差別,使觀眾感受到新聞與自己息息相關。
新聞采編工作中更多的技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聞人去發現和總結,只有端正態度和強化責任意識,同時在采編工作中注意細節問題的把握并及時改正,才能保障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李豐海.現代新聞采編工作的重點研究[J].現代傳媒,2009,(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