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 宇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
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現狀及素質解析
竺 宇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
文化類電視節目正如其名,旨在通過電視媒介傳播文化價值。其涵蓋面廣,包羅萬象,內涵豐富詳實。在如今受眾普遍追求娛樂節目帶來的快餐式內容的情形下,文化類節目從沉穩內斂的環境中創造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精神形象以及社會價值,讓繁鬧喧囂的快速生活漸漸地降低節奏,讓人們停下急切的腳步來思考人生、追求生活的美、探尋那些優雅的品質并逐漸充實完善個人的精神世界。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已經成為主持人陣營中一股生力軍,其現狀及素質值得解析。
我國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出現已久,從20世紀60年代北京電視臺(現中央電視臺)開辦的《生活知識》《醫學顧問》《文化生活》等欄目到如今湖南衛視的《非常靠譜》、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的《文化中國》、鳳凰衛視的《文化大觀園》、山西衛視開辦的《老詩你好》等,文化類電視節目在我國的電視媒介上一直有著不小的份額和體量,一直折射和體現著我們這個國家燦爛的歷史文明和不斷發展的文化。
1.1 節目分類
目前活躍在文化類電視節目領域的節目主持人主要類型如表1所示。
當然,目前的文化類電視節目遠遠不止這些,但是,正是由于優秀的文化節目主持人數量的不足,加之節目整體編排,策劃等環節不夠完善,導致了文化類電視節目競爭力的不足,因此優秀的文化節目發展的空間很大,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1.2 主持人共性素質
從以上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文化節目主持人中,我們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他們身上有許多共性,即一個優秀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必定保持極高的自我修養,而且要從各方面入手,讓自己成為一個博學廣知、充滿魅力的人。主持人的魅力是讓受眾對主持人產生審美體驗的一種推動力,而主持人的魅力從他們的相貌身材、舉止談吐、音質音色、語言功力、才華學識、駕馭節目能力等各個方面有所體現。
從這些優秀的文化節目主持人身上,我們不難發現,他們身上的以下幾點素養非常值得借鑒和學習。
1.2.1 文化素養:即包含史學、哲學、文藝學、社會學等學科來豐富自身的文化修養,因此主持人必須要努力加強各個學科知識的學習,形成一套完整的價值和學術體系。
1.2.2 新聞素養:有極強的新聞敏感度、豐富的新聞閱覽度。雖然作為一個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人,但必須密切關注國內外的新聞事件,因為新聞就是紀錄歷史的載體,而歷史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2.3 心理學素養:心理學是一門了解人與人溝通的學科,作為一名主持人,把握受眾的心理訴求也是做好這類節目的關鍵之一。
1.2.4 實踐素養:優秀的主持人一定要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感悟和體驗生活,利用各種實踐機會參與社會活動,從中感受和發掘其中的文化價值,這種極具真實感的體驗會讓主持人在解讀目前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時有更強的自信力和更深的理解力。
總之,文化類節目主持人要不斷吸收各個方面的知識營養,絕不能讓自己追求文化知識的腳步有任何的停頓,停頓即意味著被淘汰。
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人才的競爭,是綜合素質的競爭,而這其中,文化素質又占據著極重要的位置。播音員主持人是專業人才,但首先應當是知識分子,需要具備豐富而廣泛的人文、社會知識,對問題要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主持節目的過
程中,這些文化素質會通過語言表達而體現出來,會形成一種傳播價值,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此外,主持人通過對文化素質的深入理解和實踐能夠形成個人獨特的氣質魅力,“讀書破萬卷,言出如有神”,有良好氣質的主持人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和喜愛。文化素質是處于底蘊層面的根基,沒有深厚文化修養做基礎,條件再好的主持人也只不過是經營一棟空中樓閣而已。文化素質又是主持人進行專業學習的基礎。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文化基礎作支撐,主持人的專業學習尤其如此。無論是有稿播音主持還是即興創作,其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把握語言的能力都需要文化的支撐,這樣,才能做到厚積薄發,在節目主持中游刃有余。
主持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節目的靈魂人物。主持人自身的修養、學識、掌控力等直接影響著節目內容的進程、整體觀感和收視效果,因此一檔優秀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對于主持人的素質要求是很高的。中國視協主持人專業委員會委員婁可偉在他的《中國電視主持人傳播文化品位提升戰略研究》一文中提到:“從電視傳播隊伍自身來說,我們也不能任由大眾文化中不良成分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不能無所作為。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因循守舊,認為傳統文化絲毫動不得。因為傳統文化從來就是充滿生機活力,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的。關鍵是處理好傳統文化被侵襲和理性發展的界限。這就需要電視主持人以我為主,站在歷史的高度,本著對民族文化負責的精神,掌握主動權。強化責任意識和引導功能、樹立精品意識和審美意識。”
具體來說,主持人應該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精品意識和審美意識。主持人在創作中應當追求審美價值,達到更高的精神層面的要求,使大眾文化實現審美化。比如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大家》《探索發現》《子午書簡》等一批欄目,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節目的審美價值比較突出,而節目主持人在審美價值的構成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現有的文化類節目的數量已經有明顯的增加,尤其是在“限娛令”出臺的背景下,各臺都推出了文化類電視節目,其中特點比較突出的就是由湖南衛視汪涵主持的《非常靠譜》,這檔節目雖然被安排在每周一深夜0:10播出,但依然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可見有其成功之處。
3.1 關于《非常靠譜》
《非常靠譜》節目在表現形式上,成功實現了將精深的歷史文化知識用觀眾喜聞樂見的生動手段加以傳播的效果。首先,在主持人的選擇上,汪涵的品牌效應是節目的一大亮點。他幽默而不失嚴謹、機敏而不失沉穩的語言風格以及扎實的歷史文化功底,在節目中運用得恰到好處。其次,專家學者在《非常靠譜》中的講解擺脫了過去那種“坐而論道”的枯燥形式,在語言通俗易懂的同時充分利用了實物道具,這和節目輕松愉悅的整體風格相得益彰。最后,《非常靠譜》在其制作過程中還充分利用了電視媒介的“直感性”特征,通過添加簡潔生動的圖示、輕松幽默的視頻短片以及韻味古樸的現場配樂等娛樂元素,強化了對相關歷史文化知識的直觀呈現,大大提升了節目的趣味性和可視性。
3.2 關于汪涵
汪涵是國內優秀的娛樂和文化節目主持人,但分析他的優秀之處,不僅在于他幽默機智的娛樂風格,也是他平時對文化和社會的思考和解讀的積累。
3.2.1 貼近距離:在節目的一開始,汪涵作為主持人首先開場,在介紹本期嘉賓的時候,汪涵用簡短的幾句話總結了各位嘉賓的特點,讓觀眾很快了解了嘉賓,拉近了與嘉賓的距離。
3.2.2 家常式主持:節目當中,汪涵始終與幾位嘉賓像兄弟朋友一般聊天,采用的語言都類似于“發財哥”“子東兄”這樣的貼近式稱呼,并且始終保持開朗親和的態度,讓節目現場氣氛融洽。
3.2.3 巧妙植入廣告:汪涵的表現精到之處在于,他能自然地將贊助商廣告在節目當中帶出,而且很巧妙。例如在節目當中聊到食品,汪涵就故意笑著順帶一句“大家都知道我也愛吃面……”然后屏幕上出現了汪涵代言的某品牌方便面的圖片,在調節氣氛中,又為贊助商做了宣傳。
3.2.4 知識廣泛:作為一檔文化類的節目主持人,汪涵不僅對我國傳統文化做了大量案頭工作,能在節目中自如地運用各種文化知識解讀姓氏文化、成語典故等,還與時俱進,掌握了許多網絡新潮的熱門話題,并且在節目中巧妙運用。例如,在節目中講到“李”姓被某嘉賓選作年度最熱門姓氏時,汪涵就引用到網上的流行語“李陽李剛李雙江,家暴拼爹沖鋒槍”。
3.2.5 方言天才:文化節目所要解讀的文化現象來自于全國各地,所請到的嘉賓也來自五湖四海,如何能最快時間拉近與各地嘉賓之間的距離,汪涵做出了優秀的表率,就是用嘉賓所在地的方言與其交流,這樣嘉賓很快就融入到他的節目當中,并且,自然對節目有了好感,能夠很好地參與節目,也帶動了節目的氣氛。
雖然目前我國的文化類電視欄目在收視率上和娛樂類、體育類等節目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如果考慮到受眾的文化層次等因素來分析,文化類電視欄目的受眾群體屬于社會的中高層,他們對于生活品質有著更高的要求,那么,文化類節目的影響和收視率的構成肯定會有別于其他的節目。
參考文獻:
[1]歐陽丹娜.試論播音主持的文化價值重構[J].東南傳播,2011,(11):93.
[2]張政法.播音主持的文化價值[J].現代傳播雙月刊,2005,(3):100.
[3]黨毅鋒.對電視節目主持人主持文化的思考[J].新聞知識,2005,(10):67-68.
[4]陸綜,戚金海.關于主持人素養的幾點思考[J].新聞實踐,2000,(10):62-64.
[5]陳虹.論節目主持人的文化傳播[J].新聞界,2006,(6):96-97.
[6]陶茂洲.播音員主持人的綜合素質與角色定位[J].新聞窗,2011,(1):82.
[7]王秀影,梁曉輝.依托文科優勢強化播音主持人文化素質培養[J].衡水學院院報,2010,(3):117-119.
[8]孫祖平.中國主持人專業教育問題探究[J].上海戲劇學院院報,2005,(4):73-86.
[9]婁可偉.中國電視主持人傳播文化品位提升戰略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2007,(6):141-146.
[10]李文歡.對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界定及思考[J].收視中國,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