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祥
(作者單位:甘肅民勤廣播電視臺)
彰顯廣播特色服務縣域經濟
黃福祥
(作者單位:甘肅民勤廣播電視臺)
摘 要:廣播電視節目,是縣級廣播電視臺播出節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個臺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地方臺的廣播電視節目,既要為提高地方臺影響力服務,還要以打造本土品牌為前提,健全創優機制,樹立精品意識,挖掘本土題材,豐富節目內容,注重特色選題,提高節目質量。
關鍵詞:基礎設施建設;廣播服務優勢;地域特色品牌
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大背景下,廣播電臺如何適應新形勢、新時代的要求,滿足廣大干部群眾的期盼,更快更好地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造福廣大農村聽眾,服務美麗鄉村建設,再現廣播輝煌,是每個廣播電視從業者和縣級媒體值得反復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民勤人民廣播電視臺以彰顯廣播宣傳優勢,
豐富廣播節目內容,創新提高自辦節目質量為抓手,全方位服務縣域經濟,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和社會效益。
民勤縣農村廣播轉播站建設工程始于1955年,主要以郵電線路作為支撐。1973年后各鄉村倒桿拉線,擴面架設,廣播趨于成熟,每天播放3次。1992年經省主管部門批準,民勤縣人民廣播電臺正式成立。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作為主要的信息傳播渠道和宣傳工具,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90年代中期,隨著電視的普及,通訊業的發展,郵電線路工程的改造,廣播傳輸功能的逐漸下滑,人們一度很難聽到廣播的聲音。為不斷發揮廣播優勢,豐富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民勤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廣播電視建設,并把加強農村廣播建設看作聯系廣大群眾的橋梁和開展農村工作的重要渠道,按照省市廣電主管部門的要求,在著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的基礎上,積極主動,爭取實施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有力加快了農村廣播事業的發展。到2013年,全縣18個鄉鎮244個行政村的2000多個生產合作社及養殖小區,實現了農村廣播村村通、社社通,廣播通響率達99%。目前全縣27萬廣大廣播群眾每天都能按時收聽到中央、省、市、縣廣播電臺的節目。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推廣日光溫室、科學養殖、特色林果種植,普及法律法規、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發揮著積極的宣傳促進作用。
作為大眾傳媒,廣播具有傳播迅速、收聽方便、覆蓋面廣、參與度高、感染力強等獨特優勢,在農村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使其更好地服務農村經濟,服務農民群眾,在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廣播電臺始終把加強新聞宣傳作為促進全縣經濟轉型跨越的首要任務,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生態立縣、工業強縣、科教興縣三大戰略和培育壯大煤電化工、清潔能源、綠色農業、現代服務四大產業,及時把縣委、縣政府不同時期重大決策部署、不同階段的重點工作任務及各地落實工作的舉措行動、經驗辦法傳達到千家萬戶。從直接關乎群眾利益的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養老保險、農村危房改造、飲水安全等難點熱點問題入手,把群眾的心聲,大家的所思,民眾的期盼宣傳到具體工作之中。積極開展廣播對內對外宣傳,注重新常態,傳播正能量,把握新動向,營造新氛圍。同時,注重把握新聞“深度”的挖掘,價值的探究,時效的體現,強化新聞節目政治性、重要性、指導性、貼近性、實用性、服務性。電臺開辦的《民勤新聞》節目,把洞悉百姓需求,樹立身邊典型,傳播科技知識作為服務群眾,指導生產實踐的重要渠道,針對受眾“我與廣播最近”“我與廣播最親”“我的行動廣播說”“我的故事廣播”講的真切感受,對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人和事,第一時間、第一現場,讓聽眾在最快的時間了解到最真實、最有效、最實用的信息。并運用以小見大,由點及面的宣傳手法,通過開設專題欄目、連續跟蹤報道等形式,突出報道特點,強化宣傳內容,使全縣“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和“貯藏加工+運輸銷售”現代營銷模式、節水用水、防沙治沙、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紅沙崗工業園區建設及甘蒙省界生態林帶建設等每一項重大活動報道都體現出謀劃到位,角度新穎,形式靈活,內容豐富,報道效果鮮明的特色。電臺開辦的《和諧民勤》《農民之星》《奮進的民勤》《農業科技苑》《黨員風采錄》《身邊的榜樣》等十多個與群眾生產生活、衣食住行、文化娛樂息息相關的專題欄目,更具受眾面廣、針對性強等明顯的廣播服務特色。
民勤自古就有人居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譽。這里群眾文化生活豐富,每逢節日,街頭巷尾,吹拉彈唱,自得其樂的民勤小曲等好戲連連。基于這樣的文化藝術底蘊,近幾年來,電臺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廣播聲情并茂,群眾參與度高,聽來親切,生動感人的特點,抓住人們更多地關心自己周圍情況變化的心理,以地方廣播貼近鄉村,貼近家庭、貼近本人且更具互動化,常態化和地方性、伴隨性的優勢,周密策劃,精心組織,著力打造適合本土氣息的戲曲文藝劇目。推出了一批由民間藝人演唱的民勤小曲《張連賣布》《小放牛》《小姑賢》《大保媒》等本地獨有劇目和群眾自編自演的《十頌民勤好》《家鄉美》《治沙英雄石述柱》《民勤蜜瓜香》《綠洲的希望》等綜藝節目,把廣播文藝融入本土方言和當地民歌的曲調,流行在村頭道口,以其濃郁芳香的地域色彩,使綠洲大地綻放出一朵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美麗花朵,增添了一道絢麗多彩的靚麗風景,豐富了干部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此同時,
為滿足群眾需求,鼓勵更多文藝愛好者走向舞臺,走向廣播,展現自我,縣電臺還與各部門緊密聯系,協調配合,在每年“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十一”等重大節日,分別與縣婦聯、縣工會、縣教育局、縣紀委、宣傳部及各街道社區、各中小學、幼兒園聯合舉辦《慶三八夸新村展才藝》《勞動最光榮》《放飛夢想快樂成長》《清風頌》《祖國您好》等文藝演出活動,不僅給節日綠洲大地增添了歡樂、祥和、文明、和諧的氣氛,而且吸引了更多的廣播參與者,使他們對廣播產生了親近,產生了認同,產生了公信,產生了期盼。為電臺進一步辦好文藝節目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發揮了競爭的優勢,贏得社會的承認,提高了廣播的收聽率。
加強從業管理,嚴格宣傳紀律,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一直是民勤縣人民廣播電臺工作的準則和出發點。為此,電臺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組織采編人員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宣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學習《關于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的規定》,深刻理解做好宣傳工作與推動全縣各項工作的關系,做好新聞報道與提升自身形象的關系。為了辦好《民勤新聞》節目,結合全縣重點工作,電臺經常組織采編人員聚集一起,討論策劃近期的新聞節目、研究把握稿件的采寫角度,提煉總結播出新聞的宣傳質量,聽審點評音響效果的運用。力求做到新聞采訪有謀劃,重點報道有亮點,宣傳播出有效果。電臺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邀請省內外廣播電臺、新聞院校專家學者、業務尖子現場指導培訓,專題輔導講座,帶領采編人員到周邊縣市廣泛交流,相互學習,了解掌握各地各部門工作職責、制作流程及新聞稿件編發制度,不斷提升新聞從業人員業務水平,增強他們工作的主動性、責任感。借鑒兄弟縣市經驗,電臺還結合自身實際配套出臺了《關于加強新聞采編從業人員管理實施細則》,和采編人員簽署了《新聞從業人員廉潔自律承諾書》,嚴格采編人員的行為規范,嚴格采寫編發新聞程序,切實做到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管理與監督相結合,使所播稿件層層把關、優質播出。同時,嚴格加強節目管理,按時完整地轉播中央、省臺廣播節目,堅決杜絕違反規定濫播、亂插廣告,嚴防虛假廣告播出,不斷凈化聲屏。
總之,廣播電臺在整個媒體宣傳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進一步發揮主動性、能動性,彰顯廣播特色,服務縣域經濟,把電臺辦在人民的心坎上。
參考文獻:
[1]廣播電視期刊研究課題組,李會麗,李立.廣播電視期刊的功能及發展走向分析[J].現代傳播,2012,(6).
[2]趙正陽,郭曉.廣播電視藝術學學科體系建設新論[J].現代傳播.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