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漫莉, 楊 柳, 鄔 東, 張青萍, 潘伯娟
(1.貴州大學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2.貴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貴州 貴陽550000)
?
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時空評價
彭漫莉1, 楊 柳2*, 鄔 東2, 張青萍1, 潘伯娟1
(1.貴州大學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2.貴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貴州 貴陽550000)
為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給貴州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參考,從投入產出角度構建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評價體系,運用熵值法和綜合指數法分析評價2007—2012年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的時空演變規律。結果表明: 1) 2007—2010年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變化呈快速增長期,期間年增長量為0.32,年均增長率為83.77%;2010—2012年則呈回落階段,期間年均減少量為0.06,年均減少率為4.41%。2) 2012年貴州省內各市州土地經濟效益的空間變化差異明顯,呈中西高、兩翼低、兩端中的趨勢。3) 2012年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在毗鄰6個省市(區)中排名最低,為0.33,與其他省市(區)相比差距較大。其成因主要包括:土地自然條件較差,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低,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結論:相應地改善土地生產條件與交通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水平以及優化產業布局都將有利于提高土地經濟效益。
投入產出; 土地經濟效益; 時空評價; 演變規律; 貴州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空間城鎮化發展速度明顯過快,自2001年開始的第三次土地擴張更是到了空間失控的嚴重地步[1]。過速的城市用地增長對土地利用結構乃至糧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成為關乎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因素[2-3]。因而,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有效緩解土地供求矛盾,從而促進土地的可持續發展已迫在眉睫。土地利用是社會與經濟的綜合反映[4],土地經濟效益狀況關系到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通過研究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可為確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結構及布局提供基礎和依據,進而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5]。
近年來許多學者圍繞土地經濟效益評價展開了大量的研究, 國外學者主要以實物或價值形態的土地生產率指標衡量土地經濟效益[6]; 國內學者則以多因素加權法[7-8]與比值法[9-11]評價土地經濟效益,且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其研究成果為科學評價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貴州省位于中國西南部,屬于經濟欠發達省份,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貴州省2007—2012年公共財政收入由258.14億元增長至1 014.05億元,人均GDP增長率達150%,經濟增長速度位居全國第一。經統計,2012年末全省建設用地總面積達62.56萬hm2,較2011年農用地減少0.07%,建設占用耕地1.18萬hm2。由于經濟增長與快速城鎮化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大,許多地方政府為了追求財政收入,降低用地門檻,造成用地結構不合理、土地浪費等現象。鑒于貴州省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及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要求,開展科學的、全面的和合理的土地經濟效益評價對貴州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有著良好的引導作用。為此,筆者于2014年從投入產出角度構建土地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與綜合評價法定量評價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水平,分析其時空演變規律及成因,為科學協調貴州省經濟發展與土地利用提供決策依據,從而為促進欠發達地區的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及可持續利用提供參考。
1.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2007—2013年的《貴州省統計年鑒》,2013年《貴州省國土資源公報》,2012—2013年《四川省統計年鑒》《湖南省統計年鑒》《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年鑒》《云南省統計年鑒》《重慶市統計年鑒》,以及2012—2013年貴州省各市州統計公報與年鑒。
根據2013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全省土地總面積1 760.99萬hm2。其中:農用地1 479.3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4.01%;耕地455.2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5.85%;建設用地62.5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55%;未利用地219.07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2.44%,與2012年土地利用結構相比,農用地減少0.58萬hm2,其中耕地減少0.18萬hm2,建設用地增加1.65萬hm2,未利用地減少1.07萬hm2(表1)。

表1 貴州省2013年土地利用的現狀結構
注: 數據來源于2013年《貴州省國土資源公報》。
Note: The data are fromGuizhouLandandResourcesBulletinin 2013.
1.2 土地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土地經濟效益評價是對土地投入和產出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進行比較的評價[18]。由于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對投入產出描述及在權屬性質、集約利用程度、生產活動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將土地經濟效益的評價指標分為農村土地經濟評價指標與城市土地經濟評價指標。
1) 土地投入類指標的選取。農村土地投入的資本、勞動力、資金主要從第一產業就業人員、農業用化肥使用量和農業機械總動力體現;城市土地投入指標選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和房地產投資3個指標。此外,綜合考慮農村與城市土地投入情況, 選取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GCPI為評價指標。
2) 土地產出類指標的選取。農村土地產出指標選取農林牧漁生產值、糧食產量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城市土地產出指標選取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綜合考慮農村與城市土地經濟效益產出情況,選取人均GDP增加量作為評價指標。
由此共選取14個指標構建土地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表2)。

表2 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1.3 評價方法
1.3.1 熵值法 熵值法又稱為熵權法,主要是根據各指標傳遞的信息量大小確定其權重[12],是一種客觀確定權重的方法。若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即貢獻越大,則信息熵越小,熵值越大,其權重越高[13]。信息熵能夠有效地克服主觀偏向,在處理土地經濟效益評價指標時,其更加客觀和準確[14]。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可分為以下4個步驟:
1) 建原始矩陣R。
R={Xij}m×n(i=1,…,m;j=1,…,n)
式中,m為貴州省現有的年份統計數據,n為土地經濟評價指標個數,Xij是第i個年份第j個指標的統計值。
2) 原始矩陣歸一化處理。各指標有其量綱,相互間無可比性,只有對R進行無量綱化及標準化處理,各指標之間才能進行比較。在土地資源利用評估過程中將指標劃分為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分別按下列公式[15]進行規范處理。之后,對標準化處理的值進行線性標準化處理。
正向指標處理公式:
(1)
逆向指標處理公式:
(2)
(3)

3) 熵值計算。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和信息效用值dj[16]。
(4)
dj=1-ej(j=1,2,…,n)
(5)

4) 指標權重確定。指標權重wj計算公式:
(6)

1.3.2 綜合評價法 權重確定后,根據各指標的標準化值,分別將產出類和投入類指標加權求和,再求出產出類與投入類指標求和后的比值[17],得到土地經濟效益綜合指數YQ。
YQ=∑(WBi×RBi)/∑(WAi×RAi)
(7)
式中,WBi和RBi分別表示產出類因子的權重和標準化值,WAi和RAi分別為投入類因子的權重和標準化值。
1.4 評價內容
1.4.1 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時間演變規律 根據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數據的可獲得性及可比性,從貴州省統計年鑒中篩選出2007—2012年各指標的原始數據(表3),將其代入公式(1)~(6)得到投入產出各指標權重值(表4),在此基礎上運用綜合指數計算法得到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時間演變規律。
1.4.2 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的空間演變規律 貴州省轄6個地級市和3個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西南州、黔東南州、黔南州),因為區域地理位置、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等因素造成9個市(州)土地經濟效益存在差異。因此,根據貴州省各州(市)2012—2013年統計年鑒及統計公報計算出各指標權重值(表5),再對2012年貴州省各市(州)土地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價。

表3 2007—2012年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的時間演變原始數據
注:數據來源于2007—2013年《貴州省統計年鑒》(表4同)。
Note: The data are fromGuizhouStatisticalYearbookduring 2007-2013.The same below.

表4 2007—2012年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投入與產出指標的權重
表5 2012年貴州省各市(州)和毗鄰省市(區)土地經濟效益投入與產出指標的權重
Table 5 Weights of input and output indexes of land economic benefit of different cities and adjacent provinces in Guizhou in 2012

項目Item投入指標權重Weightofinputindex貴州省鄰省市(區)項目Item產出指標權重Weightofoutputindex貴州省鄰省市(區)A10.090.08B10.120.18A20.180.15B20.130.21A30.090.23B30.260.11A40.100.13B40.050.09A50.170.14B50.200.14A60.320.18B60.170.15A70.050.09B70.070.12∑Ai1.001.00∑Bi1.001.00
注:數據來源于2012-2013年貴州省各市州統計公報與年鑒、《四川省統計年鑒》《湖南省統計年鑒》《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年鑒》《云南省統計年鑒》《重慶市統計年鑒》。
Note: The data are from Statistical Yearbooks of Different Cities (Prefectures) during 2012-2013,SichuanStatisticsYearbook,HunanStatisticsYearbook,GuangxiStatisticsYearbook,YunnanStatisticsYearbookandChongqingStatisticsYearbook.
1.4.3 貴州省毗鄰省市(區)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空間差異分析 根據上文步驟及公式計算2012年貴州省毗鄰省市(區)即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四川省和重慶市等5個省市(區)的土地經濟效益各指標權重值(表5),在此基礎上對其土地經濟效益進行評價。
2.1 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的時間演變規律
由圖1可知,2007—2012年,貴州省土地投入效益與產出效益均呈增長趨勢,綜合效益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趨勢。
1) 2007—2010年。2007—2009年投入效益大于產出效益,綜合效益小于1,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呈虧損狀態;2009—2010年,土地的投入效益與產出效益逐漸趨于平衡。2007—2010年綜合效益呈快速增長趨勢,綜合效益從2007年的0.38增至2010年的1.35,年增長量為0.32,年均增長率為83.77%;投入效益年均增長率為14.91%,而產出效益年均增長率為136.17%,投入效益的增長速度遠遠小于產出效益的增長速度。在此期間,雖然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有所減少,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仍不斷增強,糧食生產基本穩定,生態農林牧漁業加快發展;除此之外,第二產業不斷壯大,能源工業成為第一支柱產業,各種原材料、高新技術等產業也不斷發展,從而促使了該階段土地經濟效益快速上升。

注:數據來源于2007—2013年的《貴州省統計年鑒》。
Note: Data fromGuizhouStatisticalYearbook2007—2013.
圖1 2007—2012年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的時間演變規律
Fig.1 Temporal evolution regularity of land economic benefit in Guizhou during 2007-2012
2) 2010—2012年。2010—2012年產出效益超過投入效益,綜合效益大于1,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轉為盈利。此期為綜合效益緩慢下降階段,綜合效益降至1.23,年均減少量為0.06,年均減少率為4.41%;投入效益年增長量為0.23,年均增長率為68.58%,產出效益年增長量為0.26,年均增長率為58.12%。該階段投入效益中農業用化肥使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及房地產投入的增幅大,而產出效益唯財政收入增幅較大,相比之下綜合效益呈下降趨勢。

注:數據來源于2012—2013年貴州省各市州統計公報與年鑒(圖3同)。
Note: Data from statistical bulletin and yearbook during 2012—2013. The same below.
圖2 2012年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的空間演變規律
Fig.2 Spatial evolution regularity of land economic benefit in Guizhou in 2012

圖3 2012年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的空間分區
Fig.3 Spatial-division of land economic benefit in Guizhou in 2012
2.2 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的空間演變規律
從圖2和圖3可知: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地區差異明顯,綜合效益排序為六盤水市>安順市>貴陽市>遵義市>黔南州>黔西南州>黔東南州>畢節市>銅仁市,在空間區域上呈中西高、兩翼低、兩端中的趨勢。根據各地區土地經濟的綜合效益可將其劃分為4類區域: 1) 土地經濟效益高的區域,包括貴州省西部的六盤水市,其土地經濟效益最高,為2.13; 2) 土地經濟效益較高的區域,包括貴州省西南部和中部的安順市(1.76)與貴陽市(1.68); 3) 土地經濟效益中等的地區,包括北部的遵義市(1.14)、南部的黔南州(1.06)和西南部的黔西南州(1.05); 4) 土地經濟效益較低的區域,包括貴州省西北部和東部的黔東南州(0.77)、畢節市(0.66)及銅仁市(0.64)。
從圖2還可知:綜合效益高的地區如六盤水市,雖然其產出效益僅為0.24,排名第五,但其產出效益遠高于投入效益,故其土地經濟效益較高;而綜合效益低的地區則相反,如銅仁市其產出效益為0.14,投入效益為0.22,投入效益高出產出效益,故其土地經濟效益低。同時,高產出效益不一定代表高經濟效益,如貴陽市產出效益最高,為0.77,是安順市的7.00倍,但是其綜合效益卻低于安順市,主要是因為其投入效益也很高所致。
區域經濟水平的高低影響土地經濟效益,如貴陽市為貴州省省會城市,其經濟水平高故其土地經濟效益處于較高水平;同時土地經濟效益也受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如六盤水市,其煤礦產業發達,投入產出率高,雖不是省會城市但其土地經濟效益卻高于貴陽市。因此,對于土地經濟效益低的地區應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改變技術手段,提高土地產出效率,直接、有效地刺激土地經濟效益的增長;而對于土地經濟效益較高的地區則應重視和加強土地集約利用管理,應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浪費。
2.3 貴州省毗鄰省市(區)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空間差異
從圖4可知:2012年綜合效益排序為重慶市>

注:數據來源于2012—2013年《四川省統計年鑒》《湖南省統計年鑒》《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年鑒》《云南省統計年鑒》《重慶市統計年鑒》。
Note: Data from statistical yearbooks of Sichuan, Hunan, Gugangxi, Yunnan and Chongqing during 2012—2013.
圖4 2012年貴州省毗鄰省市(區)的土地經濟效益對比
Fig.4 Comparison of land economic benefit between Guizhou and adjacent provinces in 2012
四川省>湖南省>云南省>廣西省>貴州省。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在6個省市(區)中排名最低,綜合效益僅為0.33;重慶市土地經濟效益最高,其綜合效益為2.08,是貴州省的6.37倍,差距很大;四川省排名第二,綜合效益為1.00;湖南省綜合效益為0.98,排名第三;云南與廣西綜合效益分別為0.69、0.58,排名第5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綜合效益是貴州省的1.77倍。可見,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與毗鄰省市(區)差距較大,對土地的投入并未帶來可觀的產出,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調。
2.4 貴州省經濟效益低下的原因與建議
2.4.1 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低下的原因 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時空演變差異顯著,特別是與毗鄰省市(區)比較可發現貴州省要改變土地投入產出失調的窘境任務十分艱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土地自然條件較差。貴州省屬于喀斯特地區,山地和丘陵所占比重大,且缺乏平原支撐,地面坡度大,土層淺薄。經第二次土壤普查統計全省有39.9%的土地耕層小于15 cm,裸巖大于塊地30%的耕地占3.8%,易旱易澇耕地占全省面積的42.7%,土壤養分肥力不高,農地產出率極低,喀斯特地質條件使得土地利用長期處于劣勢。此外,由于區位條件的限制,貴州省缺乏流暢通達的交通網絡,限制了各行業的發展。雖然在工業強省實施以后,各地方政府投入巨大資金大搞經濟開發區,但是全省對外交通發展速度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從而導致了土地經濟效益低下。
2)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夠。貴州省城鎮發展滯后,全省非農建設用地水平低,2012年全省城鎮化率為36.41%,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2.57%,也落后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而其建設用地率僅為3.55%,貴州省人口密度較低,土地利用較為破碎,難以促使產業聚集,不易促進工業擴張發展和提高經濟效益與財政輸入。此外,全省土地利用浪費現象嚴重,根據安順地區調查統計,全地區縣城建成區共有閑置土地435幅、209 hm2,占現有建成區面積的7%;據新聞報道2008年以來,全省對供應約4萬hm2的建設用地進行清理,共清理出3 000 hm2閑置土地,可見在土地利用過程中,也出現了土地粗放經營的情況。
3) 產業結構不合理。2012年一二三產業占GDP比例分別為13%、39.1%和47.9%,貴州省產業結構已經是二三產業帶動第一產業發展的趨勢,但在該趨勢下貴州省產業布局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素質不高及全省第二產業還屬于資源型、重型化和初級化[19]的問題,主要體現為:農業綜合商品率和產業貢獻率低(為7.6);服務業技術和知識密集程度不高,旅游業還需提高和開發;第二產業技術知識密集型輕工業比例偏低(為21.24%),且產品縱向延伸短,經濟效益不高,重工業產業競爭力弱,高技術產業比重小,高技術產業規模小(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5.9%)且分布不均衡(61.40%集中在貴陽市)。
2.4.2 提高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的建議 從土地經濟效益的時空分析可看出,提高土地經濟效益不能只提高投入,還應有高產出,因此要從投入產出雙角度綜合分析,從而達到提高投入產出率的目的[20]。
1) 加快改善土地生產條件與交通條件。一是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中低產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從而提高耕地產出率。二是保護基本農田,逐步提高基本農田產出水平,提升穩產基本農田數量比例。針對黔中地區和黔東南地區應開發耕地后備資源,加強石漠化治理;黔西地區要積極推行農地和工礦廢棄地的整理復墾工作,提高耕地數量質量;黔北地區則應推進高標準農田發展和農耕地整理。除此之外,為了克服交通的不便,應不斷完善區域交通網絡,以貴陽、安順為中心,加強快鐵和高速樞紐建設,強化與兩翼兩極區域的通道能力,構建區域交通網絡圈。
2) 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不斷落實擴大內需政策,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土地利用調整的協調[21],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貴陽市等黔中地區應從嚴控制新增建設用地,挖掘城市內部存量土地,同時開發使用農村空閑地及多余宅基地,增加農林牧漁各產業生產要素的投入,選擇有潛力優勢產業進行產業結構優化組合[22];黔西地區,在復墾工業廢棄地的同時,應調整城鎮工礦用地結構,保障基礎設施用地;遵義、銅仁等黔北地區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發展,擴大城鎮建設用地規模;黔東南地區,要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使農村進入高效益、組織化、機械化、集約生產[23],合理協調城市用地和農村用地保證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總之,以黔中為中心,帶動全省推進城鎮化發展,形成中心集聚、軸線拓展的集約發展態勢。
3) 優化產業布局。產業布局的優化有利于土地經濟效益的提高。首先以中心城市和工業聚集區為重點如貴陽和六盤水,再以兩翼兩極城市為輔助支撐,形成以黔中城市帶、產業帶為骨架的空間開發格局,整合資源開發和生產力布局,優化要素配置,著力構建與工業化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發展優勢產業。其次,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國家重要能源產業、新興產業,加快精細高技術產業和旅游業發展[24],發展適應城鄉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的產業。最后,還要促使三產業協調發展,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協調發展[25]。
3.1 結論
1) 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在2010年以前呈虧損狀態(小于1),2010年以后土地經濟效益大于1,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轉為盈利。2007—2010年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為綜合效益快速增長期,綜合效益年增長量為0.32,年均增長率為83.77%; 2010—2012年為綜合效益回落階段,綜合效益年均減少量為0.06,年均減少率為4.41%。
2) 2012年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地區差異明顯,在空間區域上呈中西高、兩翼低、兩端中的趨勢,土地經濟效益排序為六盤水市>安順市>貴陽市>遵義市>黔南州>黔西南州>黔東南州>畢節市>銅仁市。
3) 2012年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在毗鄰6個省市(區)中排名最低,排名第一的重慶土地經濟效益是貴州省的6.37倍,排名第5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綜合效益是貴州省的1.77倍,差距較大。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低下的原因包括:土地自然條件較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夠、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原因,相應地改善土地生產條件與交通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水平以及優化產業布局都將有利于提高其土地經濟效益。
3.2 討論
選取土地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利用熵值法和投入產出綜合評價法在時間和空間上客觀全面的評價了貴州省土地經濟效益。雖然評價結果與實際較為相符,但由于數據的可獲取性的限制,還可進一步完善土地經濟效益評價體系。
[1] 陸大道.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與空間擴張[J]. 城市規劃學刊,2007(4):47-52.
[2] 劉新衛,張定祥,陳百明.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的中國城鎮土地利用特征[J]. 地理學報,2008,6(33):301-310.
[3] 石成球.關于城市土地利用問題的思考[J].城市規劃,2000,2(42):11-15.
[4] 劉全友,童依平.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壤養分的關系[J].第四紀研究,2005,25(1):117-118.
[5] 畢寶德.土地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 劉 佳.寶雞市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7] 陳玉蘭,蘇武錚.新疆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綜合分析及評價[J].新疆農業科學,2005,42(S1):198-202.
[8] 黎 典.“兩型社會”背景下長株潭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評價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4.
[9] 李 栓,丁冠華,王紅梅,等.基于DEA的哈爾濱市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329-333.
[10] 楊志榮,吳次芳,靳相木,等.基于DEA模型的城市用地經濟效益比較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18(1):14-18.
[11] 吳熙銘.基于DEA方法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評價研究——以臺州經濟開發區為例[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2.
[12] 趙 磊,劉洪彬,于國鋒,等.基于熵權法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評價研究——以遼寧省葫蘆島市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2,14(4):63-69.
[13] 邱蔻華.管理決策與應用熵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14] 程啟月.評測指標權重確定的結構熵權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7):1225-1228.
[15] 張鳳榮.中國土地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
[16] 朱方霞,陳華友.確定區間數決策矩陣屬性權重的方法——熵值法[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0(5):4-6.
[17] 梅 艷,劉友兆,何蓓蓓.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江蘇省城市土地經濟效益時空比較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10):149-153.
[18] 張 亮,童新華,李 冠.南寧市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評價[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3):199-201.
[19] 張 虹,陳厚義.貴州產業結構低度化實證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0(4):92-96.
[20] 焦葉芬.重慶市城市土地經濟效益評價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3(1):76-79.
[21] 蔡 昕,曾維忠,張 華,等.中國南方經濟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以浙江、四川、貴州、海南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4):314-318.
[22] 彭振華,李嘯浪,馬贊甫,等.貴州省農業經濟效益區域比較研究——基于四個地區數據的DEA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11):26-30.
[23] 吳 凱,楊 揚.興義市土地利用現狀與經濟效益分析[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3,32(4):363-366.
[24] 李 茂.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11-01-29)[2014-11-24].http://gzrb.gog.com.cn/system/2011/01/29/011005201.shtml.
[25] 郝良峰,徐和平.貴州省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協調發展研究[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3(3):1-5.
(責任編輯: 王 海)
Temporal and Spatial Evaluation of Land Economic Benefit Based on Input-output Analysis in Guizhou
PENG Manli1, YANG Liu2*, WU Dong2, ZHANG Qingping1,PAN Bojuan1
(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 2.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China)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regularity of land economic benefit during 2007-2012 was evaluated by the entropy evaluation and integrated index method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and economic benefit established from input-output angle to realize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land economic benefit during 2007-2010 is in rapid growth period and the annual growth increment is 0.32 with 83.77% average growth rate per annum. The land economic benefit during 2010-2012 is at fall back stage and the average annual decrement is 0.06 with 4.41% average decrement rate. 2)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atial variation of land economic benefit between different cities (prefectures) in Guizhou in 2012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land economic benefit shows a trend of high in Midwest, low on both wings and moderate at both ends. 3) The land economic benefit in 2012 is 0.33 and the rank is the lowest among 6 adjacent provinces. 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 in land economic benefit between Guizhou and 5 adjacent provinces because of poor land natural condition, lower intensive and economical utilization degree and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onclusion,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and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 enhance intensive and saving level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optimiz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ll are beneficial to increase of land economic benefit.
input-output analysis; land economic benefit; temporal and spatial evaluation; evolvement rule; Guizhou
2014-11-22; 2015-07-12修回
貴州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基金項目“基于支持向量機與微粒群的耕地預警機理研究”[貴大人基合字(2010)006];貴州省科學技術基金項目“耕地預警智能識別與規則挖掘研究”[黔科合J字(2012)2170];貴州大學文科重大科研項目“貴州省農村土地利用與市場化研究”(GDZT201305)
彭漫莉(1994-),女,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土地規劃與信息技術。E-mail: manlipeng985332950@qq.com
*通訊作者:楊 柳(1982-),女,副教授,博士,從事土地利用與數據挖掘研究。E-mail:yang_whu.edu@163.com
1001-3601(2015)07-0403-0233-07
S-19; F3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