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黑龍江省漁獵少數民族服飾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傳統傳播方式和新媒體傳播方式所帶來的不同傳播效應,提出了針對黑龍江省漁獵民族服飾的數字化數據庫的建立及數字化傳播策略方案,為黑龍江漁獵少數民族服飾的數字化進程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黑龍江省;漁獵;民族服飾;數字化
一、黑龍江漁獵少數民族服飾現狀
地處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居住著特有的漁獵少數民族,其中有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赫哲族等。由于所處的生態環境和歷史原因,在解放前,這些漁獵民族以捕魚和打獵作為主要的生產方式,蘊育了獨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習俗,其中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的獸皮服飾,赫哲族魚皮、樹皮服飾就是其民族文化的精髓。
然而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的巨變,國家的政策的出臺,漁獵民族的生產方式大多由漁獵轉型為農牧。從生產方式的結構變化,到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加上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外來文化的沖擊,多種藝術融合等等因素都對漁獵民族服飾的傳承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黑龍江漁獵民族的服飾多屬于皮服,如:鄂倫春族的狍服、赫哲族的魚皮,加工環境較差,制作技藝講究、繁瑣,加之子承父業等保守思想等因素,使得能夠掌握制作方法的人少之又少。為了挽救即將消亡的漁獵少數民族服飾,國家將赫哲族的魚皮制作技藝、鄂倫春族的獸皮制作工藝等被列為重點非物質遺產。
二、黑龍江漁獵少數民族服飾傳播方式探索
1.傳統傳播途徑的局限性
目前,關于漁獵少數民族服飾的傳播主要指手工藝技能的傳播,主要為族內傳播,并且在傳承的過程中有部分技藝簡化或丟失。如何將這些民族服飾的精髓傳播出更是難上加難。就目前傳播情況來看主要為面對面動態傳播和靜態展傳播兩種途徑。面對面動態傳播即師徒傳承,局限性比較大,延續至今,赫哲族只有7、8個人會做魚皮衣服,而掌握鄂溫克族樺樹皮帽子制作技藝的人更少。在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有關于黑龍江漁獵民族服飾的靜態展,包括袍皮、魚皮、樹皮等服飾,但展品只是給予參觀者一次的視覺體驗,能夠深入了解的人很少。在現有的黑龍江省非物質遺產官方網站里,也有一些關于漁獵服飾的文字介紹和圖片,但卻缺少互動性,效果大大減半。
2.數字化傳播的探索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數字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記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和途徑不斷推陳出新。數字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語言、文字、聲像得到富有情感的真實保存。構建網絡數字博物館,將民族服飾的制作工藝、民俗生活方式及相關藝術元素生成過程進行數字化儲存,用活態文化的方式展示民族服飾傳統制作工藝過程和精華。使受眾在搭建新媒體傳播平臺上自主化的對信息的選擇、生產、傳播和接收的過程進行選擇,讓受眾兼具傳播者的身份,積極有效建立起極具個性化的信息傳播環境。在像漁獵民族服飾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有的語境丟失后,數字媒體媒體為其新生提供可能。
目前黑龍江省部分的漁獵民族服飾數字化已開始,數據庫正在搭建,基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數字傳播所需條件還不成熟,通過網絡媒體來呈現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的動態過程還處于萌芽階段。
三、黑龍江漁獵少數民族服飾的數字化傳播策略構建
為了盡可能地將黑龍江漁獵民族服飾保存下來,筆者提出,可以通過建立數據庫、建立專業網站、數字化傳播實施的構建三步來達成。
1.建立黑龍江漁獵少數民族數據庫
首先,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黑龍江漁獵少數民族服飾進行學術分類以及信息化儲存,建立完整的素材數據庫以及資料性的符號庫。在進行數據庫采集時,先要對所采集數據進行分類,如:民族、服飾種類,再明確采集數據時需要錄入的文本、圖像、音頻、視頻應包含那些內容,如:服飾所屬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服飾的款式、色彩、圖案、結構造型、手工藝流程、發展現狀等等。之后進行的數字化工作是建立在這些數字資源的基礎上,即,建立黑龍江漁獵民族資料庫,將搜集的文字資料、樣衣及細節圖片、影像資料編輯保存于存儲盤中,便于檢索。建立素材數據庫、資料性的符號庫及圖像檢索等技術。
2.制定傳播策略
根據目前黑龍江省漁獵民族的傳播狀況,設計出以下四個傳播方案:
(1)建立互動性專業網站
將黑龍江漁獵民族服飾相關的文字、圖像、音視頻數據作為題材構建專業性網站呈現給受眾,擴大了黑龍江漁獵民族服飾的傳播和交流范圍,吸引人們對漁獵文化的尊重、包容,同時將文化精髓與現代設計理念融合,創新開拓黑龍江漁獵民族服飾的新思路。
在網站設計時要注重網站的線上線下的互動性。用戶可以通過登錄進入數據庫,檢索要了解的內容,并對民間工藝大師、民間藝人藝術理念、設計思路、藝術作品等進行觀摩學習。在網絡上展示傳統制作工藝的同時,鼓勵用戶上傳圖片展示自己有關漁獵服飾的作品,以傳統手工藝技能為平臺進行漁獵民族皮服制作技藝的雙向互動。由于材料的緊缺和環保意識的增強,上傳作品的用戶可以用其他的服裝材料代替獸皮、魚皮及樺樹皮,只需要其作品中的某一個設計點或某部分加工制作方式與漁獵服飾相吻合。可以在網站中專門設有論壇,激勵用戶實際動手制作具有黑龍江漁獵民族服飾特色的服飾相關產品,并擇優進行生產加工成衣、舞臺服裝、旅游紀念品等。這一系統主要針對的是具有學習能力的固定人群,如在校大學生、資深服飾加工愛好者。同時,系統兼具漁獵民族皮服制作技藝的錄入功能,將漁獵民族皮服制作技藝的繼承人或保護工作者、研究專家學者等設定為該板塊的版主,提供錄入和整理漁獵民族皮服制作技藝的網絡平臺。
(2)創建基于GIS的傳播方案
GIS即是地理信息系統,是在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采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黑龍江漁獵民族服飾的GIS系統可以建立在建立在民族服飾信息地圖上,根據其實際經緯度坐標,將黑龍江省漁獵民族服飾添加到地圖上,使受眾可以清晰的了解黑龍江省漁獵民族皮服技藝的歷史演變和地理變遷,感受到黑龍江漁獵皮服技藝文化空間、物質空間及歷史演變。地圖上對研究范圍內每一個漁獵民族及其服飾的每個歷史時期技藝都會做標注,并且每個標注會有相應的鏈接,鏈接里有對應的服飾文本、圖片、音視頻內容。用戶在瀏覽后,可以將瀏覽內容及位置標注分享到微博、微信、QQ空間等其它媒介上,借助GIS傳播方式可以擴大分享黑龍江省漁獵民族服飾網絡平臺中的內容,不僅為研究的專家和愛好者提供有效服務,還可以對比同時期其它相近的民族服飾,體現地理位置和生產方式所產生的民族服飾的相同點和差異化,縮小了地域化研究差異,促進中國整體民族服飾的研究進程。
(3)多媒介傳播的方案
單純的以PC機為終端的傳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攝取信息需求,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移動終端的傳播方式已隨處可見,方便小巧的移動終端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大量信息。將黑龍江漁獵服飾的相關信息內容向移動端推送,可以讓受眾更快捷的接觸獸皮、魚皮、樺樹皮服飾的設計理念及手工技藝,構建良好的民族服飾傳播氛圍。可以開發以漁獵民族服飾為主題移動終端應用軟件,用戶注冊登錄后可以方便地獲取漁獵服飾的各種圖文資料及音視頻資料,并且可以做一些互動性的設計,如用戶可留言、上傳作品或開發相關游戲互動環節。多媒介的傳播方式有助于構建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眾傳播氛圍。
(4)三維場景還原的傳播方案
運用OpenCV開發三維場景還原,還原漁獵民族皮服制作的真實情景。三維場景還原首先呈現給用戶黑龍江漁獵民族每種服飾的大體框架,具體到每種服飾還要用戶自己通過界面上的不同菜單選擇其半成品及成品的制作。如:點擊進入赫哲族魚皮服飾的制作菜單后,將會出現魚皮原始材料即制作流程中的第一步獲取魚皮,再根據魚皮衣的制作流程分步驟的指導用戶完成整個制作過程,在視頻中出現的場景都是以漫游動畫的方式三維呈現的,通過虛擬空間模擬真實魚皮服飾的制作過程,使受眾感受到魚皮衣技藝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趙彥越.黑龍江省樺樹皮制作技藝的數字化傳播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7.
[2]張艷.試探黑龍江流域漁獵文化手工業技術的傳承與策略[M].哈爾濱:藝術研究,2014,4.
[3]朱思穎.樺樹皮制作技藝的數字化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7.
[4]吳玉紅.湖湘刺繡藝術非物質文化數字化傳播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10.
作者簡介:謝萌(1982- ),女,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碩士學位,主要從事服裝設計與工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