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偉
王先生是一位長期從事辦公室案頭工作的白領,天天與電腦打交道。近兩年來感到頸部肌肉酸痛,轉頭不靈活,起立時常有頭昏、頭暈或頭痛,偶爾有上肢酸軟麻木感。去年單位體檢發現血壓偏高,經常在140~150/90~100 mmHg,當時醫生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王先生按醫囑除低鹽飲食、減肥和改善生活方式等非藥物治療外,還服用降壓藥,雖然有時候血壓可以降下來,但總體降壓效果仍然不太理想,而頭暈、頭昏和上肢麻木等癥狀反而更加明顯,有時還會出現多夢、失眠和記憶力減退現象。
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他找我看病,經詢問相關病史和體檢后,我叫他先去拍一張頸椎正側位X線片。結果發現,頸椎小關節有移位、增生,部分椎體鈣化和骨刺形成,頸動脈竇輕度受壓。
顯然,王先生患了頸椎病,其高血壓可能與頸椎病有關(即頸性高血壓),于是我讓他停用降壓藥并按正規頸椎病治療。2個月后,他的血壓完全恢復正常,原來的頭暈、頭痛和上肢麻木的癥狀也銷聲匿跡。
那么,頸椎病是怎么與高血壓掛上鉤的呢?
頸椎因長期勞損(如王先生這樣從事案頭工作、天天使用電腦者更容易受損)、老化或退行性變,偶爾因外傷等原因,導致頸椎小關節移位或錯位、增生、鈣化或骨贅形成,可直接壓迫或刺激椎動脈、頸交感神經節,導致椎動脈痙攣、收縮,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內缺血,反射性地使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增高,從而導致中樞性血壓升高,稱為頸性高血壓。當頸椎病影響到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時,則更易引起血壓升高或大幅度波動。目前認為,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和交感神經功能紊亂是引起頸性高血壓的罪魁禍首。
必須指出,并非所有頸椎病都會引起高血壓,頸性高血壓是頸椎病的一種特殊表現。
診斷頸性高血壓的先決條件是證據充分,包括臨床表現,如頸部肌肉酸痛,頸部或頸椎可有壓痛,頸部檢查可觸及硬塊,頸椎可偏歪,患者轉頭不靈活,可伴有頭暈、頭痛、耳鳴、上肢酸痛麻木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體征,頸椎X線片和/或CT及磁共振成像只能確診頸椎病,在此基礎上患者有血壓升高,血壓穩定與否和病情輕重與頸椎病直接相關,經合理治療頸椎病后,一旦頸椎病好轉,血壓亦會逐漸恢復正常。這種情況才能稱為頸性高血壓。
那么降壓藥對頸性高血壓為什么療效欠佳,甚至加重癥狀呢?這是因為頸性高血壓與一般高血壓不同,前者病因明確,即與頸椎病有關,必須針對頸椎病治療才能降壓。而且,頸性高血壓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有關,服用降壓藥有可能進一步降低椎-基底動脈血液供應,反而會加重頭暈、頭痛等癥狀,而血壓下降不明顯甚至不降反升。
近年來,隨著平板電腦和手機的普及,不少人終日癡迷于此,長時間低頭玩電腦或手機,久而久之常可導致頸肌和頸椎疲勞或勞損,頸椎病發病率有逐年增多趨勢,由此產生的頸性高血壓也與日俱增,為此,頸性高血壓的防治也應盡早提到議事日程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