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瑤
中國廣東音樂中揚琴的應用及演奏藝術
■李 瑤
在廣東音樂的風格特點上,揚琴在曲目的演奏技巧及其音色上完全能表達出廣東音樂曲目中的清脆明亮、曲調優美流暢、節奏清晰明快的風格特點。同時揚琴在廣東音樂演奏工具中具有重要地位。無論是獨奏,伴奏還是合奏,揚琴的音色特點十分鮮明、揚琴在廣東音樂發展中也起著十分廣泛的運用,揚琴的制作和演奏技巧方面可以更多的豐富廣東音樂。
揚琴是外來的樂器,經歷了400多年的不斷發展演變,成了今日我國重要的民族樂器。除了獨奏、合奏、重奏、協奏等多種表演形式外,還成為許多民族樂器、地方戲劇、曲藝等的伴奏樂器,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常用演奏技法有單竹、雙竹、輪竹、滾竹、彈輪、上下滑彈及頓音、撥音、泛音等。將這些竹法運用在不同地域的地方戲劇和曲藝中旋律會更加優美悅耳,感情會更加豐富多彩,音色會更加明亮多變,節奏會更加鮮明突出。
在廣東音樂中,廣東人把揚琴稱之為樂隊的“音膽”。在小型樂隊沒有指揮的情況下,揚琴作為樂隊的中心,通過較大的肢體演奏動作,揮動的琴竹如同指揮手中的指揮棒,使演奏者之間在速度節奏的起承轉合上達到一定得默契,起到指揮的作用。由于揚琴的音域寬廣,余音裊裊,在樂隊中能夠協調和配合好各個聲部的需要,而且揚琴半音齊全,轉調方便,也是樂隊中各種樂器的定弦,演奏中協調音準的中堅力量。 因此揚琴在廣東音樂中具有多樣性的運用
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有了派別和奏法上的不同,此時廣東的揚琴音樂名家提出了揚琴的左竹法和右竹法。在嚴老烈之后,揚琴樂壇中先后出現的廣東音樂揚琴的演奏家有正鶴倩、呂成文、羅綺云、方漢、黃龍練等這些揚琴名家。他們都是“左竹法和右竹法”兩大揚琴流派的代表人物,早起廣東音樂揚琴雖然流派眾多。因為在當時得不到多數琴家的認可,并且遭到了極力的反對與排斥,最后被淘汰淹沒。廣東音樂揚琴演奏家丘鶴儔,在其著作《琴學新編》一書中提出“左竹發和右竹法”的竹法分類,總結出揚琴演奏“順打、慢打、快打、齊打、密打”書中文字為證:“揚琴竹法有左右竹之分,如多用左竹和唱字者是為左竹琴,多用右竹和唱字者是為右竹琴。專寫左竹琴之竹法,因左竹琴乃吾粵最為通用之竹法也。右竹琴在南洋之華僑亦頗通用。論左右竹之唱口板路一刻相同,惟其手部乃異耳?!贝苏f,對后世影響極大。“左竹法”流派是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中期最盛行的琴派,“左竹”琴派強調先左后右的基礎竹序法則,基本要領是先彈左手后彈右手,一竹不能連彈兩音,結束音落在右手。揚琴竹法有順一打,順二打,順三打,順四打四種,慢打有慢一打,慢二打,慢三打,慢四打四種。另外還有齊打和密打一共是十種打法。廣東音樂最早的音樂家嚴老烈先生所改編 《旱天雷》、《倒垂帝》、《連環扣》和《卜算子》等十多首廣東音樂中,運用了這些基本技法,對廣東音樂揚琴技法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礎。隨著廣東音樂揚琴的發展,在廣東樂曲的旋律上又增加了 “加花”、“輪音”、“頓音”、“顫竹”、“襯音”和“坐音”等特殊技法,這些特殊技法使廣東音樂揚琴具有華麗、輕快、活潑、爽朗的鮮明地方特色?,F對廣東音樂揚琴演奏技法的運用作些初步的分析。
【加花】是民間戲曲中不可缺少的,它采用在旋律中加進一些音的方法,從而使曲調變得更加豐富、華麗,流暢。廣東音樂揚琴的加花是隨時都有但又是萬萬不可缺少的一種技法,雖然也是采用在曲調進行中插入一些鄰近音的方法,但卻有一定的規律,按照一定的手法進行的,有著自己獨特的規律和格式:1.在一拍完整的節奏中,后半拍加花;2.在一拍完整的節奏中,前半拍加花;3.一拍完整的節奏中整拍加花。另外,廣東音樂揚琴常常在樂句的中部加花,對樂句起落音處理較為簡潔點,使其句逗分明。
“加花”與揚琴各種演奏技巧的運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昭君怨》如(圖1)中所示,如“襯音”、“坐音”、“輪竹”在樂曲中的運用。即興“加花”在旋律中運用各種演奏技巧,使簡單的旋律變得豐富多彩,簡單的節奏也變得復雜多樣,使旋律更加飽滿更加生動,樂器的性能也發揮的更加淋漓盡致。因此,“加花”是傳統揚琴演奏技法的精華和突出特征。

圖1 《昭君怨》選段
【頓音】是廣東揚琴另一種別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它是用右手擊弦,左手在右手擊弦之后迅速將余音給按住,使聲音變得短促、有彈性。在彈奏時,一定要根據曲子的時間需要進行長短的安排。它在廣東音樂,如(圖2)《雨打芭蕉》中的使用讓樂曲富有抑揚頓挫的感覺,使音樂的表現力十分生動。

圖2 《雨打芭蕉》選段
【坐音】是指用左竹持續的彈奏一個固定的高音,右手在中、低音區彈奏曲目中的主旋律來增加和聲效果,如(圖3)所示《倒垂簾》的后段就是運用了具有華彩性的坐音技法,把旋律裝飾得更加清晰歡快,這也是廣東揚琴獨創的演奏技法。

圖3 《倒垂簾》選段
【顫竹】在廣東音樂揚琴演奏中是不可缺少的技法之一。它是用大指的指腹下壓琴竹,中指和無名指向上頂住竹柄,使竹頭在琴弦上顫動?!邦澲瘛币话愠霈F在后半拍或者十六分音符的第四個音、休止符后及附點音符之后的位置。“顫竹”可以分“單顫”和“雙顫”這兩種。速度較快的情況下演奏中一般用“雙顫”,反之,在速度較慢的時候就用“單顫”。“顫竹”的使用可讓音樂更加富有韻味。見(圖4)

圖4 《昭君怨》選段
【襯音】在揚琴傳統曲目演奏中屬于常見的演奏技法,適當的加入襯音不僅可豐富音色和音量的變化,而且可以使曲調豐滿流暢,使旋律更具有歌唱性。如(圖5)《昭君怨》所示,跟“顫竹”一樣,它也很少會放在第一個音上,在廣東音樂的演奏中襯音較多的是落在第二音上,這是廣東揚琴與其他揚琴流派的重要區別。這樣的演奏技巧增加了旋律的連貫性,尤其是在曲目的尾音上加上低音襯音就可使音樂更加意味深長。

圖5 《昭君怨》選段
【輪竹】是揚琴演奏中最基本和常用的演奏技法,所謂的輪竹,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輪音、輪打、滾打、滾輪,指的是一只手或兩只手用琴竹在一個音或幾個音上輪流做出密集而均勻、持續且連貫的輪動彈奏,給人延續不斷的感覺。輪竹主要是通過肩膀、手臂、手肘還有手腕及手指在自然放松的前提下配合來完成的。輪音的種類也多種多樣,最基礎的分類就是單竹輪和雙竹輪。
(一)單竹輪:是指左手或右手用一支琴竹快速的在一個音或多個音上進行密集、均勻、連貫的彈奏。單竹輪的練習就是為雙竹輪打基礎的。如(圖6)所示,此段選于《雨打芭蕉》在其中有單輪竹運用較多,以左手為主的單輪音。演奏者可以通過慢速度的練習來統一左右手的節奏、音量、音色和力度,達到輪竹的最佳效果。

圖6 《雨打芭蕉》選段
(二)雙竹輪:是指雙手彈奏時,在一個音或幾個音上作快速交替的輪動,這是輪音技巧中運用非常普遍的技法。雙竹輪又可以分為單音輪竹、雙音輪竹和連輪這三種。
1.單音輪竹是指雙竹輪流在一個單音上作快速交替的進行彈奏。單音輪竹要求輪動時左右手要協調一致,節奏、力度、音色要統一。單音輪竹在練習時可以通過速度先慢后快和力度先弱后強兩種方法來進行練習,以達到輪竹的最佳效果。如(圖7)所示,在選段中的第五小節的八十六節奏和第九小節處運用了單輪音,在曲目上使旋律感覺十分輕快。

圖7 《旱天雷》選段
2.雙音輪竹就是指雙竹同時在兩個音上輪流作快速交替的彈奏出來。在彈奏雙音輪竹時,要求在輪竹的過程中是不能中斷,要有連接性。同時要保持兩個音在力度和音色上的達到統一。如(圖8)《雨打芭蕉》所示,在開始的第一個雙音就是以輪音進入,雙輪音的彈奏感覺強勁有力,聽起來抑揚有致。雙音輪竹在揚琴演奏的技巧中起重要作用。

圖8 《雨打芭蕉》選段
3.連輪即連續輪竹,連輪適合在深情、優美的曲調中出現,因為它是由雙手在彈奏時,主要是在一小節甚至幾小節以上作快速交替的輪流彈奏。同樣的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連輪時雙手的力度要均勻統一,聽上去會有起伏感。連輪在交錯音位時盡量做到交替的兩音之間要連貫、緊湊,間隙越小越好。基本要求是演奏者在彈奏連音時的移位要快,保持樂句最好的連貫性。
“輪音”在揚琴演奏藝術中,能夠體現出演奏者的技術水平,但它也是最難的一種技巧。因此,這就要求演奏者根據樂曲不同的風格和情感的變化,通過不同的輪音方法,演奏出相對穩定的輪音,增添旋律的色彩,加強樂曲的歌唱性,讓樂曲更加充滿的生命力,達到悅耳動聽的效果,從而感動聽眾。
隨著改革后的揚琴音域的變化、音色技巧的豐富,樂器改革的成果對揚琴在廣東音樂作品中的創作無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揚琴作品也在不斷的更新和變化,這樣使揚琴在演奏風格上也處于發展的狀態,在廣東音樂中揚琴運用特殊技法的演奏處理后,其演奏風格也尤為的突出,使揚琴的運用也更加具有價值。
廣東音樂中揚琴的演奏技巧一直都在不斷創新變化,為廣東音樂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在演奏風格上也隨之創新和發展,它在優美的漁歌、抒情的山歌和獨特的客家民歌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極其豐富的演奏方式。創造了明快、活潑、爽朗、清新的藝術風格是因為在廣東音樂中擅長運用加花、襯音、坐音、頓音、密打等這些特殊技巧。二十世紀以來,廣東音樂揚琴先后涌現各大著名的揚琴演奏家,他們是嚴老烈,黃龍練,丘鶴儔,陳俊英,羅綺云,呂文成,方漢等,他們對廣東音樂揚琴的繼承與發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所代表曲目還有《倒垂簾》《連環扣》《賽龍奪錦》等等。這些樂曲更能體現出在廣東音樂中揚琴的傳統樂曲具有明快、活潑、爽朗、清新的演奏風格。
一個成熟的揚琴演奏者,除了掌握熟練的演奏技法之外,還要求在音樂表現力的方面豐富音樂的內涵,它需要演奏者具有比較全面的文化底蘊,了解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除了了解樂譜本身的音樂知識,還要知道樂曲深層的含義,這就需要演奏者不斷的提高演奏技術,豐富藝術修養,完美自己的演奏風格,這樣才能使揚琴這一樂器在廣東音樂中,甚至在各個地方樂曲和各類型作品中體現“琴竹有聲,音韻無限”。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