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林珍
(云南省怒江州瀘水一中 云南怒江 673199)
淺談詩歌的情感教學
鄔林珍
(云南省怒江州瀘水一中 云南怒江 673199)
中國的古典詩歌是不朽的,里面蘊涵的情感有著豐富的內容。這些情感有深沉的愛國情、濃烈的思鄉情、執著的愛情、美好的友情和壯志未酬的悲憤等等,教師若能在詩詞教學中把握住情感,,對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提升他們的詩詞修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古典詩歌 情感教學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這些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古典詩詞的教學和其它教學模塊相比,似乎更強調情感。因為古典詩詞雖然大多篇幅短小,但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精心推敲而成的,字里行間蘊涵著美感: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既然如此,那么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就應把握文中瀉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說,“情感教育”是古典詩詞教學的靈魂。
情感,是詩歌的靈魂。詩歌本身既有形象性,又有情感性。其實,形象思維的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所謂“觸景生情”就是這個意思。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僅僅靠朗誦是不夠的,還必須運用一定的形象思維手段。利用這一手段可以使一些學生的情感由“粗糙”而變得細膩,使煩躁的情緒得到控制,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祖國的愛,從而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自覺地受到思想教育和傳統道德教育。所以在詩歌教學中,堅持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歷史上進步、正義、體現民族光輝思想的詩歌要大力宣揚,而對雖然形式很完美、藝術品味較高,但思想內容已不適用于今天的東西則要有所批判。要教給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但也決不能把詩歌作品當作政治讀物來要求。
有人說,感情是生命。清人袁枚《品畫》詩云:“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詩是以深厚的感情為生命的,沒有真情實感的話,無法打動讀者的心靈。因此情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古典詩詞。有人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古典詩詞的情感教學:控制教學語言的語音、語調和語速,使學生充分感受古典詩詞情感美;以“溝通”之法架設情感橋梁,以課文所蘊之情,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以“點撥”之法引學生入作品意境,探境中之意,悟意中之情。
文學詩詞本身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散發著巨大的魅力,教師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領學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發學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學生感受到了“情”,才會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勁頭來學習。
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尤其對詩歌的教學,往往對詩歌所表達的基調的理解有所偏頗,因為詩歌通常是詩人情緒最飽滿、靈感最活躍時候的產物,和實際生活難以避免會有一定落差,而且詩中的世界也略同于實際生活中的客觀世界,它們總是要經過詩人有意無意的“改造”,投上了詩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詩人的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先確定詩歌教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用文學中最精華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來熏陶感染學生,否則就會減弱詩歌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導學生進入詩中的世界,就是引導學生要能從詩人筆端流淌出的的文字中把自己放在抒情主人公的位置上。
教師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學生。學杜甫《登高》,教師要“哀”,讓學生體會到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哀情;學柳永《雨霖鈴》,教師要“愁”,讓學生感受離情,感受婉約派詞的特點;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師要“豪放”,讓學生感受詞人壯志未酬的感慨,感受豪放派詞的特點。教師要深入文本去體驗,引導學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從而奠定語文教學的關鍵和基礎。
語文作為一種交際工具、文化載體,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語文課好比是戲劇的腳本,學生通過鑒賞,進入角色,走進詩人、詞人的感情世界,從而走向作者;通過體驗、寫作,進入現實生活中的角色,進行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語文教學的人文化是義不容辭的,它可以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教學詩歌,是對人類靈魂和命運的一種探索。學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談,獲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發和對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謂移步換景、鋪墊那種理性分析無法望其項背的深刻內涵。人文熏陶傳遞出的“相看兩不厭”的效應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是語文學科獨具的得天獨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