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凱
(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 四川成都 610218)
關于將環境教育融入到中職化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祝凱
(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 四川成都 610218)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已經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保護環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呼聲。在中職化學教學中構建新的教學平臺,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在中職化學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結合教學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對現階段環境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以及提出解決的對策。
環境教育 中職化學 教學實踐
1.在化學實驗中進行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環節,現行初、中職教材有大約60%的知識通過實驗引入,它不僅是化學課程的繼續,而且是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重要環節。[1]實驗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好時機,因為許多實驗本身就存在許多環境污染的問題,實驗演示的大部分物質是有毒的,有害的,有腐蝕性的,而且,實驗教學更有直觀性,所以必須把實驗課作為環境教育的主戰場,利用實驗教學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總之化學實驗不僅是學生進行認知活動的手段,同樣也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職責,并且它較之課堂教學更具有直觀性。[2]
1.1 規范實驗操作
實驗操作規范化不僅有利于減少化學實驗造成的污染,而且可以減少對藥品的浪費。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按照中職化學實驗教學的要求,通過教師示范,學生反復練習,讓每一個學生都熟練掌握實驗操作基本技能。由于中職的很多實驗的藥品沒有說明用量,對學生而言,是難以把握的。因此教師就可以根據具體的實驗情況對實驗的用量定量化,既方便了學生的操作又減少污染,節約藥品。如在CCl4萃取碘飽和溶液中,若注入超過5mL以上的CCl4,這樣不僅浪費了藥品,而且實驗效果也不理想。
1.2 推廣微型化學實驗,多采用少劑量化學實驗
微型化學實驗是80年代在西方掀起的一種試驗方法,具有現象明顯、操作簡便、節省經費、減少污染、安全等優點.微型化學實驗的試劑用量少,是常量實驗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在定性實驗中,藥品的使用往往不可控制,微型實驗可以用最少藥品,獲最佳效果,減少廢棄物,提高環保意識。[3]如做鹵素的性質實驗,所用藥品種類多,用量大,我們改用微型滴管做實驗,既減少了藥品消耗及廢物排放,又保證了實驗現象明顯,達到了實驗目的。
1.3 加強藥物回收處理,實行藥物重復利用
現在的中職生普遍具有環境保護的熱情,卻普遍缺乏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根據適當的教學內容,滲透廢棄物處理方法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廢棄物的處理知識和方法。實驗室中的廢物若已經產生且不能回收利用,最好使其無害化。可以采用直接回收利用、回收經處理再用、廢物利用這三種方法實現藥物重復利用。實驗藥物的回收利用本身就是一種教與學的過程,而這種生動的教學,包括教師的示范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動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4]
1.2 在課外活動中強化環境教育
學生在課堂內獲得的知識是有限的,但若能讓學生走出課堂進行體驗性活動,以此獲得感性知識,將對他們學習化學科學知識起著推動作用。新課標提倡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生活中的化學與學生有著密切的關系。[5]把環境保護教育與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認識,以適應學生的求知欲望強烈和興趣愛好廣泛的特點,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主動性,保護環境美化地球。
為了使環保教育更結合生產實際,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親身體會到污染的危害性,指導學生開展環保科技活動;利用黑板報和墻報等進行宣傳和展覽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的實例。如節約能源,節約用水,不亂扔廢舊電池,使用布制購物袋代替塑料袋,不使用毒性大的殺蟲劑,勸告父母少開車,使用無氟冰箱,拒食野生動物,少用罐裝食品及飲料,使用無磷洗衣粉,多植樹造林等等;聘請環保部門的專家來校作講座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擴大環保教育的影響,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結合現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深學生對環保意義的認識,利用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提高學生在環境管理和環境文化方面的認識。[6]
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主要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既可以讓學生輕松地學習知識,又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實際案例,說明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對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學習方式的轉變、自我價值的體現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一般以滲透的方式為主,長期在這樣的氛圍熏陶下,學生從被動接受,發展到主動去發掘、探究環境問題產生的因素和解決方法,學習觀念上有了質的變化。
下面我就根據中職化學課程內容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教學案例來說明在化學教學實踐中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意義。
5.1 物質環境中的滲透的環境教學
氯氣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課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生活中需要使用氯氣的地方和接觸的各種含氯制品,并知道氯氣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標:通過實驗讓學生掌握氯氣的物理性質和氯氣與水及氯氣與堿的反應的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1、從氯氣泄漏后造成的巨大損失,知道氯氣有毒,從而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和責任教育,增強環保意識。2、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初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難點】
氯氣的物理性質和氯氣與水及氯氣與堿的反應。
學生用所學氯氣的相關知識解決氯氣泄漏后如何逃生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1、圖片資料的收集和整合,教學實物的選擇。
2.實驗的選擇和準備。
3.、課件的制作。
【教學過程】(略)
【全課小結】這節課我們著重學習了氯氣的物理性質及氯氣分別與水和堿的反應。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氯氣其它化學性質。
3.1 中職化學環境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沒有統一的環境教育教學大綱、教材
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都分散著一些環境教育的內容,只不過分布的量有所不同。從總體說來,目前的中職化學教材對環境教育方面缺乏重視,與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相適應,其主要表現在有關環境內容較為散亂,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在課堂和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方面結合的具體實例較少,教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學校培養學生關心和參與解決與化學有關的重大環境問題的積極態度和意向,同時也不利于養成學生關心化學的實際應用傾向和獨立獲取科學知識的積極性。新的課程標準和相應的教科書在這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改觀,但真正落到實處還有待時日。
(2)環境教育的師資緊缺
要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首先得提高化學教師的環境意識和環境素質,這是搞好環境教育的關鍵。而師資問題常常是困擾環境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教師在環保知識、環境技能和環保法規等方面未接受過系統的培訓,師資培訓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和機制,師資的缺乏制約著學校開展環境教育。
(3)環境教育的資金匱乏
中職環境教育還沒有納入國家教育的計劃渠道,因而沒有正常的經費來源,再加上基礎教育的經費不足,學校很難從教育經費中拿出一部分來開展環境教育,從而影響了環境教育的開展。
(4)環境教育的途徑偏少
雖然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許多學校還是把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的基礎學科上。學校在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宣傳環保知識、開展環境污染調查等方面活動較少,學校組織的“環保志愿隊”、“綠色小衛隊”等組織也較少,參與其中的成員也不多,而且實踐起來也比較困難。
(5)環境教育的條件不足
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條件較差,缺乏設備,沒有必備的課外讀物、環境專欄、儀器設備、資料片等教學資料。
3.2 開展環境教育的對策
環境教育的實施是解決環境問題的突破口,更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具體怎樣實施環境教育還必須針對中職化學環境教育的實際情況來采取相應的策略。
3.2.1 提中職學環境教育的認識
對環境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態度,是中職環境教育能順利開展和提高的基本前提。環境教育作為一門綜合性很高的學科,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知識,與升學或就業似乎無法直接掛鉤,因而常常容易受到社會、學校及家長們的忽視。為確保中職環境教育的順利進行,一是各級政府應頒布有關環境教育的法規、條例來確立中職環境教育的地位,保證環境教育的恒久性和有效性;二是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專門為學校的領導組織環境保護知識的培訓班,增強領導環境意識;三是多舉辦環境教育經驗交流會,組織教師參加交流和學習。
3.2.2 明確環境教育的目標與任務
在初中進行環境教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環境科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環境科學基礎知識對環境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判斷能力,培養學生對環境負責的觀念行為,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增強學生對保護環境應有的道德和責任感。中職階段是環境教育的提高階段,對中職生進行比較深入系統的環境與發展教育,幫助中職生建立起新的環境價值觀、道德觀和新生活方式,培養中職生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中職生具有較高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并對全球環境危機以及國家、社會所共同采取的行動計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3.2.3 注重師資培訓
在環境教育過程中,教師是環境教育的總體設計者和執行者。重視師資培養、加強在職培訓是環境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所以,開展環境教育首先解決師資問題具有特殊的意義。教師對環境教育的熱情和投入的程度,將決定學校環境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只有讓廣大教師對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和開展環境教育有強烈的意識,以及具備足夠的業務素質,才能使環境教育取得最大實效。為此,教育和環保部門都應努力為教師的環境教育培訓創造條件,幫助教師更新知識,開闊視野。培訓可以多種多樣,如組織教師進行環境考察、參加暑期環境培訓班、舉辦環保學術研討會、提供教學觀摩和交流機會等,通過培訓不僅可以使教師獲得開展環境教育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情感,還可以使他們獲得把這些知識、技能和情感傳授給學生的能力。
3.2.4 加強教材建設
課堂滲透是開展環境教育的主要方式,但要保證效果,教材增加環保方面的內容是基礎,教師具有一定的環境科學知識是關鍵。因此,要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之機,把環境教育的目標、內容,通過滲透結合的方式,分散到各學科課程中去,建立環境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機結合有機銜接的環境教育教材體系。當前,要編好教師的教參,要為教師開展環境教育提供好的資料,使教師能主動活潑地運用這些資料來開展好環境教育。
3.2.5 協調各學科之間的相互作用
環境教育的目標、內容涉及到化學、生物、物理等相關的學科,具有跨學科的特點。然而,各學科的環境教育常會導致學生的見識割裂及教學中的大量重復,因此,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必須根據對學生環境教育的要求,針對某一課題而共同設計、參與活動,以彌補單學科教師向學生傳授環境知識、技能、態度具有個人傾向性的缺陷。所以,在進行環境教育的過程中,各學科之間應該相互協調與合作,以便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1]喻靜.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探索[J].天津教育.1999,(9):45-46.
[2]蒙和利.淺談化學課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J].教學研究,2011:122
[3]周寧懷.微型無機化學實驗[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江家發,魏加魯,楊志春.走進中職化學新課程,探索環境教育新方法[J].化學教育,2005,(9):16-18.
[5]方新華.談中職化學教學中新課程標準的落實[J].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4(2):85-86.
[6]方戰勝.中職化學教學中增強環保意識的幾種途徑[J].廣東化工. 2010,37(203):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