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敏
(廣東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廣東肇慶 526238)
以創新為指導尋求高職英語教學與職業能力培養的接軌
潘慧敏
(廣東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廣東肇慶 526238)
本文結合高職英語教學現狀,提出了在英語教學的課堂教學、實踐教學以及培養模式等環節進行創新教學的有效措施,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更好的適應未來的職業需求。
創新 高職英語教學 職業能力
當今社會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是人才的創造力競爭,這必然會促使高職院校教學進行改革與創新,由以往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轉向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英語學習不再局限于英語教師的課堂講解與英語教科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以使其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筆者有這樣的體會:在心情愉快、狀態良好的情況下工作,感覺思路清晰,思維敏捷,反之會適得其反,效果不佳。作為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時,我們也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用心去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能夠保持心情愉快,學生才能夠打開思維的閘門,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從而為以后的職業崗位打下基礎。例如在學習《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第二單元中的Listening&Seaking中的offering in the library內容時,為了讓學生也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我采用角色扮演口語化訓練方式,先由教師扮演圖書管理員,由學生扮演前來借書的同學,然后角色互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自由訓練,也可以自主編排對話內容與對話情節。讓學生的思維不再受到限制,這樣才能不斷發散學生的思維。
創新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方法就是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協調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目標與學生認知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創新英語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量多使用英語開展教學,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英語課堂用語,并要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也盡可能用英語表述自己的觀念,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二是緊密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創造英語運用環境。教師可以挖掘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之處,引起興趣,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也多使用英語交流,提高英語水平。最后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例如在課前的幾分鐘內,讓學生用英語講述生活中的趣事,為同學將小故事或小品等,又可定期舉辦英語口語大賽、書寫大賽、猜謎語大賽等活動,這勢必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能夠真正做到英語活學活用。
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創新英語教學模式,即采用學習方法現代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學理念影響下,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一言堂”的模式,教師講與寫、學生聽與記的簡單授課模式使得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學到的都是啞巴英語,缺乏鍛煉英語口語的機會。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語言學習離不開實際的運用,只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語言訓練機會,才會活學活用,而不是死記硬背。因此教師要采用互動式、啟發式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增加自己英語口語訓練的機會。此外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內的現代化學習資源,例如采用任務驅動式方法,將學生分組,根據學生的情況,結合所學的內容,給不同的小組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或者是電子閱覽室等工具搜集英語資料,整理答案。同時教師對于每組的表現也要進行及時的評價,表揚與獎勵表現良好的小組,鼓勵與引導表現較差的小組,正確運用批評的方式,以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
英語實踐教學也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創新與完善傳統的英語實踐教學體系,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校內實訓室與校外實踐基地的優勢資源,為學生創設豐富多樣、新穎的英語訓練情景,使英語學習不再局限于短短的45分鐘時間內,也使枯燥無味的英語學習充滿趣味性,促使學生善于學習和樂于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校內實訓室,如組織學生到語音實訓室集體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在校外實訓環節中,教師可以利用學校周邊的條件,為學生創建校外實踐基地。例如教師可以與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取得聯系,讓其為學生的英語實訓提供平臺。如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聯系周邊的酒店、旅行社等單位,讓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英語實踐崗位,鍛煉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師資隊伍的建設質量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效果。傳統的教學理念仍舊存在很多高職英語教師的腦海中,在今天的課堂上,仍舊可以發現注重理論教學的教學模式,而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全面發展學生來說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加強師資隊伍的創新建設,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勢在必行。通過實踐證明,高職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創新教學的能力。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并定期深入基層企業進行學習和鍛煉,了解最新的市場信息,了解企業的用人標準。而在教學中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特色,不僅傳授學生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還要注重學科間的知識滲透,讓學生能夠學活知識,以滿足企業崗位需求。此外教師也要抓住繼續深造的機會,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考取翻譯、商務師、導游等職業的資格證,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與教學能力,從而更好的適應高職英語教學的發展要求。
綜上所述,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以創新為導向,改革高職英語教學現狀是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措施,我們作為英語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意識到自身的職責,堅持創新,堅持教學改革,努力提升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
[1]王建紅.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策略的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2)
[2]雷秀華.淺析高職英語教學與職業能力培養的銜接[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02)
[3]雷秀華.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弊端及改進措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3(14)
潘慧敏(1985-),女,廣東高要人,漢族,本科學歷,廣東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