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囡 曲玉萍
(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長春 130031)
大學生權利觀簡析
——基于法治文化視角
李笑囡 曲玉萍
(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長春 130031)
權利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要素,是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追求之一,更是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無論對于何種權利的追尋,都是作為最基本社會單位的人這個主體對自我需求與自我滿足的思考。法治是圍繞權利而展開的一系列與法相關的活動,即以權利為主導和核心規范權力運行、保障權利行使等。因此,在法治文化視角下,將大學生權利問題獨立提出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分析高校法治文化。
權利理念 法治文化 權利行為
構建法治社會,是整個社會的共同目標。法治文化建設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創建法治文化,最重要的是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而大學生的權利觀則關系到法治教育的水平,從而影響到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眾所周知法治文化包含價值形態的理念、意識等,因此我們即從理念意識角度對其權利觀進行分析。
由于權利種類的多樣性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多變,決定了權利行為的多種類型和形態。大致來說,大學生的權利行為可分為行使權利的行為、保護權利的行為和爭取權利的行為。因此,法治文化框架下大學生的權利理念對權利行為的作用表現如下:
第一,權利理念影響行使權利的行為。校園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們是否行使了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利,或者實現法律未加禁止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權利理念狀況。例如,他的權利理念告訴他,言論自由是他的一項重要權利,隱私權有助于維護他人人格尊嚴和合法的私人生活,他可以利用其合法權利維護其在校利益,那么他就會對這些權利相關的法律制度產生一種親切感,并形成一種行使這些權利的沖動與渴望。反之,他的權利理念如果不正確,則會讓他對這些權利及其法律制度產生不滿心理從而很難使這些權利得以實現。
第二,權利理念制約保護著權利的行使。權利的保護是其生存的條件,不受保護的權利,除了旋律的悅耳,是沒有價值的。如果在校園內,不能有效地保護其權利體系,就會動搖大學生們對于其擁有的法治權利的尊崇和信賴。在他們遇到權利主體受到侵害的情況時,就不會主動尋求法律保護。保護權利有多種方式:自衛、自助、訴諸大眾傳媒、法律救濟等,其中最常規的方式是法律救濟,即訴訟。不管形式如何多種多樣,對大學生權利保護的過程中,其權利理念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權利與義務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大學生的權利觀與其義務觀密不可分。大學生的權利義務意識作為一種自我意識,并不是唯我意識。真正含義是大學生在校園客觀活動中對自身不同于其他客體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任何活動的主體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表現與確證,即便是個體,也是一定社會關系的個別存在。因此,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不僅是大學生們對自我價值的追求的主觀動力,同時也是其對本身負有責任的自我反省。正是這種責任意識才會使大學生把“他律”變為行動的“自律”,從而使自己的客觀行為符合目的性和一致性。因此,大學生的權利義務本身必然包含著責任要素。康德認為“責任的原則是理性絕對地,并且客觀地和普遍地以命令的形式向個人提出的關于他應該如何行事的號令”。康德強調人的權利與人的正義責任的統一性。作為每一個獨立人的社會存在,只有通過一定的社會活動和社會互動與他人,集體乃至整個社會形成了密切的關系,他才可以“自由”活動。正是這種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密不可分的關系,使得個體客觀活動的行為無論對他人或群體都會產生后果和意義。這種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連帶關系派生出了個人的責任。在此,自我意識只不過是把這種基于社會關系而產生的責任內化為一種意識罷了。自我意識意味著,主體的每一義及個體須合理地運用社會賦予他的權利以外,也應承擔起保障這些權利實現的責任。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在本質上不是對立關系。
因此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決定其行為的自律性,同時直接關系到其權利的限度問題。權利限度是大學生法治權利實現過程中必須認真對待的一個問題。事實上,權利本身是有限制的,其主要表現在:第一,受法律的限制的合法權利和自由,否則構成權利濫用。第二,受權利人自身能力的限制。第三,受社會一定的經濟和文化條件制約。
從國家角度看:我國憲法和教育法對大學生享有的權利作出了規定。憲法規定,我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有在品德、智力、體質等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的權利。教育法進一步明確了受教育者享有以下權利:可以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使用各種教學用具與器材等,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可以依法提出訴訟請求等。參照前述權利形態的分析,我們認為應在以下幾方面保障大學生的法定權利的實現:一是要求高校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不斷完善和細化學生的法定權利;二是要求高校積極行動確保大學生法定權利方向的正確性,要求高校要樹立權利本思想確立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原則的理念。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憲法確立的的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很好地貫徹在教育法中。例如大學生享有權利的同時還有應當履行的義務:尊師重道,注重培養自己良好行為習慣與思想品德的形成;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它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遵守憲法與法律規定的行使自己的權利等。
從高校教育者角度看:要轉變傳統法律文化中義務本位的觀點,明確權利與義務是緊密相依的認識。對教育者而言,義務就是受教育者的權利,受教育者的義務則為教育者的權利。例如,教師的下列義務的實現即是對學生權利的保障:保質保量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對學生進行各項法律框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帶領學生參與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有效制止或預防侵害學生合法權利的各類行為等。總而言之,大學生法定權利的確認與保障要求我們在今后高校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更加關注大學生的權利義務觀,培養其法治意識,弘揚法治理念,培育法治信仰等,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校園環境,促進法治校園建設。
[1]夏民,莊倩如.大學生參與權的法哲學思考——基于高等教育法治化的分析[J].江蘇高教.2012(04)。
[2]孫迎光.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南京社會科學.2011(05)。
[3]秦惠民.當前我國法治進程中高校管理面臨的挑戰 [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02)。
李笑囡(1987-),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12級研究生;曲玉萍(1963-),女,吉林鎮賚人,長春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長春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基金項目(研究生學術創新項目)---《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scxy201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