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英
(濟寧市高新區第二中學 山東濟寧 272000)
長文短教 因課制宜
張春英
(濟寧市高新區第二中學 山東濟寧 272000)
實行高中新課程教學改革以來,人教版(其他版本也有類似特點)語文教材文章較多,很多篇幅較長,頭緒繁復,教學點眾多,如何在既定的教學時間內更好地實施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如果過多地強調眾多知識點的講述與學習,難免顧此失彼,可能還會損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計和學習重點的設置上,就要有所取舍,避免一概而論。在這種情況下,長文短教在更好地把握教學要點,提高課堂效率方面具有較為積極的意義。
第一,要進行長文短教,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學生要具備一定的能力。為此,學生的預習能力、概括能力和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都是重要的前提條件。
只有進行了充分的預習,才能將長文短教變成現實。為此,教師應在新課開始之前布置好預習任務,比如,查閱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和理解生詞、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條理、初步體會文章主旨等。有時教師還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定的預習資料,比如作者簡況、寫作背景,如果是節選的小說還應該交代一下相關聯的章節或者大致的故事情節等。
概括能力是較高的要求,這一點和平時學生進行的速讀訓練也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快讀閱讀是短時間內獲取文章信息的保證,像《林黛玉進賈府》《林教學風雪山神廟》《邊城》等,就要在學生快速閱讀的基礎上獲得關鍵的主要的信息,否則長文短教是難以取得理想效果的。
再就是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長文短教是對教師執教能力的考驗。如何因課制宜地處理教材,取舍知識點,處理重難點,科學設置課堂環節等都是決定長文短教效果的關鍵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解讀文本的能力,以便融會貫通,高屋建瓴。
這三個方面是進行長文短教的準備工作,也是新課標對學生和教師基本能力的要求和“教學相長”的體現。因此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訓練,養成習慣,久之才能在語文學習中體現成效,對于長篇作品的閱讀學習有所裨益。
第二,教師在進行長文短教時好的方法和切入點可以事半功倍。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在組織課堂教學方面,教師要充分發導向作用,既要把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有效落實,還要講究方式方法,靈活處理切入點,生動而且高效。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已經對文本進行了目的明確的預習,因而,在教學時間有限的前提下,教師更可以集中解決學生最困惑的少數問題。有時一個精確的切入點可以洞照全篇。
在課堂上,一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問題會使一堂課充滿活力,提高效率。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既能夠增進知識,更容易觸類旁通,在語文課堂上真正形成文本(作者)、學生和教師的多重對話,因此問題的設置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首先,立足文本設置問題。以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的小說為例,必修三和必修五兩個單元的中外小說都比較長,宜以一個精準的切入點進入文本,牽一發而動全身,從而展開討論,高效學習。比如《祝福》一文,“什么是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是一個既立足文本,又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不斷發現新問題的切入點。學生由此深入研究文本,引發一系列新的問題:
小說使用了什么樣的敘述方法?
這一方法有什么好處?
關于祥林嫂的三次眼睛描寫有什么不同?
她三次到魯鎮的原因是什么?
是誰害死了祥林嫂?
祥林嫂有沒有反抗性?
……隨著這些問題的展開與深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再加上教師的有效引導,整個課堂既張弛有致,又環環相扣,充實高效。
對于《邊城》這篇小說,由于課文是節選的三、四、五章節,在讓學生了解整個故事的背景的基礎上,對于節選部分的學習要點就要仔細斟酌。為此,我先讓學生觀看由小說改編的電影《邊城》,讓學生對整個故事情節了解得比較清楚,然后在備課的時候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最后確定為兩個切入點:沈從文的理想世界的人生形式是怎樣的?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情感世界是怎樣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故事的特定環境和風土人情,以此引導學生通過文本把握沈從文創作《邊城》的主旨。然后再由翠翠的形象作為另一個切入點,讓學生找出有關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語句,分析、揣摩人物的情感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具有的意義。這樣學生既完成了學習任務,落實了學習目標,又在美的熏陶中感受了文學的魅力,課下閱讀原著的熱情自然也不在話下了。
其次,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掌握學生的現狀。現代課堂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一個學習任務、學習目標能否順利完成,主要看學生的參與情況,能提出什么樣的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準備充分,既要調動學生有效地參與課堂和文本之中,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加以篩選和整合,這使教學針對性更強,效果也更明顯。
比如《鴻門宴》一文,篇幅較長,知識點也比較多,在注重文言文教學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特殊句式的掌握等)的同時,學生一般會提出“項羽為什么不殺劉邦”“劉邦為什么能死里逃生”“項羽為什么會失敗”“劉邦取勝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學生既能解決課文本身的疑難,完成學習任務,還能有興致閱讀史記的相關章節,更好地把握項羽、劉邦、范增、張良等人物形象,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和文學引導功能。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長文短教的策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預習、自學、質疑,教師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困惑和疑難所在,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從而節省課堂教學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另外還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學生自己當成學習的主人,就會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帶著求知的樂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在課堂上展示自己,使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
長文短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是根據不同課文探索教學的一種嘗試。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每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都不可能是處理全部教材的萬能鑰匙,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文本探究科學合理的教法和學法。另外,方法往往注重形式,而任何傾向形式而忽略內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長文短教”不是新課程語文教學唯一的選擇,也不是所有文章都適合“短教”,單純追求教學時間而忽視教學深度廣度的教學,其弊端將是很嚴重的。無論用哪一種方法,只要我們的教學著眼于學生發展,立足于學生實際,那么,“長教”“短教”皆是相宜的。